中国的佛学,向来是大小乘兼修并具,显教密教通行不悖的,尽管从大乘学的立场来看小乘,并非究竟的佛法,但学习大乘,仍然须以小乘的戒、定、慧三学作为基础,不但如此,如以乘道来说,中国佛学,等于有五乘的阶梯:第一乘,学佛先要从做人开始,凡人伦道德,应该注重的事,都须一一做到,以期达到为善去恶,而止于至善的境界。由人乘升华,可以达到第二天乘的进修,天人是从做人的至善而生。第三为小乘的声闻,包括厌离世间,修习四谛——苦、集、灭、道的小乘行者。超此以上,便为第四的缘觉乘,从十二因缘的原理,观察世间的缘聚缘散,缘生缘灭,便遗世独立,超然物外的小乘行者,第五才为大乘的菩萨道,所谓“菩萨”,它包括自利、利他以及佛果的译音,如用中文直译的意义来说,菩萨便是“觉有情”,又名为“大士”或“开士”,用现代语来说便是多情的慈悲救世的得道者,后来中国文学上有“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的句子,实在是辞藻美丽的恰当写照。大乘菩萨道,复有三种行径:(重)先求自利,如从小乘出世修行等入手。等到自利成就,才来利他。(2)先为利他,后求自利。(3)自利、利他同时并进。总之,大乘的行为,是身入世而心出世的,是以济世救众生为基础的,是可以牺牲自我而救世救人的大乘的观看一切众生,都是与我同体而发生慈悲的愿力,大乘的慈悲利物,是无条件,无要求的,绝对的自发自觉的救世心肠,综合以上两个观念便名为“同体大慈,无缘大悲。”
大乘思想的体系,是扩充小乘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的法门,构成六度(六波罗蜜)或十度的层次。所谓六度:(1)布施。大乘思想是以布施人手的,因为一切众生,都是从自我自私的贪.求,而造成苦果,大乘以尽我之所有,我之所属,彻底作为布施,以满足众生的欲望,以感化众生的悭贪。布施又分三种:一为外布施,即以财物身命等做布施,又名财布施,以知识学问智慧等作布施,为法布施,二为内布施,使自己内心放下一切贪欲的心,三为无畏布施,给一切众生以平安、安全、无恐怖、精神上的支持与保障。(2)持戒。从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开始,至于起心动机,无一非戒律,大乘的戒律,不但是行戒,实际上,完全为心戒。(3)忍辱。即“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统统为了慈悲救世而出发,而且要做到内心了无忍辱的观念存在,才算忍辱。(4)精进。就是随时随地,勤奋努力求证的恒心,所以精进,与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与后面的禅定,般若为伴侣,无论进修哪一度门,都是须精进不懈方可,它是积极的为善,不是消极的等待为善。(5)禅定。包括小乘四禅八定与九次第定的内容,扩而充之,至于动中,静中,在内、在外,无时、无处、无一而不在禅定中的境界,上至上升天堂而享乐,下至下人地狱度众生,都要刹那不离禅定以自处。(6)般若,般若为梵语。如用中文的译义,等于智慧,但中文的智慧,往往与聪明相通,聪明在佛学上,被称为“世智辨聪”是由于感官的灵敏,和耳聪目明而来,并不足以代表般若内函的智慧。般若的智慧,有五项内义:一为实相般若,是证悟宇宙万有生命的本体,与心性根源的智德。二为境界般若,是由心性本能所生起的各种差别境界,包括精神世界的种种现象。三为文字般若,是由智慧所发出的哲学的文学,与语言的天才。四为方便般若,是智慧动用的方法,包括所有学术知识的范畴。五为眷属般若,概括由前五度而来的道德行为的德性。以上自布施到禅定五个次序,都是大乘的励行至善之德的基本,由力行善德而至于自启其牖,达到般若智慧成就的极果,所以大小乘佛学的最高成就,都是注重智慧的解脱,智慧的成就,并非盲目的信仰。复由六度成就的扩展,作为利世利人的人世辅翼,便有另外四度的成立:(7)方便善巧。精进自利利他的方法。(8)愿。是对众生永恒无尽的慈悲愿力,所以大乘菩萨为发愿拯救世间,便有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坚誓名言。(9)力。由坚贞不拔的誓愿生起自利利他的伟大愿力。(10)智。终于达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而成佛果的大智度门。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