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梵文网

人间天:略说几种为修行积攒福德资粮的方法

发布时间:2023-11-21 01:35:01作者:金刚经梵文网
人间天:略说几种为修行积攒福德资粮的方法

导言

《普门品》有句经文:”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这是做是唱言的内容,是其中有一个人告诉大众的内容。

很简单的一句话里面包括了修行一切法门的至宝资粮。一说学佛的资粮,各位当想到信愿行的三资粮了,很多时候我们的修行就是在努力地获得激活这三资粮,修行若没有这三资粮,根本不可想象。以下人间天老师将根据本句经文与大家分享对我们修道非常有帮助的其他几种资粮,希望这几种资粮能为各位修行积攒福德资粮,减少修行的路上的障碍,阿弥弥佛!

和言爱语

以此句劝慰来说,“诸善男子”是对大众的一个称谓,这个称谓在佛教经典里常常出现

。古大德为了敦促我们落实戒定慧,所以告诉我们:最基础的善男子应该奉行五戒的,如果连五戒都做不了,不能成为善男子的。但在这句经文里,我们依然是以安慰鼓励的层面来解释善男子,而不拿任何标准去衡量,也不要当善男子是一个什么职称,暂时先听着就好。

所以这句不要害怕就是一个提纲挈领的重点。前面的善男子的称谓也是为这个不要害怕服务的,这四个字就成了句眼,本句经文的眼。如果我们想去劝慰他人说:你这个倒霉蛋,你不要害怕!这话看上去也没什么毛病,你不倒霉遇到这样的倒霉事情?可是这话就不好听,让人听了先已经起了反感,所以看一下菩萨救度众生多难啊?

菩萨救度我们还要顺着我们的喜好说,说你是善男子你就开心了,就乐意听一听;说你是倒霉蛋,你就不开心了。这就如达摩祖师遇到梁武帝是一样的道理,上来第一句话就让人不爱听了,后面再真实的义理,再简单的法门,再宏大的利益都没有办法铺陈进去。所以起手式令众生欢喜,这个部分是我们当反省的。我也做的不好,常常让大众烦恼,有的时候话太密没有营养还太能唠叨,而且也很少说软言爱语,很少夸奖谁的。

这自然不那么令人欢喜,也自然不会更吸入人进入跟随。所以说实话没错,如果方式、方法不能令人接受,光以为我为你好啊,我才说这些实话的,如果实话都听不到了,你就太可悲了;如果不为你好何必说这些?有一种放弃叫做不谴责,我如果不和你说话了,连谴责都没有了,那么就是我放弃你了!这话理是如此,但是不容易让人接受,所以好心到最后成了坏事,可能爱语一关我们也应该反省的。

如此来说,我们把此处的善男子理解为鼓励就更为恰当,暗合菩萨之道,也合了菩萨四摄之法。所以此处我们就看得出来这个经文了不得,简简单单三、五个字就把一堆的东西推在前面,只是我们需要沉下心来,才能品味到其中的滋味。

害怕恐惧从哪里来?《心经》大家都读过:无挂碍就没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就没有恐怖。恐怖从挂碍中来,挂碍从颠倒梦想中来。挂碍又是什么东西?可能是贪,也可能是嗔,还可能是愚痴,可能是执着,可能是分别,可能是计较,可能是傲慢,可能是嫉妒。不管以什么形式形成了挂碍的结果,这个结果必然会引发随后的连锁反应,恐惧就是其中较为极端的一个反应。各位想一想,光说你不要恐惧害怕有用吗?或许从精神上得到了支持,可却依然不能代替内心的恐惧,起码不能从恐惧的情绪里出来。

所以想帮助人战胜恐惧需要给一个方案,当然方案那就有高、有低、有深、有浅了,所以不是战胜恐惧就是这一个方法,也不是只有念观音菩萨才能不害怕,其他菩萨也可以,十方诸佛更可以;可是能不能上手马上落实就很快见效呢?这就又因为我们和诸佛菩萨的因缘深浅而有不同。缘分深啊,见效就会非常迅猛快速;缘分浅啊,就总会很难获得回应。并非佛菩萨有分别心,而是我们和他们间的带宽有不同。

积累善缘

理论上说任何一尊如来同一切众生都有莫大的因缘,但那是在究竟层面的圣位可以这样说;我们作为凡夫就算懂得了这个道理,无法启用也就无法受益。于是我们常常会感觉佛法好像很矛盾,其实那是圣谛和俗谛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所谓隔阂矛盾,如果我们在圣谛理解了,在俗谛理解不了,那就是圣谛也没真的理解。真正的理解了,就会在圣谛找到理论支撑,在俗谛找到契入的方便。我们因为是凡夫,会以凡夫的种种心绪面对周遭,因为携带了各自浅显在外的毛病和深藏在内的问题,在众多的无明遮蔽下,面对一个事物想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正确的思维是较难的,所以我们沿着佛菩萨留下的方法前进,就稍微有些依靠。

既然诸佛菩萨在圣谛和一切众生都有缘,为什么又说缘分有深浅之别?这就是在俗谛来说的,所以佛菩萨面对一切众生如同赤子,无分别、不捡择的加被垂护;可是缘分深浅的差别不在佛菩萨那一头,而是在我们这一头。我们轮回的第一凭证是八识里的记录信息,如果几万几千生来都没有这个人出现的记录,自然在遇到此人时,会被八识处理为陌生人;如果在近几世里有过接触,或者频繁接触,或者接触的关系致密,那么八识就会自动的理解为这个人和我的关系很密切。因为密切就会调动其中存储的信息,种种的情绪、环境等等的信息就会喷涌而出;奈何我们提取不出来这些信息,最后从八识传递到六识后也就所剩无几了。

我们以所剩无几的这些凭证去判断和谁是否有缘,这实在是不够客观了,但很遗憾,我们的神识工作就是这样的。所以就算诸佛菩萨无量慈悲,我们也依然会自动的选择和他们无缘。正因此,我们同生死轮回里频繁接触过的众生反应会更密切一些。于是对于这个娑婆,和娑婆众生缘分最大的几位大菩萨那就当属地藏菩萨和观世音菩萨,是缘分最大的了。最大的代价是辛苦!所以才有地藏菩萨的头头救拔分身无数,才有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相身,千处祈求千处现。如果他们不在累生数世里和我们接洽各种缘分,我们如何能抽取和他们亲近的受用?所以当你非常容易的见到了一尊佛、菩萨,乃至阿罗汉、辟支佛,你要知道这一见会作为道种,在未来会迸发其巨大的威力,可是在没到那一刻前,积攒善缘很重要。

因为不知道哪个我们看不上眼的就是菩萨再来啊,所以对人好点没毛病,对众生好一点也没毛病。这些善缘的积累会在善缘成熟的时候得到受用,就如经文描述的场面,你被充满世界的怨贼围绕,就要取你钱财、夺你性命,如果善缘成熟,就能听闻到对应的方法;如果善缘不够厚,虽然也在关键时刻催熟了,但是你听到的却不一定是正确的。就像你问路怎么走啊?人家热心的回答你,指引你,这是你和他的善缘成熟;可是如果缘分不够好,他可能指的是错的,或者你问的就是错的,那么你就浪费了一次善缘成熟。

为什么我们能被人指引,为什么我们能在关键时候得到帮助,为什么我们在受帮助的时候不能解决问题?这种种的答案都在此处,于是自己总有“夹生”的感觉,那就是我们积累的善缘还不够,或者数量不够,或者质量也不够,或者质量数量都不够。老话说“樱桃好吃树难栽”,返回到学佛里也依然,都想承受善果,可是善业、善行、善心、善念不容易发,不容易保持,不容易清静奉行,不容易长久贯彻。为求善果你得忍,如同你想吃樱桃,那么总要有人栽树才能吃到,都不想付出辛苦,怎么得利益啊?

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经文此处的“你们应该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就给出了一个落实的方法,你想获得解除痛苦、烦恼、恐惧吗?想的话,要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这就对治了,可是经文到此处并没有停。这句里有一个非常敏感的名词就是:一心!学净土的同修会知道《阿弥陀经》里提到一心不乱的念佛境界了,此处的一心和《弥陀经》里的一心不乱相同与否?如果我们把此处的一心等同于弥陀经里的一心不乱,这就几乎把看到的路又给堵死了,而且堵的死死的,一点缝都没给自己留下。

各位设想一下:在那么危急的时刻,被众多的怨贼围绕,刀杖已经挥舞起来了!这个时候还要念菩萨达到一心不乱,你还不如让他去死了,在这样短促的时间、杂乱的环境、急切的心情下,还要求念圣号达到一个什么功夫?这利益是没人能获得的!如果这样理解,那么佛菩萨说这些话,等同于给自己造作了无量的口业,随经文流传口业也在激增,想一想他们那么智慧,能给自己留那么大的一个漏洞吗?

所以此处的一心我们当理解为:这个时候心里满满的都是祈求观世音菩萨慈悲垂护!以这样的心在念菩萨圣号这就复合了当下的环境,也复合了启动观世音菩萨加持的最低标准。这个一心就是在圣谛里的最低配置,在俗谛里的中高端配置了,绝对不是有一搭没一搭的念菩萨这种了。所以厄难临头了你还有一搭没一搭的念菩萨,我们祈求的愿心不强烈,等同于获得帮助的渴望程度不迫切,等同于不着急,等同于就算被砍了也无所谓,那就等同于救不救都不要紧。

如果希望自己被救,越迫切,越真挚,越渴望获得,这时的心就当除此之外别无其他了,不能再想着七大姑的菜、八大姨的花、五舅姥爷家里的小蛤蟆,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和迫切希望获得菩萨救度都不相应的。所以此时的一心等同于满足菩萨救度的标准,不能把一心理解为一心不乱,那是会把人害死的。

你们应该一心的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这样一来方法有了,标准有了,目的有了,也就是愿有了,行有了,但是还差一个信没有;随后的一部分就是在做增加信力,为什么我们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就能获得解脱厄难呢?如果光凭借数世积累的信根去相信佛菩萨,这对现在的娑婆众生来说也很难了。过去说过这五根是很容易断的(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如果触犯了五戒中的性戒,这些根说断就断,而且有的罪业又不通忏悔,光靠忏悔是不能清除的,于是就等同于:如果不接续起这些断了的根,就没有可用的持续的五力,就只能靠短暂的培养,这种情况就是我们现在普遍面临的一个真实状态了。

五力没有从五根生发,这个力就不扎实,或许会被激活一点受用,但不稳定啊。如《金刚经》中佛陀提到一个对比,你听到了能不害怕、不恐惧,那是你过去无量劫来就供奉承事无量诸佛了;而听了不信,那就是过去亲近如来太少。同样道理,没有根,受用的力就非常有限;想借用这样质量的力量影响自己的生命走向,这就有点螳臂当车了。太把轮回的巨大业力当儿戏,也太把自己那些残存的不堪受用的根力当回事了,被现实打脸,被众生打脸,被厄难打脸就在所难免了。

今天就到这,阿弥陀佛!

摘自人间天新浪博客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