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武帝于建德三年(574年)下令灭佛,四年后灭北齐,使佛教在大河南北遭到毁灭性打击。隋朝建立后,实行崇佛政策,大力扶植和提倡佛教。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杨坚即普诏天下,听任出家,令百姓计口出钱,营造佛寺、佛像等。开皇五年(585年),文帝在大兴殿举行受戒仪式,召僧入宫讲经。
开皇二十年(600年),又下诏,敢有毁坏、偷盗佛像及天尊像者,以大逆不道论处。仁寿年间,在全国范围内大搞送舍利、建舍利塔活动,前后于百余州立塔。《法苑珠林》称:“有国兴塔无胜隋代,一化之内百有余所。”隋炀帝也倍加推崇佛教。他任扬州总管时,在江都营建佛寺和藏经馆,召集南方高僧至江都操办佛事。
开皇十ー年(591年),杨广在大听寺举行隆重的接受天台宗创始人高僧智的授戒仪式,标志着“以天台宗为代表的南方佛教界与新朝合作的开端”。隋朝译经活动颇为繁盛,文帝于京师大兴善寺,炀帝于东都上林园,请达摩笈多、彦琮等译经,这是自南北朝以来译经活动的再次兴盛。至于民间抄撰佛经,更是风行,遂使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隋朝还对佛教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将中央僧官纳入俗官系统成为中央政府机构中的一个部门。
故《大宋僧史略》称:“隋兴佛道,变革周风,召僧猛住大兴善寺,为隋国大统。”隋炀帝即位后,还将“郡县佛寺改为道
场,道观改为玄坛,各置监、丞”,这是对地方僧官制度的改革。由于文帝、帝父于的扶植和提倡,佛教在隋朝迅速得到振兴和发展。据唐曾道世统计:“隋代二君四十七年、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度僧尼二十三万六千二自人、译经八十二部。”同时、还创立天台宗、三论宗等宗派。佛教这一外来亲教、在中外文化的冲突与交融过程中、逐步演化成为更适合于中国国情的亲教文化。道教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魏晋南北朝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北周武帝时,道教与佛教同时遭到禁毁。隋与儒教、佛教并列的三大教之朝在恢复和提倡佛教的同时,也恢复了道教的合法地位。隋朝统治者认为“佛法深妙,道教虚融,咸降大慈,济度群品”的、道教与佛教同样可以为隋王朝展务,因此都应该得到提倡和保护。
隋文帝时,曾对道教圣地楼观台进行大规模修缮整理,在各地“建庙立祀,以时恭敬”。对于敢毁坏天尊像者、同样以大逆不道论处。隋朝统治者还对学有专长的道士,加以重用发挥其才能,第一部隋历就是由道士张宾制订的。但道教在隋朝的发展远不及佛教,至文帝,在京的佛寺有120所,而道观只有10所。
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