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一件憾事
我觉得妈妈最大的遗憾,就是自己是一名家庭妇女。没有工作、没有单位,年岁大了自然没有退休金。她的这件憾事,因为后来新认识了一位老乡而加重了。 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家搬过好多次家,每搬一次家对我们年轻人倒无所谓,可是像妈妈这样上了年纪的人,因为恋旧的缘故,平时见不着以前那些朝夕相处的老邻居,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那一年,我们又搬了一次家,跟邻居都是陌生的。虽然邻里之间可以一回生、两回熟,但在短时间内很难达到老邻居那层关系。不过很巧,一次买菜的机会,妈妈遇见了多年不见的老邻居刘阿姨。她是以前妈妈最早的邻居之一,而且还是老乡,她是几年前搬到这一片儿住的。由于刘阿姨比妈妈年轻不少岁,所以她称呼妈妈为大姐。 后来经刘阿姨介绍,妈妈又认识了院里的另一位老乡——容阿姨。此后,她们这三个老乡便经常在一起走动。也正是因为结识了容阿姨,又勾起了妈妈的那件憾事。 记得妈妈跟我讲了一件容阿姨的事情。 有一次,妈妈跟老容(妈妈对容阿姨的称呼)聊天儿,问她:“你是不是退休了?” “俺不是退休,是离休。”老容颇为自豪地纠正了一下。 道理很简单,虽然老容比妈妈小几岁,但是她很年轻时就在抗日根据地的妇救会工作,后来又加入了部队,解放后转业到地方。按照她那老八路的资格,自然够得上离休的条件。 听着妈妈学说的口气,我知道她又犯心思了。于是,我有意逗她:“你以前在老家时,也在妇救会呆过,要是后来不离开组织,现在没准儿也是离休干部。” 确实,妈妈走了一个弯路。战争年代,她在老家时因故离开了组织。解放后进了城,虽然她后来也曾经上过班,在一所技工学校的校办工厂当工人。但是到了国家三年困难时期,组织号召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下放,并且要求机关领导干部做好自己家属的工作,带头下放。爸爸积极地听组织的话,就去妈妈的厂里替她辞了工,这件事让妈妈不高兴了好多年。到了,妈妈还是个家属。 不过,当年此种情况不仅仅出在妈妈一个人身上,其他的不少同龄人也有相似的经历。 我们家以前的一位老邻居王叔叔的妻子就跟妈妈一样,当年被老实的、当领导的丈夫说服下了放,还回老家住了好几年。 我的一个老同学,他父亲是一位师级干部,他母亲抗日时期当过妇救会主任,后来由于他父亲经常调动工作,他母亲便跟着丈夫走了好几个地方,她也脱离了组织,成了一名家属。 话又说回来了,上班是为了挣工资生活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