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人间佛教的禅者——89年禅七出堂日开示
性广法师 开示
释 印 悦 整理
各位是学院落成后的第一批禅修学员,能够在此安心用功,要感谢的因缘很多:近缘有高雄法印讲堂见岸法师亲率爱徒勇将前来护持助阵,主因则须从学院的创校与建设说起。
我们的理想感召与思想活水,来自 印公导师的启发与护念。没有思想深度的弘化,会流于没有(佛教)文化厚度的浅薄。感谢并谨记 导师的教诲,使我们永远警惕:不落入庸俗与无聊。没有资粮也就不可能安住,以学院几位主事者书生型的腼腆,能在不办活动,没有法会的情况下完成建设,非常感恩承天禅寺传悔长老的慷慨义助。而这一切胜善因缘能在这里汇集凝聚,应该感谢昭慧法师。
我们一心追随 印顺导师,一意提倡“人间佛教”。去年佛教弘誓学院举办的“人间佛教·薪火相传”学术研讨会上,江灿腾先生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他说 印公门人学生弘扬其思想的方式,有人是“照着讲”,有人是“接着讲”。妙哉斯言!照本宣科,依样葫芦,其事尚易,若欲于高超思想上增添尺寸,于恢宏眼界中再拓视野,诚属困难。然而若不如此,也实有愧于 导师!“相对完成”,“相对圆满”,导师已经完成他有限因缘所能完成的一切,立足于思想巨人的肩膀上,努力掂高脚跟,是我们的本份。本次禅修课程的施设内容,不能回避“接着讲”的功课。后生晚辈各依根性,各尽本份,齐心焰续人间佛教的光明,共同映现恢恢法界的无量光芒!
结期已满,请大众功德回向 印公导师与传悔长老,遥祝两老身心康泰,为法住世;个人微善,用报师友、善知识的护念恩德。若有暇疵,过咎在我,尚请大家宽谅!
遇事但凭四字诀:“不要理他”,关起门来自己用功,那是再简单不过的事。如果要打开大门,与众生结缘,则兹事体大!就以禅修营为例,为了要让大众享用新鲜的食物,义工不贪大量采购、长时冰存的方便,每天清晨两点驱车外出买菜;为了要让大家吃到热腾腾的饭菜,典座打板十分钟前才下锅热炒,行堂唱供养偈时才分发汤食。又如禅堂热时开窗,冷时闭户,寝室、浴厕随时打理清扫。义工们如此尽心调理,只为让大众适意欢喜,安心办道。禅修者吃着新鲜美味的菜肴,啜饮着温热清香的汤食,可说是般般现成,样样方便;然后大可统统“不要理它”,一心专注禅观所缘。但做为一个护持者,能够不理会你们的需要吗?能够不细心备办大众的道粮吗?禅修者所得的定慧现法乐,护持者样样感受不到,你们再有修行,再有境界,又与人何干?由此不免想到关怀生命协会所护念的,惨遭杀戮虐害的流浪狗,在它们而言,禅修者的定慧境界,通天本领,也不如具足烦恼身的爱心人士对它们点滴抚慰的及时受用。
安适清朗的道场,是大众护念而成的净土;可是清净无哗,岂是世间真相?世间原依无量众生而造就,也因无量众生而有无边苦难,远离了苦难也就远离了众生!我们入堂禅修,是为了学本事:学一身出世净心以行入世济生的本事。禅修者入堂修禅定,从近行定到安止定;护持者在外修三昧,有知客三昧、悦众三昧、典座三昧、行堂三昧……,各种三昧齐汇聚,共同圆成无量三昧的无碍解脱门。禅修者如今出堂了!角色、心态都要调整,不要耽恋七天禅修所得的胜妙境界,当提起修持所生发的堪忍力道,全心全意投入现实的生活,勇敢拥抱无边的苦难,慈心护念无量的众生!
求,比如禁语、不阅读书报、不与人打招呼等,都是为了让你们身心安住,利于止观的修习。平常的居家生活,人际互动,禅堂中的规矩都不能用。为免你们回家后不会过日子,这里有几句恳切语,想要同大家打个商量。
一般定慧修持可分为两类,一是结期精进,一是日常禅观;此次的共修属于前者。为佛弟子岂能恣意让身心散乱,烦恼炽盛!所以入得禅堂,即要检束身心、万缘放下,以求净心澄观,体证无常。但是精进禅修所得的止观力道,若不能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修持又能带给众生何种益处?远离人群、远离世间,耽着禅乐,急求解脱,这与菩萨心行是不相应的。“人间佛教”的菩萨行者,为利益众生故广学一切;真能发起悲心,则结期禅观,长时精进,都是为了锻练救度众生的能力,不单是为己盘算。这里准备了一份“日常禅观功课提示”,希望大家回去依之行持。
功课有六项,提示有四点,一共十点。
一、常行布施,分享福报。
希望大家能常行布施善法,乐意与他人分享福报,藉此去除自我中心的贪婪执着,利于培养修行的福慧资粮。布施之法有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
1.财施:供养三宝,敬顺师教,奉养父母尊亲为“敬田”;救济鳏寡孤独废疾者,谓之“悲田”。
2.法施:与人分享正法的清凉喜乐,并鼓励人亲近三宝,修学正法。
3.无畏施:有正义感,悯恤孤弱,协助众生享有远离恐惧的生活。
二、戒德清净,威仪庄严。
纪律与道德是修持道上非常重要的辅助,佛弟子们不可轻忽。净戒以三皈依为本,故依三归得戒。出家众持具足戒,在家众持五戒;戒德完具,才能让我们身心清净,迈向究竟的解脱。希望大家每天恭敬诵念“三归五戒文”,提醒自己不忘正法,不失正念。我们曾为“三归五戒文”增拟文字,印成易于随身的小册,如果大家欢喜,可以每日依文诵念。
不要排斥仪式,仪式虽不是目的,但却是有效的工具,藉着简单庄重的仪式,可以提振精神,培育情操。
三、早晚静坐,保任觉力。
最好每天早晚各静坐一小时。可能有人会觉得困难,但是请务必努力。初学者入堂禅修,这几日身心的经历像洗三温暖,有时热恼交煎,有时轻安畅快,这等长时静坐的努力与挣扎,为的是什么?不就是等待在昏暗漆黑的眼界中,露出心光一线!
你们有人已经见到远处微显的光明,回去后如果不再持续进修,那光明也就离你远去,一切终归于徒劳。所以要每天静坐,要将修行当做生命中再也不能割舍的好习惯,如此,才能算是一个真正走在古仙人道上的修行者。如果一曝十寒,一心想念温暖的被窝,可爱的五欲之乐,回去后先狠狠地睡几天,再狠狠地放几天腿(不然会对不起自己?)。如果你这么做,这几天的努力,对你而言,都只是美好、朦胧的回忆而已,不会为你带来好处的。
主持团体的结期禅修——也就是将一大群身心僵硬、莫名所以的人兜拢过来,催之赶之,逼之哄之,像绑鸭上架一样驱策上道——对我而言是身心耗散,非常辛劳的过程,对你们而言也是心酸体痛,走投无路似的难受。大家这么辛苦,为的是甚么?所以回去后,要持续蕴酿,如此则将如倒吃甘蔗,渐入佳境;如啜饮清茶,涩后回甘。这酝酿累积的功课就是:回去后每天静坐。
有时我会突发奇想:如果有因缘再主持禅修,是不是应将旧学员平日用功的状况列入录取与否的考量?如果让我们知道某人回去没有用功,我想我们就“不要理他”了。一切从头开始,一切前功尽弃的修行,你们不觉徒劳吗?团体共修,多一人少一人听法,多一人少一人吃饭,其实无所谓;可是你们又怎么对得起自己?所以,每天一定禅修,而且终生实践。
四、修慈心禅,增长菩提。
每天在一小时的禅修结束后,以十分钟的时间修持慈心禅。感恩三宝、亲眷、师友等护念你的道业;并忏悔自己的过失,宽恕他人的冒犯,让自己沐浴在平等法性的清净和喜乐中。
五、早晚寤寐,观察息相,平衡四大。
晚间欲睡未眠时,放松静躺,闭眼观察身体的四大。为什么?经过了一天的奔忙疲累,心意杂遝,身体会反映每一场情绪的涟漪、善恶的业痕。透过入眠前的平衡检视,将能松弛身心,易于安眠。睡醒时不要马上睁眼起身,可以静躺几分,心念置于安般或四大的所缘,因为晨寤时分,身心安静,息则平和绵长。静静体察,慢慢起身——以清明的正念,开始一天的生活。
六、参加共修,彼此砥砺
大众威德不可思议,建议尽可能参加共修,结期精进与日常禅观皆不可偏废。共修时机可一周一次,每月两日(可加持斋戒),一年七天有加。选择知见正确,修法相同的团体,如高雄法印讲堂,见岸法师是一位值得亲近的善知识,还有台北的同学亦应结集共修。大众环伺中,少敢随意恣肆,团体气氛提振身心;独自静坐不免偷工,威德凝成气候,久熬必得成功。
一、老实正常,不要展示修行相。
处于人群中,不要动不动就闭眼睛,不要示现修行相!禅修不是展览品,大可不必游街示众!不要有眼无珠,目中无人;走到哪里,眼睛一闭,眼观鼻、鼻观心,俨然不可相亲。别人看你这样,有些人会被你吓得手足无措,自惭形秽;有些人则觉莫名其妙,心生嗔恼:“怎么搞的,怪里怪气,破坏气氛!”要求你们在禅堂里把目光收起,你们老是兜不拢;出了禅堂,要你们睁大眼睛,你们却又有似睡眼惺忪!
像平常速度一样的行走、作务,实相不会在“慢”中见到,用一些特别而非常的姿势去修行,常隐含有急求见法的贪欲,而且非常怪异。修行要见得了人,见不得人的法不要修;要能处众容众,对大众要心生欢喜。
在一个环境,就融入那个环境,欢欣喜悦,平和慈爱。大家想想,去尘除垢而又和光同尘,这是何等的生命风华!对于一些无益于法的谈论,“不要理它”。如果对方存心抬杠、好打闲岔,我们真的应该学学佛陀的“默然”。争辩于法无益!对于不肯如实知见,只是搬弄口头禅的人,对于自以为是的戏论者,不要卷入口角争胜的漩涡,修罗战端一启,连我们也要跟着无聊。
希望大家做一个正常、老实的修行人。在此转述 印公导师的话:“佛弟子不可以举止怪异、不可以索隐行怪,不可以显异惑众,不可以哗众取宠。”这些多是坚决语,也就是没有商量余地。不要向他人谈论你的境界,现法乐是自受用,不是用来炫耀的。同学们在修持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体验过超常的身心觉受;对于好奇者展示境界,于他有害、于法无益。对于慕道者,邀请亲自品尝定的喜悦、法的清净,这比一箩筐的形容词对他都来得真切。除此之外,奇货可居般地吹捧成果做什么呢?搔首作态地炫耀境界做什么呢?你的心在打什么算盘呀?
二、平和处众,慈心充满。
与人相处,眼睛张开,一如常人。大家想想,若从禅堂修出一群孤魂野鬼来,这会是何等光景!无祀孤魂总爱游来荡去,漫无着落,这世界不属于他,他也不想有所归属。漫无着落宛若孤魂野鬼,不要说与菩萨行无缘,这甚至也不符合声闻行者随缘行化的精神。修行人要能有益于世间,一人修持,众生都得利益——不知别人怎么想,至少我们的观点是如此。所以,希望同学回去以后,生活一切如常,不可旁若无人。
身旁若真无人,静静地默照身心,体察法的无常生灭;身旁倘或有人,心里一定要存念对方。对于同性,心中默起慈心禅,诚心喜悦供养他。倘不知如何慈悲,可默念,依文起观。我们亦曾试拟与众结缘,净心诵持,或可弄假成真,慈悲满溢。徒然花言巧语,皮面笑容的妆点,让人心里发毛,悚然莫名;不如默然存念,诚恳体恤,则不假身语,周旁众生都能领受。对于异性,若无把握,不要修慈,应修舍心。否则越修越有人缘——须知:没有智慧相应的善缘,都需整治,不可不慎!
三、勤奋作务,全心投入。
禅坐以外的时间,请投入生活,专心作务,参与社群,注意力放在所有必须做的工作;但是要觉察,你在不同的情况,心念是不是都能保持警觉和平静。心意若不安甚至激动——我相信经过几天的修持,你们比过去都更容易觉察——尽可能将缘虑烦恼的心念抓回来,观察身体的呼吸或四大,甚至只要几秒钟的时间,都可以帮助你保持平衡。
不要对日常应作事务起厌烦心,或潦潦草草将它打发。这种老爱闭眼盘腿,能静不能动的心行,其实是一种窄化修行意义的贪欲,大家不要被这偷懒好闲,厌烦怕吵的贪瞋假相所骗。静坐禅观,起身作务,只是所缘不同,向法的意义一样。每天的工作是体会无常、苦、无我的好机会,不要等闲视之。
冷漠不是中道,有些人刻意让自己的心不起分别,这是麻木,这叫迟钝;麻木就叫不仁,迟钝濒临死亡。最重要的是当下具足正念正知:任何心念产生,当即平静的观察,进一步觉知一切法无常、一切法无我——无常、无我就是无法控制——就让它生者自生、灭者自灭,不要对任何心念的内容继续痴想、继续贪求、继续嗔恼。
四、只要耕耘,必得收获。
只要恒心修持,就会有所进步,不要对证道心存任何幻想。真正的智慧是领悟并接受:每一个经验都是暂时的。有了这样的洞察力,对于无常、无我法将有更深的体会。当能保持敏锐的觉察力,维持心意的平衡时,你已不易被生活中的起伏击溃。
七天的精进禅修已然过去,不要对曾有的美好禅境顾念不舍——当时有当时的因缘,现在有现在的环境;一切是镜花水月,梦幻泡影。
如果你耽恋禅乐,那么你只是在追求感官耳目的刺激,不是为了见证无相无愿的缘起法性;沉溺于定乐,喜好说弄神秘,对于解脱是有障碍的。不瞻前顾后,不患得患失,敏觉体见身心无时不在默然说法,尽力摆脱唯心神秘的泥淖。最大的满足与安慰是能平心愉悦地生活,乐于助人,利己利他,并与所有苦难众生一起迈向离苦得乐、究竟圆满的目标。
临别叮咛,不免唠叨;为法珍重,后会有期!
——民国八十九年二月二十日,讲于结七禅修出堂日;三月二十九日,修删完稿于法印楼
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