懈怠的梵志
佛陀告诉我们,修行的最大的障碍就是懈怠;懈怠是什么
第二种是倚恃自己长得好看,能讨人喜欢,因此,自以为不管怎么样,别人都不会计较。因此娇贵自恃,为所欲为。
第三种是以体力知识为凭借,傲慢自恃,认为自己能力过人,所以就不必勤苦用功。于是自以为是,总是瞧不起别人。
第四种是仰仗自己的财富,认为有钱就能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于是就骄纵放逸。以为金钱就是万能,可以摆布一切。
第五种是依靠传统的族姓身分,(因当时印度实行四姓制度,阶级贵贱不平等,造成人与之间的互相矛盾),于是有人以贵族种姓自恃,而懈怠骄横,甚至是恃势凌人。
于是佛陀就向他们说:「你们七人到底仰仗那一种优势?论年纪、外貌、力气、知识、财富、族姓,到底有何凭恃?以财富、族姓来说,你们会比我好吗?竟然如此虚渡光阴!」这七人听了佛陀这番说话之后都深感惭愧,俯首自我反省。
佛陀看见他们都有忏悔之心,就循循善诱地说:「人命无常,生命的结束不一定在年老或年少,所以财富、健康都不足为恃,无论拥有何种优势,无常同样会来临,你们应该好好利用生命力,把握因缘、把握机会,好好地精进修行,还要认真用心,体认无常啊!」
懒惰、放逸是人的天性,在佛陀的僧团中,有人听了一次佛法就能心开意解,精进不退。可是,也有很多不肯精进的堕落者,就像我们现在很多人一样,所以我们必须自我督促与反省啊!
正如《华严经.菩萨明难品》云:「若欲求除灭,无量诸过恶;应当一切时,勇猛大精进。」意思就是说,我们在任何时间,都应当以勇往直前的信念和毅力,尽可能避免随时都可能发生的无量过失。古时的圣贤君子,闻过则喜,知过必改。人生在世,有功有过,本来亦是常情,只是每一个人往往记得自己有功,却很少反省自己有过。上面这首偈说明了,人之有功是应该的,人如犯过,就必须要改,否则就愧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本分了。
一个人的本分与责任,就是应该发起精进心、勇猛心,这不是因为恐惧犯了罪过要受惩罚的关系,而是珍惜可贵的人生,珍惜时光的短暂,珍惜现在的因缘;要知道错过了机会,就很难说再有这种努力改进自我、成长自我的因缘。因此当我们发觉自己做错了事情,就应该生大惭愧,起精进心。这才是一个真正佛弟子的所为。
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