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是北魏的都城,当时称为平城,直到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迁都洛阳,一直是中国北方的政治中心。五代时期,大同为云州,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了皇位,认契丹耶律德光为父,自称儿皇帝,以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为报酬,登上帝位。自此,直到明朝统一天下为止,大同被异族统治达430余年。
北魏太武帝时期(439年),将从凉州掳掠的僧尼3000多人、信众3万余户迁徒到平城,使大同成为当时中国北方佛教的中心。在此期间,北魏王朝一边在城外开凿云冈、方山、鹿野苑等石窟,—边在城内修建寺院,广收僧尼,在北魏政府的支持下,全国僧尼—度达到了20多万人。到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仅大同城内就有佛教庙宇100多座,僧尼2000余人。
北方佛教的兴盛一直延续下来,到辽金时期进入极盛,大同华严寺就是这—时期修建的
。华严寺最早修建于辽代重熙七年(1038年),位于大同市内华严街和清远街交叉路口的西南方向,东距鼓楼约400米。华严寺得名于佛教经典《华严经》,取经中“慈悲之华,必结庄严之果”的佛教教义而命名。华严寺殿宇嵯峨,气势雄伟壮观。华严寺最初修建并不是纯粹的佛教寺院,既参禅礼佛、存放经藏,又是皇家太庙。辽中期后的100多年,是华严寺的鼎盛时期。
辽、金两代,大同被定为别都,华严寺也就格外受皇家重视。《辽史·地理志》记载,清宁八年(1062年)“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辽代末年,一部分建筑被战火破坏。金代天眷三年(1140年)进行重修。通悟法师等重建大殿、观音阁、山门、钟楼等殿堂。后省学、慈慧法师又广植花木,征集藏经,使华严寺得到恢复,但规模已逊于辽代。金大定六年(1166年),金世宗曾到此巡视。
明初,华严寺被收为官产,明宣宗、明代宗年间重修,明宪宗、明神宗年间分为上寺和下寺,各开山门,自成一体。清初,因战乱华严寺再次被毁,虽然康熙年间经过维修,却已经风光不再。
华严寺是现存规模较大、较完整的辽、金代寺院建筑群,两座主殿是辽、金代建筑,其他均为清代重建。主殿坐西朝东,与传统坐北朝南不同,这是因为辽代契丹族崇尚太阳,以东为尊。
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