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胜寺地处山西省五台县东北思阳岭上。寺创建于唐仪风年间,寺名“翠岩山院”。弘道元年称“善住阁院”。北宋天圣四年重修,谓“真容禅院”。明万历十九年复修后,改称“尊胜寺”至今。寺内有清康熙二十四年碑,记载着该寺的历史。传说唐代印度僧人佛陀波利曾在此拜见文殊著萨,随之建寺。
佛陀波利是位印度高僧。唐朝时,他历经千辛万苦,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中印佛教文化的交流作出了贡献。
据说波利很小的时候就步入空门。他刻苦攻读经书,静坐深阁,以心体味着佛学真谛,漫长数载只如弹指一挥间。因他潜心修行,看透了人世浮华风尘,由此成为当时著名的高僧。
随着韶华流逝,波利愈发感悟出佛学之奥妙深如大海,纵然耗尽毕生精力也未必能领略其一二。于是,他萌发了亲见真佛的念头,可茫茫大地,哪里是自己渴求的归宿呢?
几年后,他得知中国山西的五台山乃文殊菩萨显灵之处,便不顾路途之遥,即刻动身前往朝谒。
印度与中国虽各据东南,但文化传统却有异曲同工之妙。波利仰慕中国地域博大,佛教文化在中国又有深厚的根基。他怀着崇敬的心情,跋山涉水、披荆斩棘,终于在公元676年,到达了五台山南部。
当他站在台南山下,眺望巍峨延绵的山岭、郁郁葱葱的山林,禁不住心如潮涌,感慨万千。
波利此时才真正领悟到:这里才是自己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修身之地。他完全沉醉在异国他乡的山河美景之中,激动之余,仰望青天,虔诚地说:“文殊菩萨,弟子波利从印度慕名而来,就是想亲见您的圣容呀。”他正喃喃自语,不远处的山间忽地出现了一位鹤发童颜的老翁,缓缓来到波利面前,用梵语说:“你诚心可嘉,但实难如愿。”
波利听后一惊,忙问:“老人家,此话怎讲?”
老者道:“此地芸芸众生,罪者太多,削发为僧的人有很多犯过戒律。西方有本《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可灭除众生罪恶孽垢,你是否拿来?”
波利答道:“贫僧是为见文殊菩萨圣容而来,不曾想过带经书。”
老者道:“你既不带经书徒手而来,有何用处?假使见到文殊著萨又凭什么相认?你还是快快回去,把经书取来吧。”波利感谢老者指点,忙俯首施礼,再抬头时,却已不见了老者。波利茅塞顿开,方知是见到了文殊菩萨,心中的虔诚之情尤感强烈。他朝老者来时的方向连连叩头,泪如雨下地说:“弟子谨遵菩萨旨意,定取经回来,超度众生。”叩毕匆匆下山,返回印度去取经书。
弘道元年,波利再次来到中国。他先去了当时的国都长安,拜见高宗皇帝。高宗见到《佛顶尊胜陀罗尼经》龙颜大悦,他向众臣道:“有此书超度我大唐百姓,可保江山大业长治久安。”当即降旨重酬波利,赏绢帛三千匹,并让他把经书留在朝廷。波利听后失声痛哭说:“我取此经乃是受文殊菩萨之命,而不是为享受荣华富贵而来,还望陛下能体谅贫僧的一片苦心
。”接着他又把两度来中国的艰辛及如何受文殊菩萨指点的经过说了一遍。高宗很受感动,表示尊重波利的想法。他任命日照三藏法师与波利合作,共同翻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然后留下译本,将梵文原本还给了波利。波利离开长安,带着经书,又来到五台山。他在那里潜心研究佛学,并广施佛道,直到最后圆寂。
高宗皇帝有感波利的虔诚之心,遂降旨:为佛陀波利建寺,赐寺名为“尊胜寺”,以表对波利的崇敬之情。
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