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苏要文
喜欢旅行。更喜欢一个人的旅行。这样的旅行更显从容。
对我来收,禅悟之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静态的,一种是动态的。
动静结合,不仅是身体力量的调剂补给,而且是精神境界的学习体会与反思。亲力亲为地参与佛学盛事,让你在愉悦静穆的氛围中充实自己,理想得以升华。
认识学佛网是在2010年的一天。学佛向佛礼佛之心让我有了学习之的冲动。学佛网的研习,是一种静态的禅悟游历,天南地北,一“网”打尽。修心养性,心无旁骛,是无以伦比的静态感化之美。
上网冲浪,一个人的关于学佛网的“旅行”就此开始。菩提本无树,明镜也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搜索中关于佛经的传说与经典,让我在空灵的意境里,享受温馨。学佛网告诉我,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学佛网还告诉我,如果佛国里面只有圣贤,没有凡夫那也就不成为佛国了。因为这样的佛国,菩萨们没有可行菩萨道的地方。大家都是圣贤了,没有问题需要解决,没有人需要帮助。这又堕入八难的另一个难——长寿天难,在这里所有的人都在享乐,忘记有修行这件事了。随顺世缘,帮助后面的人开悟解脱。世间的因果净土,是成佛的根本。我畅游在“菩提文海 ”,剖析“世间百态”,打开“学佛感应”的玄机,以执着的毅力“戒除邪淫”;沉迷于“网络皈依”,洗耳恭听“佛教故事”,然后虔敬的“精进念佛”,树立“积德改命”正确的人生观。
多少个日日夜夜,我在学佛网,不止一次地跟净空法师促膝长谈,净空法语殷殷如梦,都是指点迷津的人生信条。
惩恶扬善,慈悲为怀,是性情的扭转;赈济百姓,热心公益,是行动的果敢。我学到的是言行一致的佛学善举。
为了进一步吸收消化学佛网所恩赐的典籍,我从静态中走出,手捧经纶,迈上漫漫的人生旅途。颂扬的心经,无不彰显对佛学的如痴如醉。这几年里,我是在“学佛网”与佛教圣地间,游学佛法,心无杂念,心存感激,完善着人世间的美好信仰。
南来北往。南有普陀北有红螺,及至颇有威名的嵩山少林寺,我曾到过不止一次。想必是对佛教文化的一种崇尚,是对个人灵魂的陈述和比照,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对生命永恒的追思。庙宇佛像佛塔就一再定格心澜。走在圣域,亦如走在佛的大足边,连头顶的阳光,都感觉沐浴的是佛光了。人的感悟和灵性,在他一步步靠近佛的时候,骤然开启,我不是完全的佛教徒,但却是一个思想者。除了祭拜,我更乐于聆听。一个人静静地聆听。没有嘈杂,清心寡欲。听禅思禅悟禅。大师的佛理,总在有意无意间诠释禅意,让你心生慈善宽容的超脱情怀。这正应了学佛网的禅宗理念。
于是每每一个人的旅行,我都圈定了禅宗佛学之意境,心向往之。持之以恒,禅悟之旅印象单纯。一亭。一人。一庙。一树。一池水。构成了朝圣之地一幅草图,时空变迁,岁月流光,过往的情景,总是一不留神深深铭刻在未来记忆中。总觉,所到之处,身旁汹涌水流,是否吟诵着另一种经文,以其美妙的声音,唤起人之心灵久远的圣歌。
于是,我发现自己身处茂林怀抱中,空旷的山寺风貌其实就是这胜境的人间烟火,可我分明听到了朗朗天地之间有一浑厚凝重的声音:“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有次,在普陀山。那禅寺钟声,那木鱼呢喃,着实又让我痴迷了一回。
一个人走着,思着。
城市永远不会宁静,而置身这方浸染着凝重历史的净土,心便远离了喧嚣与浮动。霞光涂抹着参天古木,涂抹着栖于林上的鸟儿振动的翅翼,使那掩映在丛林中的雕梁画栋生动了不少。古楼依着浩渺的水天,在暖暖的夕照里,灿若慈祥长者的脸,微风掠过池面,舒展一脸皱纹,舒展一池祥和笑容。立于池边,有微风自池面款款而来,搽了水的世界里的胭脂,扑你一脸芬芳。那暖馨而厚重的气息,拂过古木,拂过廊檐,也拂过系在飞檐颈上的风铃。
于是,风铃便叮咚叮咚。叮咚叮咚。木鱼也适时和鸣。
静立很长的时间,眼中无物,心中无念,却听得见细细的木鱼声从远处轻飘下来,我循声而觅,发现声音是从寺庙的某个房间里传来的。为什么此时寺庙里没有钟声呢?难道非要等到夜半才能听见。虽然此刻没有黑夜的来临,可是却让我在风铃木鱼夹杂的韵感里享受到了“月落乌啼夜半钟声”的禅境之妙。佛寺的风铃悠悠地唱响生命的挽歌。
关于风铃,我很肤浅。曾从《宋史·礼志》中读到过“明堂庭树松梓桧,门不设戟,殿角皆垂铃”的句子,才知道风铃有警惕,平和之意。后从《风铃偈》中读到“浑身似口挂虚空,不论东西南北风,一律为他说般若,叮叮咚咚叮叮咚”的句子,得知所谓“叮叮咚咚”是为演说 “苦、空、无
我喜欢寺庙掩映着丛林,喜欢寺庙、高塔阁角悬挂的钟铃,风吹钟铃发出的声音带着水质的梵音,不染一丝尘埃。“风铃扬音闹苍嘘,真相堂堂照膏火,教音默默鸣风铃。”说的是佛法中象征的涵义。
学佛网所获的知识,在这里得到深切的体会。由衷的感激油然而生!
都说佛界博大精深,当跨进庙门后,我才深深体会到自己知识的贫瘠,匍匐在宝殿前,我知道我不是苦海的行者,只是生命的流光,但佛国世界怎不是我们精神的理想天堂呢?哪怕就算一个唯物观点的人,都会在佛眼注视下,去杂念,纯境界。
晨钟暮鼓,打板声声,仿佛一下走进了另一世界,在寺里,我们用心去体会每一细节,去发现不同于我们现实的生活,斋饭、早殿,灯会,无不拨动我们灵魂中那根或以麻木的心弦。所有庙堂之上的琉璃瓦,采日月之光华,是否已经告诉我们,来世人人都愿做琉璃光呢?
古老的禅寺里,从佛光袅袅,演化到现代哲学的思想,追古思今,我们不得不惊叹华夏文明的灿烂历史,同时明了时代赋于我们的使命感,传承和发扬,亦如佛家理论,延伸最美好的未来。
微笑中,佛学法师以其妙趣横生的讲解,诠释了一个凡人到僧人的过程,以及僧俗共雅的境界,同样的理念,都让我们去扣问:我们的心到底安放在哪里?
禅悟的豁然开朗,不妨对着空旷哼几句歌,或者面对鱼儿戏水如泣如诉,在生活紧张压力颇大的现代,应该不算是什么怪事。古人云:“心之忧者,我歌且谣,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看来古人也有这习惯,心情郁闷的时候,奔向自然,奔向原野,或歌或谣,可见无论古今,人生都渴望理解。遁入佛国,千年蕴积滋养,阅尽了多少红尘心事,无言的水天永远的菩萨,看透了多少世间悲欢。此时无声胜有声,芳草之间,清水潭潭,我感到这草、这水忽然有了灵性,像是在说,原本,我的花草自开自谢;原本,我的心中无垢无尘;原本,我与世无争;我存自我在,不是任何人的图腾;我,只感谢自然的造化。无怨、无悔、无尘的心,单纯而又宁静,不为人世,只为自己。我的心顿悟,拈花说禅,尘外的一水一草,彻悟虽只一刻,非神清心静不得。此时,想起禅诗“云在青天水在瓶”的注释:“云在青天,水在瓶中,正如眼横鼻直一样,都是事物的本来面貌,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你只要领会事物的本质,悟见自己的未来面目,也就明白什么是道了。瓶中之水,犹如人心一样,只要保持清静不染,心就像水一样清澈,不论装在什么瓶中,都能随方就圆,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刚能柔,能大能小,就像青天的白云一样,自由自在。”万千梦想如出一辙啊!
境由心造,相由心生,听禅悟语,一个人的旅行,收获的是大彻大悟的思绪。我来,无人知晓,我走,撒下一地思想。
学佛网所学,禅悟游历所悟,学以致用,合二为一,印象深刻。“动静”之旅,日益感受倾情营造佛学情怀的心灵家园也是一种幸福!更欲发扬光大之。爱我学佛,爱我圣洁之旅!
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