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今天很高兴,我们“佛门网”请到安徽弘愿寺的住持净宗法师,为我们作一个访问。
法师住持的安徽弘愿寺,是专门弘扬净土宗的,而且专门依止善导大师。一般所说,净土宗有十三位祖师,为什么特别推崇唐代的善导大师呢?并且晚清、民国时期的印光大师,也是特别推崇善导大师的,说他是阿弥陀佛的化身。请问善导大师思想的净土法门有什么独特之处?为什么说它是最能代表阿弥陀佛本怀呢?请法师解释一下。
【净宗法师】
阿弥陀佛。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从一个人的提问,我们往往可以探知他的智慧深浅。在《无量寿经》中,释迦牟尼佛就赞叹阿难尊者,说他是“发深智慧”“真妙辩才”。一个问题,能展现出很多的方面。刚才提的这个问题,对净土宗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弘愿寺依止的是善导大师。当然按照一般所讲的,净土宗有十三位祖师,那为什么特别推崇善导大师?在一般人的认识当中,觉得十三位祖师都差不多,我们都应该平等尊重。当然,这个认识也有它的合理性,这是因为对净土宗的法脉来源,以及各位祖师的贡献,还有一些历史因缘等不太了解,才会形成一种等量齐观的认识。
经中说:“众流海为最,众星月为最。”这是两个比喻。就是说,天上的群星虽然璀璨,但是月亮才是它们的首领,才是最灿烂的,所以才说“众星捧月”;长江、黄河等虽然都很大,但是海才是水里边的集大成者。如果以这样的视角来看我们净土宗的十三位祖师,其他的祖师可以说是众星,而善导大师就是月亮;其他的祖师可以说犹如江河一般,而善导大师就像大海一样。
我们推崇善导大师的原因,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实德所归。善导大师特别受推崇,并不是出于我们的主观爱好,而是善导大师在客观上有真实的功德,所谓“实德所归”。
简单说几点。
善导大师是净土宗理论的集大成者。这个理论的集大成者,相当于什么角色呢?就好像儒家的孔子一样,虽然孔子前面有尧、舜,乃至文、武、周公,但是孔子才是儒家理论的集大成者。我们净土宗,善导大师前面也有祖师,但就理论来说,善导大师是净土宗理论的集大成者,他是这么一个地位。
同时,善导大师是净土宗的实际创立人。就是说,没有善导大师,就没有净土宗;有了善导大师,才有净土宗。
就好像天台宗的智者大师,他是天台宗的创宗祖师。天台宗是以《法华经》开宗的,虽然对《法华经》的解释、修学有很多,比如说三论宗的吉藏大师,还有很多大德也都有解释《法华经》;但是如果没有智者大师,《法华经》虽然有,这个法门还是存在,但是就没有天台宗了。
净土宗也一样。净土宗是以净土三部经来建立宗派,但如果没有善导大师的思想,可以讲有净土法门,有念佛法门,但是是否有具备完整系统理论的净土宗宗派,这个就有疑问了。所以,即使在近代,也有人在怀疑:净土宗到底算不算一个宗派?比如近代的汤用彤,他就提出过此种疑问,这是因为不了解善导大师的思想。
如果没有善导大师,站在宗学以及严谨的宗派理论的立场上看,净土宗就显得比较驳杂;但是有了善导大师,就不一样了,理论体系十分完备。
这是善导大师对净土宗的理论贡献。
从善导大师个人的修证来说,他修行了两种三昧,就是观佛三昧和念佛三昧。在十三位祖师中,历史上明确记载得此两种三昧的并不多。慧远大师曾修观佛三昧成功,他一生三次见阿弥陀佛相。而善导大师是在非常年轻的时候——传记里记载二十几岁,就已经证入三昧,他观佛以及去极乐世界,是很轻松平常的事情,这是不可思议的。这两种三昧,善导大师都是实修实证过的。
而且,不仅善导大师本人这样,根据传记的记载,在善导大师当时的时代,受善导大师的教化影响,他的弟子证入念佛三昧的亦不少。怀感大师就是他的弟子,历史上也明确记载他证入了念佛三昧。
这是善导大师在证悟上的贡献。
在教化众生这一方面,善导大师的感化力也是无人可以相比的。传记记载说“士女归者无数”;甚至过了千年之后,历代祖师都非常推重、仰赖大师;中国人、外国人,不论古今中外,一致推仰。
这是第一,他有这种德。
第二,我们推崇善导大师,也是大势所趋。
什么叫大势所趋呢?佛法传到中国来,有个总的发展趋势,这种发展趋势就是所谓“诸宗汇归净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形成了宗派佛教,这是中国佛教的特色。隋唐时代,佛教达到鼎盛,八宗并立。在这之后,各宗都汇归在净土法门当中。这是佛教发展的一个总的趋势。
这个总的趋势,对我们现在来讲,就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佛教鼎盛、八宗并弘的时候,各宗都有高人,就好像佛教的大厦有八根柱子撑着。到了今天,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多年,整个佛法相对来讲是比较衰弱的。也就是说,其他宗派虽然还有大德在弘扬,但是很难让众生解脱。比如说参禅开悟,现在大彻大悟的人几乎是没有了,跟唐宋时代没法比。不管是天台、华严、唯识,还是三论、禅、律等,显得尤其衰弱。众生想要当生解脱,都是仰靠阿弥陀佛的愿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在这种大的趋势下,净土宗,就像刚才讲的,原来大厦有八根柱子,现在要靠这根中柱,你怎么办?你这根柱子一定要更加坚实起来。也就是说,净土宗本身要有一套独立、完整、系统的理论,能够旁摄,能够吸纳,能够承担起这个任务。要有这样的理论,必须要有一个相应的思想体系,而且也要有一个代表性的人物,这就是善导大师和他的思想体系。
第三,我们推崇善导大师,是法门本身发展的需要、弘法的需要。
因为净土宗祖师的确立时间比较晚,始于南宋时代,宗晓法师在《乐邦文类》中立净土六祖,之后志磐法师于《佛祖统纪》中立莲社七祖,离开初祖慧远大师已有八百年。当时推立祖师以什么为标准呢?它并不是按照法脉传承,而是依据“历代同修净业,功高德盛者”。时间不管,早、晚都不论,隔两百年、三百年也没关系,只要是修净土宗,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可以了;也不论原来是不是修禅宗、天台宗,只要功德高深、教化众生很有影响力,就有可能被推举为祖师。
这种推举祖师的方法,好处在于,只要是弘扬净土信仰的大德,即使是他宗的,也可以成为净土宗的祖师,这样就能旁摄诸宗回归净土;不足的地方就是传承关系不清晰,以致于后面的人难以有一个标准,因为这些祖师大德的思想是有差别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凡夫往生报土”是善导大师思想的一个根本特色,而且在唐朝时代,这种思想正是来破斥诸宗对净土的解释,叫“楷定古今”。当时主要有三种观点:一个是净影寺的慧远大师,一个是三论宗的吉藏大师,另外就是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包括迦才等等,他们对于极乐净土的认识不一样:有的认为是化土,有的认为是凡圣同居土,有的认为有化土也有报土;凡夫只能往生到凡圣同居土。善导大师对此种种不同观点加以楷定,说:极乐世界是报土,凡夫直接入报土。
那么,我们后来的人到底以什么为标准呢?如果没有标准,在修学的目标、方法上就比较混乱。在我们之前,人的根机比较猛利,这样的矛盾可能不太突出,到现在就很突出了。
另外一方面,十三位祖师有没有一个系统,能够一脉贯穿地安立起来?如果有的话,这个净土的宗派就能够成立,就能说得通;如果没有一脉贯通的思想,不仅修学不方便,对一个宗派来讲,也确实让人起疑。有了善导大师思想以后,刚好十三位祖师就可以有一个系统来安立。
善导大师的思想,在净土门内细判为要门和弘愿。所谓要门,就是方便导入专修念佛的。不论哪一宗哪一派,只要是引导其学人归入净土,就算入要门之内,当然也算在净土门和净土宗之内。所以他这个系统非常圆融。
如果以要门和弘愿来看,十三位祖师就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专门突出弥陀本愿力这一方面的,比如说善导、道绰、昙鸾(但道绰、昙鸾还没列为十三祖之内)、承远、法照、少康,以及印光大师;其他像慧远、永明、省常、莲池、蕅益、截流、省庵、彻悟都可以算要门。
要门与弘愿是一体的,都是净土宗。要门是引导定善修行、散善修行、圣道法门修行的人,归入阿弥陀佛弘愿的他力救度。这样的话,整个系统就很完整。
善导大师的判教系统特别圆融,大家都有所安立。其他十二祖任何一位,莲池大师也好,蕅益大师也好,都没有这样一个系统的判教。
净土宗需要一个完整的判教体系,让学人有一个标准,这样才利于修学,易于达成解脱的目的。所以,我们必须把善导大师突出出来,才能完成时代赋予净土宗的任务。
在唐宋时代,修学的内外环境相对比较安静,以自力修行,或者自他二力念佛,修行达到某种功夫,比较容易成就。但是今天这个时代不像过去,这个时代众生的分别念更重,烦恼也更重。依我个人的感受,离开善导大师的教法,往生非常困难。如果了解善导大师的教法,往生如握左券,是正定之业,百分之百,没有含糊。所以善导大师的思想特别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众生根机。
这是第三点,法门自身发展的需要、弘法的需要,必须把善导大师突出出来。
第四,这也是一个因缘。大势所趋也好,时代的要求也好,但如果没这个因缘,也展现不出来。
在一百年前,善导大师的著作从日本回归本土,这样我们才能系统地了解善导大师的思想。善导大师作为净土宗的祖师,历来都是被认可的,为什么今天才把他突出出来?是因为这个时节因缘刚刚好。而且大师的这些著作显现出来了,大家才能够完全了解净土宗是怎么一回事。
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