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严法师]救世救心八大人觉经:第七觉悟
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五欲过患
人之大患在于有身,有了身体就有不调顺的时候,风寒、病痛,这些感觉很令人困扰。但是,还有另一样最大的困扰,也是一样很大的过失,就是生死之间勘不破。
学佛者,绝对要认清六道轮回的存在,知道生生死死苦不堪言!而佛陀的教育,就在生死迷茫中,为我们指点迷津,使我们突破人生,解脱六道。人生的过患莫过于五欲,心中满是欲念的追逐,以致招来许多苦患灾难,一切的一切,无不都是起于五欲。
《八大人觉经》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首先就警惕人人「五欲的过患」。
「五欲」——财、色、名、食、睡。「过」就是错误、过失的意思。贪着五欲的结果,往往打乱了人生的规则,使人犯下许多过失与错误,一念偏差造成终生的遗憾。许多世俗人认为,人生当然应该尽情享受,就因为贪着「当然的享受」,反而堕落五欲而不自拔,看看社会上多少人铤而走险,为了贪欲断送自己的前途,也毁灭他人的家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尤其近来常听到走极端的人格,发生忧郁症、躁郁症、精神错乱等等病态,比较激烈偏激的人,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有的人忧郁在心,变成伤害自己,常常传出自杀、跳楼的事件。
有一位壮年人,独力赚钱维持家计,偏偏工作不顺遂,就借酒浇愁,又染上赌博恶习。人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他的太太跟着他,贫困加上心灵的苦闷,对于先生日渐脱轨的行为很不能谅解,就向先生提出离婚要求,孩子归属先生。
过了一段时间,这位先生心情愈来愈恶劣,要改掉恶习却很困难,加上经济压迫,还有孩子抚养的问题,他突然把心一横,先灌孩子毒药,然后自己上吊自杀。
诸如此类的例子,现代社会层出不穷,原本小康的家庭,因为经济转变谋生困难,自己的心又没有照顾好,结果就是行为脱序,家庭感情破裂。更严重的,想不开,心理状态开始产生毛病,最后杀人、自杀,亲手毁灭了自己的家庭。
这就是一念贪,为了生活无法安贫守道,就容易出问题。另外也有很多经济型犯罪的情形,看起来事业做得很大,一个个连锁公司不断扩充,实际上却是买空卖空,吸收很多人辛苦储蓄的钱,一段时间后就恶意破产,一夜间,多少家庭的希望,投入的辛苦钱全都化成泡影。结果又有多少夫妻感情破裂,多少家庭走上自杀的路?这都是因为贪财。
「名」也一样,放眼天下,为了争名夺权,多少国家动乱不安?所以说来,财与名真的是困扰人生,也造成灾祸不断。
再来是「色」,医院里常接触到这样的个案,男女之间为了感情问题一时想不开,服毒、跳楼、自焚都有,很多都是为情为色。
又看看现代人吃的文化,常听到台湾人一年可以吃掉几条高速公路,这种比喻应该也不为过。现在很多人家里都不开伙,三餐外食,这要增加多少花费啊?从前的人,一个家庭算「一口灶」,一口灶的意思,就是每天有米下锅,这口灶生起火来能煮饭煮菜,这才是一个健康、幸福的家庭。
从前日本有一位天皇,有一天,他站在宫城上居高临下,观看清晨的东京。
天刚亮时,家家户户应该冒起炊烟,准备生火煮饭,奇怪的是天皇往城外看出去,竟然没有看到任何一家的烟囱冒出烟来。看了很久还是一样,只看到家家户户都有人出门,要开始一天的工作,却没有一丝炊烟。
天皇就问随身的大臣,到底是什么原因?大臣回答:「近来景气不佳,全国人民面临贫穷的边缘,所以老百姓都把早饭节省下来。其实人民连午饭的米粮都欠缺,哪还有早饭呢!」天皇听了很惭愧,为什么会让老百姓这么贫穷呢?这一切都要归罪于我,是我照顾人民不周到。
当天,天皇就发出一道命令,全国人民可以有三年的时间不必纳税。人民听到这个大好消息,一下子民心大振,都卖力地为家庭的生活而奋斗。
三年后,天皇又站在同样的位置看过去,清早的东京,家家户户的烟囱都开始冒烟了。天皇很欢喜,就对身边的大臣说:「看,每一户人家都生起火来,人民都有早饭可吃了。」大臣就说:「这是托天皇的福,因为您的仁慈,让人民不必纳税,大家为了感恩都十分认真,现在家家户户都很富足了。」天皇听了很安慰,又下令给老百姓三年的时间储蓄。
人民听到这个消息更加欢喜,感恩天皇视民如子,于是加倍努力,使国家处于兴隆昌盛的地位。所以「民富即国强」,老百姓富有了,这个国家也就强盛,此谓之仁政。
我们吃的东西要节制,对生长食物的大地更要好好保护。近来年全球许多地区干旱问题严重,一向以畜牧业见长的澳洲,也面临土地沙漠化,水资源日形窘迫的威胁。当地慈济人实地勘查,汇整资料后,也进一步讨论如何协助依靠农牧维生的灾民。
从他们带回来的影片中看到,真的是一望无际的黄沙尘土,土地上的牛羊都很瘦,肋骨清晰可见,难怪那些赖之维生的灾民无法生存。
想一想,这难道不是人祸造成的吗?全球人口不断增加,现代妈妈大多不喂母奶,小孩子都是喝牛奶、羊奶,大人则是吃牛肉、啃牛骨、穿牛皮。为了因应此一需求,农牧业不断繁殖,砍伐森林种植牧草,水土保持屡遭忽视,动物的排泄物又污染大地,曾几何时,破坏大地的恶果已经回到人类身上。
人祸实在很可怕!所以饮食应该吃得天然。看看以前的妇女把孩子抱到胸前,喂孩子吃母奶,母子天性能够很贴心,人家说「母子连心」就是这个道理。现在喂母奶好像已经变成过去的名词,现代人不分年龄无不爱喝牛奶、羊奶,看看这片大地为了提供人类食用,需要豢养很多牲畜,这对大地的伤害有多大?人人如果少吃这些东西,对大地就有帮助。
因此,「五欲过患」——财、色、名、食、睡,这个「睡」字指的应该是享受,贪享受、好吃懒做,这种人一辈子都像在睡眠中不得清醒,不肯努力,更不肯付出。
看看前面日本的例子,只要把感恩心提振起来,人人都能努力向上,整个国家就会富裕起来。所以,大家要多多反省,离欲去贪,就能摆脱五欲的牵绊。
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
生活中能平平安安,这就是人生最满足的。
食衣住行,要贪求多少物质?房子需要多豪华?其实房子再堂皇富丽,每个人使用到的空间还是有限,地方太大也用不了。常说「屋宽不如心宽」,住的地方干净整洁,能够遮风蔽雨,就是一个安稳的住处。衣服要穿多好呢?几尺布足以蔽体,清爽俐落也就足够了。至于吃的方面,一个肚子其实装得也有限。
这么说来,到底生活中为何而「贪」呢?人与人之间许多明争暗斗,难道不是由贪而起吗?贪是人生的苦源,贪着五欲享乐的人,内心不一定活得踏实喜悦。
所以学佛者,无论在家出家同样要「不染世乐」,出家固然要将世俗的欲乐舍弃,就算是在家的世俗之人,同样要尽量放弃不该有的染着。在世俗中生活,一样要好好守持自心,「爱心」,就是爱顾好这一念心,这才是真正的自爱;自爱的人生不染着世乐,守于本分不越规,这是很重要的。
但是我们还是要生活,所以出家人就是「常念三衣,瓦钵法器」。佛世时,僧团弟子弃俗出家,保持简单的生活,所有物仅是三衣、瓦钵与法器。「三衣」是五衣、七衣、大衣,根据不同的场合及需求而穿着,因为印度是热带国家,不需要很多衣服,只要有三衣能遮蔽身体、维持威仪,就足够了。
「瓦钵」就是我们的碗,出家人用瓦钵,「钵」又称为「应量器」,佛世时僧团每日外出,沿门托钵以七家为限,乞食一日所需,若是经过七家还不足数,亦自忏悔而止。「法器」则是庄严佛坛道场的器具。
出家生活很简单,三衣、瓦钵、法器,这样就能满足、悠闲地过日子。而世俗之人,到底需要多少物质才能满足?欲壑难填,真的非常辛苦。
在《六度集经》里有这么一段记载,佛陀在祇树给孤独园,有一天佛弟子围绕前后,佛陀就对弟子们说:「一般凡夫都是见财起贪,就算拥有再多的东西,还是嫌不足。」
过去无数劫前,有一位国王名叫和默,他的国土丰饶富庶,风调雨顺,谷稼成熟,金银等矿产也很丰富,拥有一大片取之不尽的资产。但是他认为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民能和乐相处,人人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才是他最大的愿望。
和默王慈心仁爱,平易近人,时常带领大臣出城巡视民情,看到街上士农工商安乐繁荣的景象,是他最欢喜的时刻;如果遇到思想偏差、知识愚惑的人民,就会十分悲悯,一心期盼他智慧开朗,知书达理。
有一次一位年轻人竟然偷取财物当场被抓,送到国王面前。和默王百思不解,全国上下都安分守己,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就问这位年轻人:「你为什么偷窃呢?」年轻人羞愧难当,向国王坦承:「我真的偷了东西,这是我第一次偷窃,我知道国王教育大家安守本分,但是我实在太贫穷了,饥饿无食,受冻无衣,不得已才会干犯大过。」
国王听了流下眼泪:「民之饥者即吾饿之,民之寒者即吾裸之。」不料国内竟然还有饥饿受冻的人,这就如我自身饥饿、赤裸一般,「该惭愧的是我啊!为什么让人民饥饿受寒呢?」于是大开国库,普施贫困之家,不让人民有缺粮、缺衣的遗憾。全国人民至此更加爱戴和默仁王,并且学习国王慈悲的胸怀,一国上下相率以道。
佛陀说到这里,就对弟子们说:「这位和默王就是我的过去生,累生累世在人间,无不都是在教化众生。」
佛陀在无始劫前,就已经「行慈怀悲」。视众生苦难如同自己受苦,这种感同身受的心就是「佛心」,虽然当时尚未成佛,这种佛心悲愿早已深植心田。
人人皆有佛性,佛在过去生中,生为贫穷人,一样守戒奉道;出生为一国之王,也不贪着世间欲乐,只以天下众生为己任,这就是佛。
至于在家「俗人」,一样有解脱五欲过患,精进佛道的大修者。还记得四十多年前来到花莲,那时居无定处,不知何去何从?收容我的人是许聪明敏老居士,在花莲,人人都称他为给孤独长者,时至今日,只要提到在家居士的模范,就会想到这位老居士。
老居士的居家生活和出家人几无二致,每天早上三点多就起床,做完整堂的早课。他的生活很简单,千篇一律,每天吃的就是豆包、青菜,穿着一套黑色中山装,就是这样简单,衣服也都是自己清洗。
那时老居士也七十多岁了,早晚课从不缺课,平时念佛虔诚,白天还要做事业,甚至许多人有了纠纷,都来找老人排解,哪里有苦难人,他马上伸手帮助,真的是近代的给孤独长者。以当初花莲的环境,老居士的经济应在首富,在这么富有的环境中,却能保持简单纯朴的生活,实在非常难得,所以我一直非常尊重敬佩他。
因此,处在名利地位中,却能够拨开名缰利锁,行于道中,这对一般凡夫殊不容易,如果是决心修行的人就不困难。
过去的释迦牟尼佛身为国王,能在五欲中心不染着,现代社会也有这样的人,许老居士他做到了。所以学佛应该抱着没有困难的心态,保持简单的心,身体力行佛的教法,这样「虽为俗人」,也能「不染世乐」
。
看看慈济人,出门都是穿蓝天白云、八正道或旗袍(按:皆慈济女众制服名,男众为蓝天白云及西装),他们同样也是「三衣」:而且携带慈济人的「随身三宝」——环保碗、筷、杯。你看,这不也是在修行?菩萨游化在人间,他们同样带着他们的「瓦钵、法器」。
总而言之,我们修行、志愿出家,有些人是「身」出家,但是有些人是「心」出家。多少慈济人省吃俭用,就是要去付出、要帮助人,他们身体力行,「心」无贪着,「身」行道法,同样发挥了慈悲智慧。无论是慈济委员、慈诚等等,都是现代的修行者,行在菩萨道中,令人敬爱!
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学佛者守志奉道,这是我们的本分事,无论在家出家,佛弟子一定要奉守戒律。出家人守持清规,五戒十善则同为在家居士所奉持,内容均不离身、口、意三业之规范。
「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出家任重道远,传承佛法,荷担如来家业教化众生,乃是大丈夫事,将相难为。真正的出家人「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梵行」就是清净的志愿,也就是心不染着欲念,志愿广度众生,以慈悲心普化一切。
当然要广度众生,也要先自度,所以需要在一个环境里好好熏陶,接受佛陀的教化,因此有出家僧团的成立。出家人最重要的责任,就是将佛法应用于社会、人间,使在家人接触了佛法,同样能开启自性三宝,不受世间欲乐的污染迷惑,皈依自性之佛、法、僧,回归清净的佛性。
佛法不离世间法,只要能用心体会,以智慧眼观天下事,无不是清净的佛法,即使是在家人,只要能深入法髓,保持心性清白,一样能识得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
既识得自性三宝,则无论在家、出家,要使佛法得以显发,就要「慈悲一切」。对于这一点,佛陀也说过一则公案——
过去有一位贫穷者,家境贫困,一向靠劳力维生,有一次,一艘商船即将出海,船上的商人就合资雇请这位贫穷者。船行大海,忽然间停在海中央无法前进,海浪又急又大,大家都十分惶恐,商主们也不知如何是好,整艘船的人乱成一片。
回头看看这位贫穷者,态度却安然自在,有人就问:「看你一点都不惊慌,平时一定有什么信仰,请你赶紧为大家祈祷!」贫穷者就对空合掌,行「三自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并且忏悔众生共业,发愿守五戒、行十善,甚至发愿将来如果能成佛,誓必度尽一切众生。
贫穷者忏悔发愿后,经过七天的时间,这艘船还是无法前进。当天晚上海神化身托梦,对其中一位商主说:「想要这艘船能移动,除非放弃那位贫穷者,他如果离开,这艘船就能平安前行。」天亮后,梦见海神的商主就和大家秘密会谈,想办法要让贫穷者离开这艘船,但是大海茫茫,如何让他离开呢?
这位贫穷者隐约听到大家秘密商谋,就主动向商人们说:「大家不必再伤神,不要为了我一个人,拖累这么多人和宝贵的货物,只要我离开大家都能平安,那就让我离开吧!」看到贫穷者如此明理,大家也十分不忍,后来就用竹子编了艘简单的竹筏,让贫穷者坐上去。
一阵风吹来,慢慢将竹筏吹离了大船,大家目送着竹筏逐渐消失在远方。
差不多过了半天的时间,船动了,风浪也愈来愈大,一群大鱼从四面八方汹涌而来,卷起千尺波涛,船翻了,船上的人无一生还。另一方面,坐在竹筏上的贫穷者,已经顺利靠岸。
这位贫穷者就是佛陀的前身,佛陀自无始劫以来,无论身为出家人、在家人,或是以各种形类出现世间,无不都是行于佛道中,不论富贵或贫困,一念道心不曾远离,总是慈悲对待一切众生。
又于过去某一小国,国王身行清白,爱民若子,最大的心愿,就是期待人民都能守持五戒善法。
但是国王常入人群观察,发现很多人民表面善良,守戒奉道,暗地里却邪行不受正道。国王心想:百姓虚以委蛇者多,如何选择出身心清白,真正具梵行之人?想了一想,国王下了一道命令,要大臣向人民宣告:信奉佛法、听经、行佛道者,治重罪,当街示众!
告示一出,一些民众马上现出原形,摒弃正法、大张邪教,享乐奢怠为所欲为。
其中有一位在家修行的清信士,看到许多学佛者都不敢再去听经,或表达自己是佛弟子,又看到很多人公开表达不信佛、不听经,不再守持佛戒,一些邪行邪法公然化暗为明,他实在很担忧,国王怎么会发出这种法令?但是他还是信佛虔诚,照样听经闻法,他认为人要懂得道理,就要有信仰,唯有佛法才能让人真正明理,心境透彻清净,所以还是继续他的信仰。
他悲悯众生自投三途,蹈犯五戒、不守十善,在地狱、饿鬼、畜生三道中轮转,如此一来,必将遭遇种种困难。首先是「获人道难」,堕落恶道要再回到人道就很困难:第二是「处中国难」,虽然处在人道,但要生在有文化有文明的国家很难;第三「六情完具难」,也就是不容易身心皆健康。
第四「生有道国难」,要生在国王行仁政、人民守法奉道的地方不容易;第五「与菩萨亲难」,想要会遇善知识,得到智慧的启发,是可遇不可求:第六是「睹经信之难」,听经或看到佛经,要他从内心生出信心很困难,这就是缺乏善因缘。
第七「贯奥解微难」,要能贯彻很深的道理,从深奥到细微都能贯通明白,这也很难。第八「值高行沙门清心供养难」,要遇到有德行的出家人,而且能以最虔诚的心供养,可说难中之难。再者「值佛受决难」,得遇佛世,由佛陀为我们亲自授记,更是百千万劫难遭遇之难。
这位清信士认为:自己有幸得人身,这是过去生所造福,更难得的是信奉三宝、得闻佛法,生起坚定佛道的信念,这么多难得而能得,怎能因国王一纸法令而放弃,即使赴汤蹈火、当街示众,我也一样不能放弃。
执法的官员知道有人不肯放弃佛法,就问这位冒死不弃信仰、守道清白的清信士:「为什么大家都放弃了,就算有信仰也不敢表达出来,而你却那么坚持?」清信士回答:「我崇信佛法,对天对地问心无愧,就算国王治我的罪,宁死我也不愿舍弃信仰。」官员就将清信士押去见国王。
国王听执法官讲出经过,心中非常欢喜,忍不住走上前去,诚挚地握住清信士的手:「你就是我要找的人,我一心期待全国臣民皆能奉法行道,但是很多人都只是做表相功夫,一边信佛听经,其实暗地里行邪道。我希望找到真正学佛守志的人替我行教化,所以用了这个法子,终于让我找到你。」国王于是将清信士奉为国相,委以感化臣民守奉正法的重任。
在这段过去因缘,清信士即是佛陀的前身,那位国王则是弥勒菩萨前身。佛陀生生世世化为各种形态感化人民,因此学佛者,无论在家、出家,梵行清白都是我们的本分事。
慈济人有十戒,十戒是现代社会中,个己、家庭、社会都需要的规则,人人只要把规则守好,社会绝对祥和。这同样缘自佛陀的教法。所以请大家平时要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