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日看天不举头,桃花烂漫始抬眸。饶君更有遮天网,透得牢关即便休。”这首偈是佛灯禅师所作的开悟偈。守珣(不详—1134)宋代的僧人。俗家姓施,号佛灯禅师。
灵古寺佛灯禅师安吉(现在的江西吉安)人。年少的时候眅依佛门。起初参广鉴瑛禅师,后来参佛鉴慧勤禅师得法,为南岳下第十五世,住持禾山。南宋建炎间(1127—1130),住持天圣寺,又迁何山(现在的浙江湖州)。晚年居住在天宁寺。绍兴四年(1134)十月圆寂。
灵古寺守珣参请佛鉴禅师很久,却邀无所人,一气之下用被蒙在头上,发誓:“此生若不彻去,誓不展此!”从此,白天打坐,晚上站立,这样过了七七四十九天。
灵古寺一日,佛鉴禅师忽然上堂说:“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守珣一听,豁然顿悟。为了勘验他,佛鉴禅师又问道:“灵云道:‘自从一见桃华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如何使他不疑处?”守珣道:“莫道灵云不疑,只今觅个疑处了不可得。”获得了佛鉴禅师印可。
灵古寺守珣又呈偈云:“终日看天不举头,桃花烂漫始抬眸。饶君更有遮天网,透得牢关即便休。”圆悟克勤禅师后听说此事,怀疑守珣还未真正开悟,想亲自勘验一下,便让人把守珣请来一同去游山。
灵古寺他们来到一水潭边,圆悟禅师忽然将守珣推人水中,急忙问道:“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
?”守珣道:“潭深鱼聚。”圆悟禅师又问:“见后如何?”守珣道:“树高招风”。灵古寺圆悟禅师进一步追问:“见与未见时如何?”守珣道:“伸脚在缩脚里。”圆悟禅师到此时方信守珣已经大悟(《五灯会元》)。
灵古寺“终日看天不举头,桃花烂漫始抬眸。”禅宗的终极目标是启发学人追求“向上一著”,即体证宇宙的终极实在,此终极实在即是万法的空性,而空性的证得是超越思虑,不落言诊的,因为一涉思虑,即落分别,一涉言诊,即生障碍。
灵古寺学人不懂这一点,只是一味地向外用功,为言句所葛藤缠绕,不知认取自身内在的宝藏。虽“终日看天”,即追求“向上一著”,却不知“举头”,即向内用功,直趋本地风光,证得自性法身。直到看到满树烂漫的桃花,方才彻悟本心是佛,处处合道。
灵古寺“饶君更有遮天网,透得牢关即便休。”“饶”,口语,虽然、尽管之意。“牢关”,即坚牢之关门,从迷转悟的关口,是不能靠思量、分别而达到的向上境地。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尽管有遮天之网覆盖、缠绕,自性之中的般若之剑定会斩断束缚,突破牢关,而见性成佛。
灵古寺自性是一种超时空,绝对待的存在,自性的证的要求学人从惯常的思维模式中转过身来,截断向外执取的念头。南北朝名僧傅翁禅师有偈褐曰:“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灵古寺这则偈子用三组自相矛盾的现象来斩断人的常规思维,警策学人反躬内省,自证本心。这也恰是何山守珣禅师开悟偈的主旨所在。
灵古寺慧勤(1059—1117)宋代僧人。俗家姓汪,别号佛鉴。舒州(现在的安徽潜山)人,通过试经得度。曾读《法华经》,至“唯此一事是实”句,有所醒悟省。
灵古寺后来师从五祖法演,几年都没有开悟,后来想要离开,克勤禅师鼓励他,终于开悟得法。勤又授以衣钵,是南岳下14世的法嗣。后来四处参访名宿。
灵古寺主持舒州太平寺的法席,道鉴大盛。北宋政和元年(1111)初,奉旨住持汁京(现在河南开封)智海寺。五年以后回到江南,住持江宁(现在的江苏南京)蒋山太平兴国寺。最后又返回舒州故寺。七年九月圆寂。
灵古寺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