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梵文网

“爸爸去哪儿”拍摄地-贝叶书院里的新型南传佛寺教育

发布时间:2023-08-12 01:35:23作者:金刚经梵文网
“爸爸去哪儿”拍摄地:贝叶书院里的新型南传佛寺教育

核心提示:2016年2月,中国南传佛教史上最高规格的国际盛会 首届南传佛教高峰论坛暨帕松列和帕祜巴升座庆典法会在西双版纳景洪市隆重召开。多国僧王、海内外上百位高僧,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海内外各界善信千余人共同见证了南传佛教的伟大盛事。西双版纳勐海县佛教协会副会长,勐景来佛寺(贝叶书院)住持都坎章向大会递交了题为《西双版纳南传佛教佛寺教育浅析 以贝叶书院为例》的论文。都坎章认为,当代中国南传佛教佛寺教育面临着 有僧无教 、发展不平衡等困境。为此,佛教界提出了在传统中心佛寺的基础上建设中心佛寺以集中培养优秀僧才的想法和 新概念 。作为 新概念 中心佛寺之一贝叶书院的住持,都坎章介绍了贝叶书院在解决目前佛寺教育困境的问题上进行的一些初步实践和探索。以下为全文:

贝叶书院(图片来源:资料图)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随后向国外传播和发展,形成了两大系统。根据传播路线来分,从印度向南方流传的佛教派系称为南传上座部佛教,简称南传佛教,因该系主要使用巴利语作为经典语言,所以又称为巴利语系佛教。南传佛教因国内信仰群众主要为傣族、德昂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且信仰群众横跨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斯里兰卡、我国云南等,因此其具有 民族性、群众性、国际性、边疆性 的特点。

南传佛教传统佛寺教育的概括

南传佛教在西双版纳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对当地的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

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南传佛教的传入带来了傣文的发明和丰富,得以使傣族鲜明将佛教典籍和傣族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刻写在贝叶上,创造出了浩瀚而博大精深的贝叶文化。这种 慈悲、平等、智慧、绿色、生态 的思想积极影响了世代的西双版纳人民。

在西双版纳信仰南传佛教的群众以傣族为主要群体,此外还有布朗族、佤

族等。在傣族传统社会,村村基本有佛寺,男孩到了一定的年龄都要遵从习俗进入寺院出家学习,佛寺就是学校、住持就是老师、贝叶经就是课本。小沙弥们脱离家庭和父母学会独立地照顾自己,培养独立的生活起居,学习佛陀的慈悲与智慧作为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严守戒律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品德,实践禅修调整自己内心的悲喜烦忧,以自利利他为修行方向,断除烦恼为修行目标,长期或短期的在寺院学习和生活。

根据传统的佛寺教育,有那么几个过程;最初,准备要剃度出家的孩童们会先在寺院带发学习一段时间,这个期间算是预备期或适应期,同时也是考验孩子们虔诚心的阶段,经过一定的全面考核后,才正式的剃度受戒成为沙弥(Samanera),遵守沙弥十戒,潜心修学佛经。寺院里住持和比库们会以传授傣族经书文为主,在学习傣文的过程当中也涉及到许多巴利语佛典基础的学习。有时掌握经书文的康朗或老人们也会发心辅助教学,帮助住持辅导刚出家的小沙弥们。等到夏安居,佛寺会举行一年一度的赕经节(Dan Tham Long)活动,这是一年一度对寺院内学僧举行正规的考试和学习的总结,届时佛寺住持便会根据每个学僧念经的特点和讲经的风格来安排要念的经典,解说佛法。经过这样一年至三年严格系统的学习和磨练,学僧们很快就掌握经书文字,再进行更深的佛学研究和佛法体悟。

其次,学僧们除了学习文字以外,佛寺住持还会安排基础佛典的背诵课程,

一般是以背诵熟读为主,涉及的经典如:《早晚课诵》、《吉祥经》、《护卫经》、《法句经》、《佛本生经》、《佛教格言》等。等到学僧们能顺畅地背诵之后,再以傣语来进行更精细的解说,这样使学僧们能学习并吸收得快。

条件具备且年纪将要满20岁的沙弥,便会学习受足戒当比库必备的佛经,了解更深的佛学。到受戒成为一个如法的比库后,至少要跟从上座长老学习5年,学习戒律和禅修法门,同时也学习传统习俗文化,对佛寺事务和村寨规约有较好认识,方才能去接任其他佛寺担任住持。

经过传统佛寺教育系统出来的比库僧人,他们既能满足村民善信的信仰需

求,且能教导小沙弥学习基本佛法知识。严格按照该系统学习的僧人,即便还俗后也能成为当地的知识分子,民族文化的传承者,能到世俗社会传播佛法智慧、为社会的发展和安宁作出努力和奉献。

传统佛寺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当前,在全球化社会转型背景下的西双版纳南传佛教佛寺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多种原因和因素, 有寺无僧 、 有僧无教 的现象成了法界、学界、政界等经常讨论和关注的问题。僧人数量的减少与社会因素以及佛教本身的因素都有关系。但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笔者认为是传统佛寺教育时否能满足出家孩童的家长以及出家学僧的需求,佛寺教育是否能与社会发展的步骤紧密接轨等有很大的关系。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各地佛寺教育发展不平衡

缺乏僧才,有僧无教

佛寺住持缺乏集中性的佛法学习交流

对于出家学僧缺乏规范系统性的佛学教育

社会学校与佛寺之间协调性还不完善

另外,传统上的西双版纳基本上每个 勐 有一中心佛寺,而中心佛寺是根据佛寺创建的时间和影响力来决定的。传统上每个中心佛寺都会有一座戒堂,傣语称为 波苏 ,以提供周边村寨僧人受具足戒。一般是一个 勐 一个中心佛寺和一个戒堂,也有些地方是几个村寨有一个中心佛寺,如勐海县打洛镇勐景来中心佛寺传统上就只有四个村寨组成,分别是周边的曼彦村、曼迈本村、曼龙烈村。每14或15天月圆日周边的佛寺比库都必须集中到中心佛寺戒堂进行 布萨羯磨 ,自发忏悔,复诵比库僧团戒律,商议佛教相关事情;另外主持仪式的大长老还会分享禅修心得,并对来共同参加 布萨 的寺院住持拷问有关佛寺教育和管理的事务,并在大家的商讨下进行鼓励和批评指正相关事情。但是中心佛寺在目前僧人数量减少和流动性频繁的情况下,若中心佛寺也同样缺乏住持僧人,对周边村寨佛寺管理不主动、不积极,便会容易出现许多管理上的疏漏,甚至有时候各中心佛寺间还会出现思想分歧的情况

第二季 爸爸去哪儿 曾在贝叶书院拍摄(图片来源:资料图)

新概念 中心佛寺的实践概况

在第三次南传上座部佛教工作会议上提出了 新概念 的中心佛寺。它是以行政区重新来选定出的中心佛寺,结合社会行政管理系统,负责管理相关范围内的佛教事务,在保留传统佛寺原有的功能上,有效的整合资源,配备教学模式对本乡镇佛寺僧人进行有效的培训和积极引导,以便达到在佛寺教育和管理上有更规范化和系统化。

勐海县打洛镇勐景来佛寺贝叶书院的创建也是基于这个理念而开展起来,

借鉴佛学院的教育体系,结合佛寺的实际情况,以对解决基层佛寺 有寺无僧,有僧无教 的现状进行初步的探索和尝试。贝叶书院是依托勐景来佛寺建立的,它是应对当代传统佛寺教育问题的完善而建立的,从初建至今,理念逐渐深入和系统。具体体现在勐景来佛寺和贝叶书院,即是一体的,但分工各有侧重。以下是佛寺和书院所面对的具体事项:

(1)佛寺

村民信众。佛寺的功能是满足村民信众日常生活中的宗教仪式需求,传授基础佛法禅修,教傣族文字,在继承传统信仰和民族文化方面,发挥着传统佛寺应有的功能。

出家僧人。佛寺提供一个如法的生活环境给出家僧人,让僧人有安稳的修行道场,进行日常的佛法共修。

(2)书院

佛寺学僧。书院扮演的角色则是面对全镇各个佛寺学僧的教育问题,进行集中性的培训,实施规范化的僧人管理,提供一个较完善的学习平台,使各个村寨僧人能共同学习和分享到佛学、传统文化和现代知识的资源。

周边学僧。目前有越来越多的缅甸边境掸邦傣族及布朗族的小沙弥为了学习中文和本土的佛经前来贝叶书院求学。

游客学士。书院积极的面向外边有心想认识本土传统信仰和贝叶文化的人群,让更多的人通过正面渠道去体验和学习了解。

社会活动,书院主动的参与社会慈善公益活动,发挥佛寺本有的优良传统,提高南传佛教在服务社会的活动上有着积极的一面。

汇集僧才,书院能提供在外求学归来僧才的发展空间,中心佛寺学校或书院这样的举措,可以扩大人才需求量,产生良性教学链条。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但在实际实践的过程当中,也是存在诸多困难,内在与外在的因素。希望能通过多方面途径来解决的。

教学管理。中心佛寺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的教育系统体制还不完善。

师资问题。中心佛寺的教学需要稳定而充足的师资,共同来保障学习计划有序开展。

学僧流动。学僧的流动性致使学习情况不稳定。

教学经费。南传佛教以赕为主体的传统经济体系不稳定,对于村寨佛寺来说是比较严峻的挑战。

建设经费。为了使中心佛寺更好的满足于教学条件,需要在硬件设施投入一定的资金来完善。如,教学楼、图书室、住宿、食堂等。

结语

笔者自2011年开始任勐景来佛寺住持以来,通过对周边佛寺的考察,深入的了解后,对当前西双版纳基层佛寺教育颇为担忧,这个问题如未能有效的尽快找出解决方法,它将会影响到本土南传佛教在中国的良好发展。

最后,我以云南省佛教协会刀述仁会长来访贝叶书院时的发言作为总结;当时刀会长与镇内的各佛寺住持和寺院管理人士进行交流,就基层佛寺教育和中心佛寺的问题分享了简短而深刻的想法。他说: 基层佛寺的教育十分重要,它是整个佛教教育到根基,如果乡镇上中心佛寺有较规范的学习系统,便可以推送各乡镇中心佛寺的优秀学僧到县市、地州、省府的佛教学院,次第而行,系统而上。如果能在每个地区提供给学僧完善健全的教学条件,从基层到上层甚至国外佛教学院联成一线,对提高中国南传佛教在国际上的地位,充分发挥中国南传佛教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是有着积极的作用,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

【作者简介】都坎章,男,1989年生,西双版纳勐海县佛教协会副会长,勐景来佛寺(贝叶书院)住持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