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是一部经典,经文中的每一句都是深厚的道理和智慧,所以在领悟经文的意思时要认真。此外,在了解心经时,也可以看看大颠宝通禅师对心经的证悟过程,这是大颠宝通禅师通过自身的修持而证悟的结果,所以在理解时会更容易一些。那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一、缘起
《心经》五十四句,二百六十七字,其文最简,其意最难晓,宝通和尚在修行中,次第入顿,证悟了心经,故而写文:《大颠和尚注心经》。
海底金乌天上日,眼中童子面前人。宝通和尚的这句话,表示他已修成功了摩尼珠。宝通的生命能量级已修到五级半,具有了一定的神通,成就了五地菩萨位,在人世间已具有善知识的资格。
但有的凡人能悟出三恶道之苦,发大智慧,顿悟无生,见自本性(即修出了摩尼珠),转凡成圣,自知当作佛,是心是佛,生极乐国。此心系指摩尼珠,生命本体,宙心就是超级摩尼珠,故知心就是佛,佛就是心。
经,即径,要修出去就得走这条路——从海底金乌沿中脉直冲上去,去会和天上日(宙心大光明,即佛)。切忌在冲到头上过天门关这一瞬间,切勿动杂念,要一心不乱,否则会冲不上去而堕入地狱。
二、心经
佛门经典五千四十八卷,最最要紧的是那一卷经,这一卷经是什么经呢?
宝通和尚说;这一卷经,人人本有。从古至今,只是众生不悟。经论、道藏文多字广,浩如东海,但最最重要的是抓住那一卷经,那才是经中经,道中秘。
这一卷经就是《心经》―――心径。具体就是从海底轮到梵天轮(天门)的那条通道(中脉),若将“真我”从此经(径)中引上来,是一个明亮的光团(摩尼珠)。举起它的办法是,打坐入静,呼吸(出息、入息)之间不要分神,入息时要将气沉到海底,不要只停留在胸部(膻中,阴界),要让气息在径中常回转。只有入静、入定时,它才出来。不入静时,它是隐默的。
佛门称生命灵体(真我)即摩尼珠为明点,它平素隐默在人体膻中穴的左侧,由于生命能量体的能量低,明点呈静止态且无光,只有通过打坐入静,运用呼吸将天地间的微量生命光子能量吸收进来,使明点的能量提高,方能使之活化、上举,显现成摩尼珠。
位于膻中穴的明点,严格说应称之为灵,称大灵,或是佛、道所说的心。摄取的天地能量(光子流)(这里指的不是现代物理学中所说的光子流,而是由宙心飘移出来的生命光子),一般是贮存在腹部的丹田,瑜伽学称之为脐轮或圣居轮。吸收、摄取的生命能量,要在丹田纯化、提炼,道门称此为炼丹。丹为生命阳性体。
三、顿悟法门
“观自在菩萨”:在经中用的是双关语,其显意可从字面上解,就是观自在菩萨,又称观世音菩萨,现代注解心经的高僧大德或佛学者、大居士,均是从其显意,即字面上去解,但佛经的文字往往含有密意,若不解开密意是看不出真谛的,也就搞不清佛经的真正价值。佛经的真正价值是教给后人一套开悟、修行得道的方法,以使众生能渡到彼岸,即沿天河而上回归于一,即宙心。而并不在于它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
《心经》中的前五个字,其密意是指修行者在打坐入静时,至极静入定时,会观见一“无位真人”,即自在菩萨,在自己的人身上出出进进。此处指的是“元神”、“大灵”即“真我”,即摩尼珠。
般若:即智慧,若是大智之人,知有生,便知有死,当自坐观,生从何来?死从何去?
波罗:渡何须用工具,见性悟道亦复如是,若渡了过去,工具就无用了。在尚未见性悟道之时,须借用坐禅行道,看读圣教。一旦顿悟,渡河之者,来去自在,一悟永悟。
密多:意为无极,又云究竟,喻指大虚,能包万法,会源归一。与虚空平等,共归一时,玄之又玄。
“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世人以人身误认是“我”,故而长劫轮回。若世人趁今天、今生你这个人身,去修行,常自反照,就能照见五蕴净尽,清净本然。古人则云:蕴空法。此时将产生神通。
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