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语。梵语意译。谓人所以为善之根性。善根指身、口、意三业之善法而言,善能生妙果,故谓之根。
善根,《大品般若经》中说:又作善本、德本。即产生诸善法的根本。比丘知善、知善根,是谓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于正法中。无贪、无嗔、无痴三者为善根之体,合称为三善根。不善根则为贪、嗔、痴等,即称三不善根,或称三毒。又善法为得善果的根本,故亦可称为善根。
善根,《大品般若经》中说:又作善本、德本。即产生诸善法的根本。比丘知善、知善根,是谓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于正法中。无贪、无嗔、无痴三者为善根之体,合称为三善根。不善根则为贪、嗔、痴等,即称三不善根,或称三毒。又善法为得善果的根本,故亦可称为善根。
善根释义
又《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中解释三善根时说:“一无贪善根,谓于五欲之境,不贪不著,不爱不乐,此无贪法是善种性,能为无量善法根本,故名无贪善根;二无嗔善根,谓于一切众生不生愤恚,不欲损恼,此无嗔法是善种性,能为无量善法根本,故名无嗔善根;三无痴善根,谓于一切诸法,皆悉明了通达,知是善法知是不善法,知有罪法知无罪法,知应修法知不应修法,此无痴法是善种性,能为无量善法根本,故名无痴善根。”
何谓“善”
所谓善,《法界次第》中说:“善即顺理之义,谓行此十法皆顺理故。然有二种,一者止,二者行。止即止息己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安一切也
。”简单说,善就是指其性安稳,能于现在世、未来世中,给与自他利益的白净法。而有关白净善业的解释,《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说:“于杀生、不与取、欲邪行,起过患欲解,起胜善心,若于彼起静息方便,及于彼静息究竟中,所有身业。语四、意三亦皆如是。”“善”有时也从心所的角度来诠释,如唯识宗所讲的信、惭等十一种善心所。
又《大智度论》中说:“善有二种,一未生善,谓戒定慧等诸善之法,未曾修习,是名未生善。善若未生当勤修习,令其得生也;二者已生善,谓戒定慧等诸善之法,已曾修习,名已生善,善若已生,当勤修习,令其增长也。”
善根的现代解释
善根是一个人的学习志愿,具备学习志愿会生起一种志愿境界,以传承智慧为学习目的是学习志愿的中道,优婆塞戒经云:“求大智慧,故名菩萨”。
学习志愿分立志、愿望、愿意三品,又有目标偏离中道的程度差异,但凡有学习志愿皆能产生虚心的智慧境界。
一个人失去学习志愿,则必行恶业,故称学习志愿为善根。
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