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赖以修行的身体来自于父母,慈父之恩,高如山王;悲母之恩,深似大海。父母对我们的恩德,也是无量无边的。《本事经》云:“假令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担母,尽事寿量,而无暂舍,供给衣食,病缘医药,种种所须,犹未能报父母之深恩。”这是佛讲的,父母的恩情就这么大。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一:“若父母无信心者令住正信,若无戒者令持禁戒,若性悭者令行惠施。”“悭者”就是吝啬的意思。“无智慧者令起智慧,子能如是于父母处劝喻策励,令安住者方曰报恩。”就是说父母没有正信的,让他正信;没持戒的,让他持戒;如果比较悭贪,吝啬的,令他去布施;无智慧者令起智慧。如果是儿女对于父母这样能够处处地劝喻和鼓励,令安住者方曰报恩。这是真正的报恩。
《佛说孝子经》中佛告诸沙门:“睹世无孝,唯斯为孝耳:能令亲去恶为善,奉持五戒,执三自归。朝奉而暮终者,恩重于亲,乳哺之养,无量之惠。若不能以三尊之至化其亲者,虽为孝养,犹为不孝。”(注:三尊即三宝的另一种翻译。)
这是说什么呢?佛告诉出家人,世上看不到有几个孝子,真正的孝是什么呢?令亲人去恶为善,不再做恶业,而为善,这为孝。让父母奉持五戒,而且照着三皈依去做,行持三皈依,这是为孝。
早上奉养而暮终者,不如能让父母白天一直到晚上受持三皈五戒,这个恩重于亲人乳哺之养的无量之惠。若不能以三宝的功德,三宝的教化来使亲人得到利益的话,虽为孝养,犹为不孝。就是说在家人虽然你能给父母一些饮食、衣物,但是不能使父母皈依三宝,这还是不孝的。
所以说佛对出家人要求很严。过去有一个出家人,他的母亲没人奉养了,后来他怎么奉养呢?前筐挑着他母亲,后筐挑着经书。他到村里乞食,以乞食来养护他母亲。别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把父母养在寺院里,这不就完事了吗?”他说因为寺院是三宝地,母亲属于俗人,所以我只能是以乞食来奉养母亲。所以说,像这样就做得非常完整、非常好。
有人认为儒家经典注重孝道,却不知佛家经典更注重孝道。世出世间,莫不以孝为本。奈何世俗凡情,只知行孝之显迹,不知尽孝之极至。每见出家释子——就是出家人,便随意妄口,肆意诽谤,谓为不孝父母,与荡子逆徒无异。不知世法重孝,出世法更重孝道。
世人每每知道《论语》、《孟子》、《礼记》等儒家经典,称为“孝经”,殊不知《地藏菩萨本愿经》、《大乘菩萨本愿经》、《盂兰盆经》,还有《大报恩经》等佛教经典,也被称为“孝经”。俗人出现这种偏见,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不懂佛法,缺乏佛教知识,故生误解。凡接触佛法,诵过经典,无不赞叹佛法是圆满至高之善法,佛教是无上孝道之宗教。
佛教的孝,不光限于眼前这点儿,而是使父母离苦得乐。父母去世了以后,特别是受了菩萨戒的人,必须要给父母诵菩萨戒的。我们光知道临终时念佛来孝敬父母,实际上还不知道,父母临终的时候,受了菩萨戒的必须给父母诵戒,诵菩萨戒,不诵戒都是结罪的。所以说佛教度父母,不只是说这一生,而是生生世世。
所以儒教的孝道和佛教相比,他们缺乏的一个是正信的方面;二是不能引导父母真正走向解脱;三是不能生生世世去孝敬父母,从根本上解决孝的问题。所以佛教的孝要大于世间的恩,是真正的孝。另外,我们还不只有这一世的父母,还有生生世世的父母。唯有出家修道,才能真正报答生生世世的父母之恩,故出家称之为“大孝”
。所以说,能善巧方便,引导父母学佛、念佛,使父母究竟离苦得乐,则可称为真正的孝道,真正的报恩。恭录于上妙下祥法师讲述的《吉祥经讲记》
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