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宽运法师佛七开示
《妙法莲华经》里记载了一个「化城喻」的公案,说一个聪慧的导师带着一群人,为了到达宝所要走五百由旬远的险道,走到一半的时候,很多人都怕难懈退,不想继续走下去;导师以神通力,变现化城,让众人歇息、解忧,才能不改初心,努力以赴,终至目的地。可见真正的涅槃彼岸,实在不容易达到。
据《法华文句》所载,修行有四种难:(一)、值佛难──遇佛出世,是很困难的。(二)、说法难──讲经说法,实在谈何容易?(三)、闻法难──能听闻佛法,也是很难得的因缘。(四)、信受难──闻法后,能信受并依教奉行者,更是绝不容易。这四种难都有连带的关系,其中最关键的是「信受难」。在《涅般经》里,还有两种难:(一)、生世为人难;(二)值佛出世难。我们经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今天我们生而为人,又能听闻佛法,是多么难得的机会。我们得人身有多难?
《杂阿含经》之「盲龟喻」
在《杂阿含经》卷第十五、杂因诵第三中,有一个「盲龟喻」的公案,是这样说的:
在某一时候,佛陀住在猕猴池侧重阁讲堂。那时,世尊对比丘们说:「譬如大地全都变成海洋时,有一只长生不死的瞎眼乌龟,每过一百年才从壳里伸出牠的头。大海中有一根漂浮的木头,只有一个洞孔。这根木头在海浪中,随风四处飘流,没有固定之处。当瞎眼乌龟过一百年从壳里伸出头时,能够碰上这根浮木的洞孔吗?」
阿难回答道:「世尊!不能。为什么呢?这只瞎眼乌龟,如果在大海的东边,浮木则有可能随风漂至大海的西面、南面、北面,也有可能环绕四周,所以不太可能相遇。」
佛陀告诉阿难:「瞎眼乌龟与浮木,即使是向不同方向漂流,也还有机会相遇。世上愚昧无知的凡夫俗子,如果飘流在天、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五趣之中,要想再恢复人身,比那瞎眼乌龟遇浮木还要难。为什么这样说?那些愚昧的凡夫俗子不遵行正义、不实践道法,不行善、不行真实,互相残杀,肉弱强食,造下无边罪恶。因此,比丘们如果对四圣谛不理解,就应该精进修行,生起增上心,不被惑业所染。」佛陀说完这段话后,比丘们听闻佛陀说的教法,欢喜信受奉行。
由此可见,得人身之可贵。所谓「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又谓「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既然今天我们知道佛法的好处妙用,就要好好珍惜,就应该好好念佛。
《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之「医子喻」
另外,在《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中,有一个「医子喻」,又称「良医救子喻」的公案:从前有一位聪明又有智慧的良医,通达医理,深明药性,善治各种疾病,时常到各地为人治病。他膝下有众多子女。一天,这位良医有事远行他国,家中的孩子们竟误饮了毒药,毒性大发,心神散乱,在地上痛苦打滚不已
。不久,医生归来,惊讶地发现儿女误饮毒药。孩子们不论神智迷失或清醒,看见父亲都欢喜迎接,哀求父亲救他们的性命。今天,我们众生也是不知法药的好处而不肯服用。很多人虽然知道念佛法门是一个殊胜的法门,但是却不肯老实行持。这就好像佛陀给我们一个了生脱死的药,可是我们却总是怀疑:这个药是否真能治疗我的病?是否真的有效呢?即使吃也不是全吃,总是吃一半留一半,在那里观察、犹疑;又或者吃了一半便想得全效,所以疾病总是难以治愈;到临命终的时候,服药的机会都失去了,才知道后悔莫及。
诸苦为缘.贪欲为本
众生为什么不愿意服药呢?我反复地查看经文,看到了在我们每月读诵的《无量寿经》中,释迦牟尼佛把众生不肯服药的原因,说得很清楚;那就是因为众生贪、瞋、痴三毒炽盛的缘故。「贪」是什么呢?就是不知足、就是贪心,比如说,贪国土、贪人民、贪财物;想占有、想控制,这些都是贪。好像你得到一百,不觉得多;若给别人七十,就觉得很多了。所以经上说:「诸苦为缘,贪欲为本。」一切苦恼的原因,它的源头是什么呢?就是以「贪欲」为本。「贪欲」和「无明」一样,是我们烦恼的根源,更是轮回三界六道的主要原因。
贪欲、贪生、贪取、贪爱、悭贪,都是我们众生常犯的毛病。所以我们今天来讲一讲这个「贪」;贪,大部份来说,都是与「财」有关:无财固然是苦;有财也是苦;因为拥有钱财之后,就怕失去了它,怎能不苦呢?一般人的人生,就是为了钱财而活。记得我看过一本书,它说人生就是为几张纸;什么纸呢?一是出生证明、二是证书文凭;还有我们终其一生所追求的钱财,亦是纸;到了死亡之后,要出一份死亡证,仍然是纸。我们的一生,就是为了这几张纸而忙碌、而奋斗、而争先恐后。如果我们能不为这几张纸奔波,把一切都放下,把所有的烦恼都搁在一边,而去求道、求法,将来便一定会得到长生不死的宝藏;这个宝藏,快乐无量、清净无染。
一切无常.五家所共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这个世界,人情淡薄如纸,可谓「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可是,我们许多人,还未认清生命的真正意义,不知当急之事,不知求证菩提;要知道,菩提才是我们生命的根本,所以不要在一些不当急之事,如五欲之乐上寻求满足。我们前一段时间已经讲过五欲:色、声、香、味、触;一般人,每天都在五欲之中沈迷;对此痛苦的世间,从没有出离之想,只是天天在不值得追求的、虚幻的事物上,忙忙碌碌。无论尊卑贫富、男女老幼都一様,都在钱财上、财产上操劳;有财产的,唯恐失去,没有财产的,希望拥有、赚取;有与无同样都是烦恼。人们就是这样苦心焦虑、瞻前顾后地、完全被这种欲心所驱使,终日劳碌奔波,没有一刻的安宁。大家都知道,没有钱而求钱,当然是很痛苦,但是有了钱,也是痛苦的根源;比如说,有了田地,就会生出有田地的痛苦;有田地,就有耕种的痛苦;有房子,就有房子的烦恼;有了牛马、车夫,也是一样;有佣人,就有佣人的苦恼;有金钱,就有金钱的苦恼;有衣食,就有衣食的苦恼;有器具,就有器具的苦恼,所以每天都牵肠挂肚,操心不已。我们要知道,其实世间一切的财富,都是五家所共有:官府、盗贼、火灾、水灾、不肖子等五家所分散;这五家都会令我们的财产衰失荡尽,因为不能独用、不能恒久,所以无需强求。因此,《大智度论》卷十一说:「富贵虽乐,一切无常,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轻躁不定。」
人一旦有了钱财之后,每一天都会提心吊胆,就像喝了毒酒一样,牵肠挂肚、七上八落;每一天都会坐立不安,烦恼、苦恼交错;每一天都紧张忧愁,担心自己的财物会被人偷去、抢走,内心永远无法得到安静。殊不知「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到了临终的时候,就是相爱的妻子、儿女、财产,一物都不能带走。生前所贪的、所爱的,都是白费心机,至死方知道完全是没有价值。所以我们不要为了财产,终日营营役役,劳劳碌碌;如此的苦恼,完全是不值得。现在我们明白了一切苦恼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贪求;如果能把贪求放下;没有了贪求,我们的苦恼就会减少很多。上面所说的是有财之苦。
接着佛陀还说了无财之苦。如果一个人没有钱,由于生活的不继,就会感到很苦恼,就会整天想着如何去求财;正如没有田地的人,就想要田地;没有房子的人,想要房子;没有牛马、车夫的人,想要牛马、车夫;没有奴婢、佣人的人,想要奴婢、佣人;种种的钱财、物质,都千方百计地想要拥有;有了一项,还想要第二项;得到这个,还想得到其他的,希望每一样都能够拥有。可是,经过千辛万苦得到了、拥有了之后,却不能把它永久保存,很快又散失掉了。当失去的时候,烦恼又开始了;由于欲望的驱使,又再重新反复地去追求,可是往往却不能随心所欲,结果弄到坐立不安,身心疲惫,不时感到愁苦非常;每一天为了求财而心力交瘁,即使本来是长命的,也会导致短命夭寿;到折寿短命的时候,一下子便死去了。可惜的是,一生当中,还来不及行善、还来不及守道德,就已经离开人世。所以说,三涂六道都在等待着我们;想一想,那是多么的不值得。
以上所说的,都是在《无量寿经》中,佛陀为众生所开示的。大家认真想一想,现实人生,不就正是如此吗?佛陀把宇宙的成、住、坏、空;人的生、老、病、死;人心的种种欲望与贪求,都解释得非常的彻底。因此,我们今天明白了贪求之害,就要把这个贪心弃掉;贪心袪除了之后,我们的身心才会轻松自在。
要舍才能够得
如果我们真的拥有很多财富,应该怎么办呢?除了用于基本生活所需之外,我们要多行善业、广作布施;唯有布施的功德,才能种下来生富有的福田,我们经常就「舍得、舍得」,要舍才能够得;我们越是布施,将来所得就会越多,因为布施是富贵的因。相反地,悭贪就是贫穷乃至三涂的因。因此,为了种因积福、离苦得乐,我们不但要供佛、供法、供僧,还要皈依三宝、广作布施,更要精进念佛;唯有念佛,才是真正了生脱死的法门,也是袪除贪欲的妙方。一句「阿弥陀佛」的佛号,就能够把我们所有的妄想、贪欲,乃至种种烦恼覆盖、降伏;透过佛号,慢慢就会把我们的念头净化,所谓「念佛一声,能灭八十忆劫生死重罪」,一句佛号已经包含了三藏十二部、已经具足了戒、定、慧;所谓「忆佛念佛,将来必定成佛」,如果,我们都想将来成佛的话,就要放下贪欲、放下瞋恚、放下愚痴,一心念佛;精进不懈,将来一定会有所成就。阿弥陀佛。
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