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吴润江)
西康诺那呼图克图法嗣大持明金刚上师阿
阇黎耶莲花金刚藏班智达吴润江居士讲授
目录
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
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释义
三、金刚经讲义增注
四、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经记录
五、金刚般若无尽藏真言
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
西康诺那呼图克图法嗣大持明金刚上师阿
阇黎耶莲花金刚藏班智达吴润江居士讲授
金刚乘弟子 顾寂曜笔录
尔时上师入甚深三摩地,安住于四叶莲花月轮上。前叶表开佛知见,入普贤菩萨三摩地,由大圆镜智放光觉照;后叶表示佛知见,入虚空藏菩萨三摩地,由平等性智放光;左叶表悟佛知见,入观自在菩萨三摩地,由妙观察智放光;右叶表入佛知见,入虚空库菩萨三摩地,由成所作智放光。觉照已,安详而起,讲授本经。
(一)释题
此经即六百卷大般若经中之第二处第九会第五百七十七卷。全经共有六种译本:
1、鸠摩罗什于姚秦弘始四年在草寺译。
2、菩提留支于元魏时在永宁寺译。
3、真谛于陈朝广州制止寺译。
三经同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4、达磨笈多于隋朝住东都上林园时译,
名「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5、玄奘于唐贞观十九年返国文帝迎于西京弘福寺译,
名「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6、义净于天后证圣乙末还国,至睿宗景云二年译,经名与奘师相同。互有详略,而以罗什译本为最通行。
此经读诵者无数,称赞者无边,造疏及注解者凡八百余家,各抒所见,缤纷庞杂;复经梁昭明太子划分为三十二分,更觉支离破碎,徒增画蛇添足之感。
「般若」华语「智慧」,众生本具。本无名相语言,为晓初心,言诠有三因地:
(1)实相般若,即心体妙理,属一心体大,正因佛性,果上即法身德。
(2)观照般若,即心光妙智,属一心相大,了因慧性,果上即般若德。
(3)文字般若,亦名方便般若,即心法妙用,属一心用大,缘因善性,果上即解脱德;所谓三德秘藏者也。「摩诃般若照,甚深解脱法,法身寂灭体,三一理常圆。」故唯一心圆满具足。
「波罗蜜多」乃梵音,华语「离生灭,渡登彼岸」。参阅「心要经」注解三。此经为禅宗传法家业,六祖一闻经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豁即开悟,自应以六祖之注解为准则。
斯经者,深妙殊绝:无相为宗,无住为体,妙有为用,故目下讲解亦从心地法门而言。本人修持此经四十年,近始全部融会贯通,悟其精髓。兹择其心要重点发挥,约分六节讲解:
一、发菩提心──(A)广大心──空门。
(B)第一心──非空非有门。
(C)常心──亦空亦有门。
(D)不颠倒心──有门。
二、生清净心──一心净信。
三、般若本义──一心三观,重点在自觉(真如门)。
四、般若广义──分三组各有四门,广释共计十二门,重点在觉他(圆觉门)
。
(A)发心门、修行门、菩提门、涅槃门。
(B)有门、空门、亦空亦有门、非空非有门。
(C)归性门、随相门、唯心门、无碍门。
五、明体──(原文漏译「应观法界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识境,故彼不能
了。」四句)
六、显用──乘愿再来,普度众生,详见六如偈。
(二)正释经文
一、发菩提心品第一节(从「如是我闻」至「若菩萨存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须菩提请问世尊下列四大问题众生修行步骤:
(1)云何启发?(经文简略)
(2)云何应住?
(3)云何修行?(经文简略)
(4)云何降伏其心?(「降伏」语气较重,改为「摄伏」较为适当。)
佛答:应先
(1)启发四种菩提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A)广大心──空门──若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若有色、无色,若有
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悉皆普觉普救。
(B)第一心──非空非有门──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C)常心──亦空亦有门──(无始无终)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
生得灭度者。
(D)不颠倒心──有门──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2)云何应住?
佛答:「不住于相而修六度万行。」即修空观,从无住本,立一切法,离一切相;了悟真空无法可得,无言可说。譬如布施,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布施时内不著能施之我相,外不著受施之人相,中不著所施之物相,三轮体空,福德不可思量,其余五度亦如是。
(3)云何修行?
修假观,观一切相如梦如幻,不取不舍。
(4)云何摄伏其心?
修中观,生清净心。
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假观),不应住非色、声、香、味、触、法生心(此句简略属空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中观)。譬如明镜当前,物来即显即现,物去不留不染。
二、生清净心品第二
即由妙行无住分第四起,至庄严净土分第十止。此品主旨在令人断疑生信。「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槃无上道。」其方法为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有门──指有形有相人物境,通常谓「六欲」。
不应住喜、怒、哀、乐、爱、恶、欲生心──七情。
不应住过、现、未来一切法生心──空门。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清净心。
(注)有形有相──人物境指六欲,属外境。
无形无相──一切相对之事,如过、现、未来属内心。
法为中境──内外境事齐现,谓之法。
三、般若本义品第三──广释修「一心三观」
即由无为福胜分第十一起,至离相寂灭分第十四止。
(属自觉真如门)
华严经云:「离诸和合相,是名无上觉。」浅言之:
(A)外觉(澄心):离一切有相,修假观。守六根,净六尘,尘相假,于一
切法远离生灭相,即「于境无心,于心无境。」正所谓「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如梦如幻,妄想不行,返染
还净,回归实相,前六识清净矣。
(B)内觉(住心):离一切空相,修空观。静心内观过、现、未三心不可得
,五蕴悉如幻──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
芭蕉,识如幻化──即「于事(无形无相)无心,于心无
事。」寂静如虚空,妄念不起,泯识归性,七识末那清净
矣。
(C)直觉(摄心):双离二边,修中观。摄心内证,于相离相,于空离空,
即不住空有,离相寂灭,深得真空无相之妙,不染万境而
真性常自在。所谓「三际二边断,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
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八识各种妄用不行,返
流入法性,复性妙用,复显「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八识清净矣。(卓立无依,灵灵不昧,如鸟飞空而不住
空;似鱼游水而不滞水。从本以来,曾无所碍。)
四、般若广义──广释四门
即由持经功德分第十五起,至究竟无我分第十七止。
(属觉他圆觉门)
般若广义摄三观为一心,利他心切,可以三门九要概括,广开十二门(见前释题第四、般若广义段)。兹列表如下:
┌理体──五大(地、水、火、风、空)。
┌体(法)┤
│└智体──识大
。以菩提心为体,三密加持为用(无住)。一心┤
│智──金刚心要(无念)──一切法体性空,远离取舍、相对及二执。
│
└用──相用──相谓即莲花心要(无相)──不为六尘所污染,念念背尘合
觉,显自性心王,不落心所。
三门九要:
┌──┴──┐
┌1体 2智 3用表──定慧均等
│
├1菩提心要:体、即禅那、无住、中观、(住世)亦空亦有门、(出世)非空
│非有门。
│
├2金刚心要:智、即奢摩他、无念、空观、表定、空门。
│
├3莲花心要:用、即三摩钵提、无相、假观、表慧、有门。
三│
├4一行三昧──密行属智、奢摩他、空门、真如归性门(空观)。
门│
├5一念三昧──一乘密意、禅那、(住世)亦空亦有菩提门、唯心门、(出世
九┤)非空非有涅槃门、无碍门(中观)。
│
要├6一相三昧──一乘密法、三摩钵提、有门、修行门、随相门(假观)。
│
├7无念三昧──空门、表智、真如境。「无」妄念、「念」真如。去妄念叫前
│念「不生」;念念真如,即后念「不灭」。即思维以种种方便
│,令六道众生背尘合觉,证真如。
│
├8无相三昧──有门、显妙用、报化身境。远离一切相,不取不舍,亦不念成
│败得失,如日处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
│(泯识归性,离相成佛。)
│
└9无住三昧──显法身境,荡荡心无住。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不住
非色、声、香、味、触、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此要门以一心法分四轮而悟、修、持、证:
(A)皈性门──以悟为主。即摄用归体,亦即泯识归性。
(B)随相门──以修为主。即由体起用,借识为用,即以种种方便,令一切
有情入无余涅槃而灭度。
(C)唯心门──以持为主。即保住体用不二,空有圆融,定慧均等,转识成
智,而直趋无上正等正觉。
(D)无碍门──以证为主。行者安住三摩地,一旦豁然贯通,空有双离,超
出体用,而般究竟涅槃。
此要门为修行心法之精粹,依八识之次序泯识归性,随缘修行,转识成智(成就报身),借识为用(成就应身),而获证大圆满三摩地。瑜伽行者得此传承,一超直入法界,事事无碍,毕竟涅槃。
五、明体第五
即由一体同观分第十八起,至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止。
复次,如来了知众生心源唯一实相,如水流千差万别,而源头是一。既悟心性同源,众生心即佛心;又众生心虽为妄心,落三世,同时亦显不落三世之真心,所谓「净心在妄中」,斯真心即是佛心。此真实心源,众生与佛本来平等,而众生迷惑真心,生起妄心,流浪生死;若一念觉知,返本还源,证此真实心源与佛无二无别。此觉心实相原为:
(1)不生不灭──如明镜现幻象,虚妄无实。
(2)不断不常──如河水长流,刻刻不停。
(3)不一不异──如随方摄影,面面异相,原是一人。
(4)不来不去──如电影中人,本无动作,然栩栩如生。
中观偈 (一)
「因缘所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名为假名 亦即中道义」
中观偈 (二)
「因缘所生法 不生亦不灭 不断亦不常 不来亦不去
不一亦不异 息灭诸戏论 敬礼佛所说 寂静微妙法」
故如偈所云体相: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此偈梵本原有八句,而罗什法师竟将最重要之般若本体漏译四句,未免美中不足;幸有义净法师译本,弥补此瑕。兹恭录后四句如下:
「应观法界性 即导师法身(或译「诸佛法身」)
法性非识境 故彼不能了」
六、显相达用分第六
即由一合理相分第三十起,至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止。
释尊应化示迹,入世作幻观,普度有情,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有一众生得灭度者。古德云:
「创镜花法会,建水月道场,大做梦中佛事。」殆近似之,故经结归云:
(有为偈)「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无为偈)「一切无为法 如虚亦如空 如如心不动 万法在其中」
(无常偈)「诸行无常 观受是苦 诸法无我 涅槃寂静」
最后将金刚经修持心要简撮为八字:
1、制心 2、住心 3、澄心 4、摄心
即说偈曰:
「制心一境 住心观性 澄心外照 摄心内证」
七、传授金刚般若无尽藏真言。
(编者注:真言见「四、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经记录」。)
上来已将经文精华从性分讲解圆满,并传授金刚般若无尽藏真言,以期显密圆融。此真言功德不可思议,若虔诚持诵一遍,即具足一字不缺之本经九千万遍功德,故不轻易传授。此次破例传授,实为罕有之机会,深盼大众遇此奇缘,获此诸佛秘密金刚后心,以因地心,成果地觉,净智坚固,始终一如。依此修行,定成菩提;依此修持,定成佛道,愿各共勉。
吉祥圆满
佛历二千九百九十八年岁次辛亥玖月重阳佳节
香港 北角 名园西街四十九号二楼诺那精舍
吴 润 江
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释义
诺那呼图克图法嗣华藏上师讲授
弟子 蔡智厚笔录
一、须菩提请问世尊四大问题──众生修行步骤
(一)云何启发?
佛答:应先启发四种菩提心:
1、广大心──空门──若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若有色、无色、若有
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悉皆普觉普救。
2、第一心──非空非有门──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引导九类众
生息除妄念,汇归真性──六大归元。
3、常心──亦空亦有门──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4、不颠倒心──有门──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二)云何应住?
佛答:「不住于相而修六度万行。」──空观。从无住本,立一切法,离一
切相,了悟真空,无法可得,无言可说。譬如布施,应无所住行于布
施。布施时,内不著能施之我相,外不著受施之人相,中不著所施之
物相,三轮体空,福德不可思量,其余五度亦复如是。
(三)云何修行?
佛答:修假观,观一切相如梦如幻,不取不舍,如六如偈:「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四)云何摄伏其心?
佛答: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有形有相人物境──六欲──境生心──假观。
不应住非色声香味触法──无形无相的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内事生心──空观。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譬如明镜当前,物来即显即现,物去不留不染,不取不舍──中观──清净心。
二、生清净心:
「信为道元功德母。」由断疑生信──一心净信、净愿、净行,专修三观法到空幻一如,便可明心见(现)性,毕竟证得自性清净心。
三、般若本义:
一心三观:一心净信──始觉。
不应住六尘──六欲生心──假观──外觉。
不应住非六尘──七情生心──空观──内觉。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中观──直觉。
四、八句偈:(梵本原为八句,罗什法师漏译后四句,后经义净法师补译。)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现)如来;应观法界性
,即导师(诸佛)法身,法性非识境,故彼不能了。
五、金刚经修持心要:
(一)制心(二)住心(三)澄心(四)摄心
偈曰:制心一境,住心观性,澄心外照,摄心内证。
制心一境──始觉──一心。密义经云:「其在禅定,不著内外,亦
无中间,是曰一心。」
住心观性──内觉──空观。离一切空相,静心内观过去、现在、未来三心
不可得,五蕴归空性,于事无心,于心无事,寂静如虚空,妄
念不起,泯识归性,第七识(末那)清净。
澄心外照──外觉──假观。离一切有相,守六根,净六尘,六尘尘相假,
于一切法远离生灭相,于境无心,于心无境,观一切外境如梦
如幻,妄想不行,返染还净,回归实相,前六识清净。
摄心内证──直觉──中观、双离二边──离有形之长短、大小、方圆、男
女相,亦离无形之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相,于相离相,于
空离空,不住空有,离相寂灭,深得真空无相之妙,心不染万
境,真性常自在,所谓「三际二边断,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
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八识各种妄用不行,返流入
法性,第八识(阿赖耶)清净。
六、总结金刚经真谛:
偈曰:「佛在本心,众生自度,修不著相,其福无量。」
佛历三○○一年岁次甲寅年十二月廿一日
地点:菲律宾诺那精舍
三、金刚经讲义增注
金刚乘弟子 顾寂曜笔录
金刚经四句偈,系指本经内任何四句偈,甚至修通一句,便可以立地成佛。兹将各要偈,开列如下:(参详金刚果论)
(一)无相四句: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至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二)离见分四句:无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三)假观两偈:(甲)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
则见如来。
(乙)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四)生清净四句: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不应住喜、怒、哀
、乐、爱、恶、欲生心,不应住过、现、未来一切法生心,应无所住而
生其心。
(五)空观四句: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六)离识成佛八句偈: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此「如来」作「本性」解)。应观法界性,即诸佛法身,法性非识境
,故彼不能了。
(七)八不四句:见本讲义。
(八)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九)离一切和合相,即成正觉。
(十)若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十一)佛在本心,众生自度,施不住相,其福无量。
(十二)于未来世,闻说是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十三)若有此经,当得作佛,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十四)如是我闻,不可思议功德,当勤精进,应生无所住心。
(十五)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十六)觉性本圆明,销矿成金,不废修行方便;实相离言说,依文解义,自
应如理思维。
(十七)专念一句弥陀,感应道交,顿悟本无心外佛;返闻闻自性,根尘迥脱
,当阳迳取髻中珠。
(十八)心佛众生,似异实一;因缘万法,是幻非真。
四、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经记录
时间:民国四十九年十二月上旬
地点:美国旧金山大埠正善佛道研究会讲堂
讲述者:莲华金刚藏圣者吴公润江上师
诸位善知识:
今日讲金刚经的真义。讲经的法呢,照本宗的讲法是用直指的讲法,完全将精华略略点点睛而已,并不是咬文嚼字来讲。讲经分「讲经」与「解经」两种,「讲经」难,「解经」容易。大众要明白「讲经」与「解经」两个意思。怎样是「讲经」呢?法师能讲金刚经,他一定要入金刚般若的三摩地。他入了这个三摩地呢,就开四个门:第一个门是东门,是发心门,法师入普贤菩萨三摩地,以大圆镜智放光,开发你的钥匙,开发你的心,这是「开」。再入虚空藏菩萨三摩地,以平等性智放光,使大众「示」佛知见。再入观自在菩萨三摩地,以妙观察智放光,「悟」佛知见。第四个入虚空库菩萨三摩地,以成所作智放光,「入」佛知见。开、示、悟、入。第一个发心门、东门,是「开」;第二个南方修行门,是「示」;第三个西方菩提门,是「悟」;第四个北方涅槃门,是「入」,法师以一个三摩地而分出四个三摩地。这样能够入定,依著那个如来的师承来传授,从性分来讲,即是讲金刚经的真义。从性分来讲,这是「讲经」;若是咬文嚼字,从字面经义来讲,就是「解经」。所以「讲经」与「解经」的境界不同,大众要明了。
今日就依本宗的仪轨来讲,首先大众跟我忏悔。
「皈命法界体性尊其光无量不可思
无上圆满报化尊莲部金刚喜怒部
我莲华生大导师一切有情救护主
历代上师及三宝我今至心皈命礼
如是证道传灯祖身同金刚大持尊
净三世业皈命礼惟愿慈悲垂加护
金刚乘弟子(称名),大众默念。
皈依师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南无薄伽梵应正等觉功德王释迦牟尼如来唵哑吽
南无能摧金刚藏如来唵哑吽
南无宝焰如来唵哑吽
南无龙自在王如来唵哑吽
南无勇猛军如来唵哑吽
南无吉祥喜如来唵哑吽
南无宝火如来唵哑吽
南无宝月光如来唵哑吽
南无不空见如来唵哑吽
南无宝月如来唵哑吽
南无无垢如来唵哑吽
南无吉祥施如来唵哑吽
南无清净如来唵哑吽
南无清净施如来唵哑吽
南无水王如来唵哑吽
南无水王天如来唵哑吽
南无贤吉祥如来唵哑吽
南无旃檀功德如来唵哑吽
南无无边威光如来唵哑吽
南无光德如来唵哑吽
南无无忧德如来唵哑吽
南无无爱子如来唵哑吽
南无功德华如来唵哑吽
南无清净光游戏神通智如来唵哑吽
南无莲华光游戏神通智如来唵哑吽
南无财功德如来唵哑吽
南无念功德如来唵哑吽
南无善名称功德如来唵哑吽
南无上自在幢王如来唵哑吽
南无善能镇伏功德如来唵哑吽
南无斗战胜如来唵哑吽
南无善能镇伏功德逝如来唵哑吽
南无普照庄严功德如来唵哑吽
南无宝莲华善能镇伏如来唵哑吽
南无应正等觉宝莲华善住觉山自在王如来唵哑吽
如是皈命已,所有十方一切世界如来、应正等觉、诸佛世尊常住在世,愿诸世尊忆念于我等,若我等此生、若我等前生,无始生死以来,在一切轮回中所受生处,所作不善罪业,自作、教他作、或随喜他作;若塔物、若僧物、若十方僧物,自盗、教他盗、或随喜他盗;五无间罪,自作、教他作、或随喜他作;十不善道,自正受入、教他入、或随喜他入:由是业障,有所覆藏。我有情或堕地狱、旁生、饿鬼,或生边地及篾戾车,或生长寿诸天;设得人身,诸根不具,或执邪见,或厌诸佛出兴于世,所有业障。今对一切诸佛世尊、智慧者、眼证者、权能者、称量者、知者、见者,彼诸尊前发露忏悔,不敢覆藏,从此制止,永不再犯。愿彼诸佛世尊忆念于我等,若我等此生、若我等前生,从无始生死以来,在其他轮回中所受生处,所有施与畜生一抟之食,若我等布施之善根、若我等护戒之善根、若我等净行之善根、若我等成熟诸有情之善根、若我等发无上菩提心之善根、若我等修无上智之善根,悉皆合集,校计筹量。今对无上、无能胜、胜中胜、尊中尊前,普皆回向,悉回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过去诸佛世尊云何回向,未来诸佛世尊云何回向,现在诸佛世尊云何回向,我亦如是,普皆回向。
各各忏悔一切罪所有功德尽随喜
我今劝请一切佛愿证最胜无上智
过去未来现在佛于众生中最胜尊
赞叹无边功德海我今合掌皈命礼
身业有三种口业复有四以及意三业
十不善尽忏无始至现在十恶五无间
心随烦恼根诸罪皆忏悔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所有礼赞及供忏随喜劝请转*轮
我以所积少分善回向圆满大菩提」
今天所讲的是金刚经。金刚经有七种译本,现在所讲是依鸠摩罗什的译本,因为其中属它最流行。实在来讲,文字上以鸠摩罗什的译本最通顺,但是鸠摩罗什的译本是意译的,将金刚经实在减少好多,可以说减少了……,又不到一半,大概减少了五分之二,有好多减少了。今日将减少的替他补充。金刚经最要紧的是八句偈。八句偈,鸠摩罗什只译出四句。实在说,焦点是八句,他减少了四句,还有好多东西是鸠摩罗什减少的,我将它补充了。
「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金刚」呢?Diamond,金刚是坚固而不坏。「般若」呢?智慧。「波罗蜜」呢?到彼岸。以金刚的智慧,断一切无明烦恼,脱离那个六道轮回,度登涅槃的彼岸,这个就是金刚经的意思。
第一品是发菩提心品。现在讲经依著本宗的讲法来讲,因为三十二分是梁昭明太子所定的,不过是从文字上的意义来讲;照规矩呢,实在是六品。第一品是发菩提心品。
(编者按)本文作者对鸠摩罗什所译经文,颇有增改。现将增益部分,以﹝﹞表明,如下文﹝云何修行?﹞;改动部分,用文字注明,如下文:(原文为降)。下文凡同样情况,都按此例注明。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修行?﹞云何摄(原文为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摄(原文为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这一大段已将鸠摩罗什译漏的东西补充了。本来须菩提问:「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怎样住心?「云何修行?」怎样修心?「云何摄伏其心?」怎样摄伏其心呢?鸠摩罗什只译了「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漏了「修心」的字,所以凡是漏了最要紧的,我都替他补了上去。就唐三藏等其余的译本,藏文的译本,都照著原文来译的。不过鸠摩罗什译的经都减少了,我将减少的都补充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怎样来住心?怎样来修心、修行?怎样来摄伏其心?摄伏这个妄念?「降伏其心」,这个「降」字有些重,重过了头,本来用「摄」字就恰好了。即是第一个住心,住心就是安这个心,使这个心安定。这个修行呢?即修心,Practice Paramitas,修六个波罗蜜。摄心呢?将妄念摄伏。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摄(原文为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