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丽华,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聋哑人舞蹈家、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她领舞的《千手观音》技惊世界。今天,让我们一起重读她的故事,感受 “坚守梦想,永不言弃”的力量。
多年前的春晚上,由邰丽华领舞的《千手观音》,让彼时29岁的她一夜成名;今天,从聋人舞者到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掌门人”的角色转变,也并未让掌声离她远去:她培养了更多年轻的“千手观音”,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与尊重。
从不幸的谷底到聋人舞蹈家,再到借助手语议国是的政协委员......邰丽华的人生像极了2005年春晚后她在一次采访中的感慨:生命总是有价值,坚守你的梦想,永不言弃。
2005年,由邰丽华领舞的《千手观音》亮相春晚。图片来源:中国残疾人艺术团
“我是个‘幸运’的孩子”
邰丽华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是在2005年。
那年春晚,借助舞台四角手语老师传达出的节拍,她与20位聋哑演员结为一体,在镶嵌着一千多只手的拱门下,融成一尊金光闪闪的吉祥观音。
而这所有的意境,都凝结在领舞邰丽华颇带禅意的含蓄表情之中。
就在那一年,该节目一举打破往届小品占据春晚榜首的惯例;这一幕,也长久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但遗憾的是,尽管换来了前所未有的欢呼与掌声,邰丽华却听不见。
两岁时,因高烧注射链霉素使她失去了听力,“我非常不幸地‘中枪了’。”
面对采访,邰丽华没有急切的表达欲,所有的问题都需三思后才舞动双手“作答”,并将自己过往的成长经历归结为“幸运”:7岁那年,在聋哑学校偶然接触到的律动课,将她带进了舞蹈世界;15岁时,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将她招入旗下,开始正式接受舞蹈训练;此后,便在舞蹈之路上越走越远,成为中国唯一登上两大世界顶级艺术殿堂——美国纽约卡内基音乐厅和意大利斯卡拉大剧院的舞蹈演员......
可在很多人看来,她的幸运,是由她的性格带来的。
“刚入团时,小邰丽华的勤奋好学是出了名的。”团内的一位手语老师回忆道,起初和别人相比,她的舞蹈基本功是最差的,“连踢腿都不会”;此后,为了跳好每一个节拍,邰丽华不断给自己加码,“练得身上到处都是淤青”;而每次排练,她总是站在离编导最近的地方,即便别人休息时,她还在那里反复地琢磨演练。
在不少舞蹈老师的印象中,邰丽华身上的这些品质绝非后天养成,而是从小便一以贯之的。
从宜昌市聋哑小学,到武汉市聋哑中学,不论学习多紧张,她也仍要每天挤时间练习舞蹈,经常新伤摞着旧伤;到了高中,对于上世纪90年代身有残疾的孩子来说,学点手艺求个生存门路就算是“最终归宿”了,可她却坚持每周坐12小时的长途汽车,独自一人来到300多公里外武汉的一所特殊高中继续求学。
“一人静静地离家,再静静地回来”,也是在这里,已经读了12年特殊学校的邰丽华,做了一个大胆决定:与3年前拒绝父母安排的工作一样,她放弃了所在高中保送她就读长春大学特教学院的名额(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残疾人高等教育学府)。
“没什么压力,更没挑战,我希望和健全人一样参加高考。”就在这同时,她在艺术团的舞蹈训练任务,也未因此停止。
最终,她还是考上了湖北美术学院的装潢设计专业,“因为和舞蹈有关”。
听不到音乐和节拍的情况下,邰丽华赋予了《雀之灵》另一种动人的神韵。图片来源:中国残疾人艺术团
无声世界里的独舞者
在北京北四环边一座白色的小楼里,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位于二层。如今走廊墙壁上,仍挂着一张邰丽华独舞《雀之灵》的海报。
而这张海报,也同样出现在世界顶级艺术殿堂——纽约卡内基音乐厅走廊的前厅,与一百多年在此表演的艺术家肖像挂在一起,是惟一一张中国剧照。
这也是邰丽华最中意的作品,舞蹈的表达寓意,似乎是她人生前半场的真实写照:大幕拉开,灯光亮起,在无声的世界里,一只高贵优雅的孔雀,独自起舞。她其实早已把自己融入了《雀之灵》,观众欣赏到的,并不只是美丽动人的雀之形,而是充满魅力的“雀之灵”。
但由于听不见,要想将音乐与舞蹈融为一体,并非易事。
完整地跳完《雀之灵》需8分钟,共7000多个节拍,“只能靠枯燥的练习不断加强记忆。”她不断摸索规律,先一点一点地把不同动作归到每个不同序列的8拍,先记前10个、再记10个、又是10个……
“24小时除了吃饭和睡觉,其他时间都在练舞,凭着感觉和悟性在跳。”
不久,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的《雀之灵》让孔雀舞的原创者杨丽萍赞赏有加,“如果听不见音乐,我都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跳出那种味道来,而你竟然跳得这么好。”
“我只是1/21个‘观音’”
围着录音机,趴在地上、把耳朵贴在地板、音响上感受音乐的节拍;大冬天的有时甚至排练到凌晨三点多钟;有时累了就直接躺在地板上打会盹......
这是《千手观音》爆红前,邰丽华和队员们的排练常态。
而在2005年春晚后,她原本平静的生活却被彻底打破了:媒体蜂拥而至,她应接不暇;大量商业广告和形象代言邀约;不少家长争抢要把孩子送到艺术团来,求她帮忙培养......
彼时,她的演出状态常常是晚上放下箱子,第二天一大早又提着箱子,继续满世界地飞。而在接下来两年时间内,她几乎都保持着这样的节奏。
“我只是1/21个‘观音’”,时至今日,邰丽华坦言《千手观音》最大的成功,并非自己一举成名,而在于关注残疾人以及特殊艺术的人越来越多了,这也让她感到颇为欣慰。
“大家对残疾人的文艺表演从接受,到欣赏,这是一个本质性的改变。”
在节目播出后的一周,一个月,甚至一年后.....《千手观音》的聋人演员们时不时会在路边上被陌生人认出,并收获赞扬,“感觉被别人尊重,是一种非常美好的事情”,而在接下来几年,艺术团的演出量也随之达到高峰,“由原来每年100场增加至180场。”
也就在那几年,她所在的艺术团还做了一个冒险的尝试——放弃传统的政府拨款,进入商演市场。首次商演,作为队长的邰丽华一个人就演了包括《我的梦》、《雀之灵》在内的7个节目,并和队员一起收获“冒险”所带来的回报:门票一售而空;100分钟的演出,掌声响起90余次;观众留言写满了12米长的白布和11本留言簿。
“此前,很多观众是抱着同情和怜悯的心态看我们演出的。”而这一次,邰丽华和队员们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也让她至今难忘。
此外,随着外界对残障人士的印象发生变化的,还有她和艺术团走近社会、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机会:邰丽华带着艺术团深入山村、福利机构乃至监狱进行公益慰问演出;用商演收入为地震灾区捐助善款;30年来,受到100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接见......
但她始终觉得,还要去做更多的事,为残疾人权益“鼓”与“呼”。
作为连续11年出席全国两会的“老委员”,这些年她提交了几十个提案,涉及农村残疾人医疗保障、建议设“全国无障碍日”等各类内容,都得到了相关部门回应。
她说,“我希望残疾人活得更有尊严。”
邰丽华正在指导演员们排练。图片来源:中国残疾人艺术团
2013年,艺术团成立了附属学校,邰丽华的梦想,是要培养一批残疾孩子,给他们应得的文化教育,“他们将在学校里学习生活,接受初中三年和高中三年的基础教育和特殊教育,乃至上到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终有一天他们会离开艺术团,融入社会,我需要教给他们的,不能仅仅局限于肢体艺术。”邰丽华回忆,有一年,团里盲孩子在土库曼斯坦表演,可节目没演完却突然停电,舞台上下陷入一片混乱。
当时,一位盲孩子不紧不慢地面对台下讲了一句话,让她至今印象深刻。
“我们本来就看不见,黑暗的世界是属于我们,我们就清唱吧。”说话间,聋孩子帮老师把钢琴搬到舞台上,领着盲孩子手拉手一起演唱了一曲《We are The world》,“自信、昂扬,丝毫未受环境影响”,彼时,全场影影绰绰的手机电光在闪烁,观众没有离场,激昂兴奋地一直在喊:“中国!中国!”
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