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轻松学卷六(之一)
(大佛顶首楞严经 第六卷)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
“接着,观世音菩萨从座位上起身,五体投地礼拜佛陀,恭敬地对佛说:世尊,忆念我在过去数不清的恒河沙数劫之前,当时,有一尊佛出现在人世间,名为观世音佛。”
对于观世音菩萨,不需要过多说明,在这个娑婆世界,菩萨的知名度太高了,可以说,除了癫狂与痴呆,除了小孩子,中国人没有不知道观音菩萨的。其它有佛教信仰的国度,也大同小异。
菩萨闻声救苦,有求必应,如此之大慈大悲,以至于,国人宁愿把菩萨当做一位慈祥的老妈妈。其实,观世音菩萨在印度本是男身,即如今在楞严法会上面,菩萨所显现的就是男身。菩萨在极乐世界的庄严报身,那更是男身了,乃是候补佛位的大菩萨。
有人问:不对吧,“西方三圣”画像当中,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都是女身呀?
答:哎,这就是咱伟大国人的非凡创造力呀。您看看《佛说阿弥陀经》、《无量寿佛经》和《观无量寿佛经》等等,那极乐世界根本就没有女人,阿弥陀佛身边咋会变出来俩美女菩萨了呢?
所以呀,不是说二位菩萨是女身,而是呢,有人想让他们变成美女,于是,只要动笔一画,他不就变成美女了嘛。这就叫做“万法唯心造”。
当然,在许多观音救苦的灵感故事当中,观世音菩萨常常会随顺大家的意愿,而显现为女身。这种显现,同样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大家千万不要以为观世音菩萨就是您看到的那个样子,那只是菩萨在您心中落下的影子,随您心想而已。
假如您的心很清净,就好比当年的冯冯居士,他在禅定当中,所见到的观世音菩萨,就是无比庄严而极高大的男身,头戴宝冠,好似天王一般,那个形相,其实更接近菩萨的圆满报身,也就是菩萨在极乐世界的样子。
以下,乃是观世音菩萨因地所获得之宝贵传承,来自于远古观世音佛的教导:
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我当时在观世音佛座下发起了菩提心,于是,观世音佛便教导我,从‘闻性’当中进行‘思维修’,就可以证入三昧。”
【发菩提心】发起求证无上菩提之心,即发愿成佛度众生之心。如此发心,最为宝贵,胜过一切其它发心。
【闻思修】乃是含义很丰富的修法,通常说来,在“念经闻思修”当中,“闻”是静心听闻所念经文;“思”是如理思维经文法义;“修”是自心与法义相应,心随法行,贴合一致。
这里则不同,观世音菩萨所说的“闻思修”,乃是“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亦名“耳门圆照三昧”之具体修法,其中,“闻”指“闻性”,乃是此三昧实修的下手处;“思修”就是“思维修”,进入三昧的禅观内容。
所以,“耳根圆通”之“闻思修”,可以理解为:通过“闻性”进行“思维修”,以便到达“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的修行过程。
具体如何通过“闻思修”而入三昧呢?以下,观世音菩萨便为大家演示此修法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找到“耳根”之“闻性”,初证“闻性”如如: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最初,我从‘耳根’的听闻作用当中,回入‘闻性’之流,便亡失了‘所闻’之声尘境界。”
“当‘所闻’和‘回入’都寂静下来以后,‘声尘’所谓的‘动’和‘静’两种差别相,自然就不会发生了。”
以上是可以实践的具体修法,请大家仔细参详,一个字都不要漏过,一个标点都不要忽略。
如何是“闻性”之流?
答:“闻性”不会断灭,也没有来处,纵贯古今与未来,更不会停止。故名“闻性”之流。
此“闻性”之流,恰恰就是“佛性”之流的体现,也是“法性”之流的体现。
如何是“入流亡所”?
答:既然已经回观而到达“闻性”之流,心已安然,原来那向外攀缘“声尘”的习气已经停止。此时,自心“闻性”丝毫也不在意“所闻”的声音了,故名“亡所”。这个“所”不是指某个所在,而是“所闻”的省略,指“所闻”之声尘。
千万要注意,此时,不是说“所闻”的声音都消失了,而是丝毫也不在意了,似有而无了,如幻了,不真实了。
假如有人把“亡所”理解为“所闻”的声音都消失了,忽然什么都听不到了,那将非常糟糕,因为,那是一种外道境界,属于“无念”境界,乃是“枯木禅”,禅修之错路。那样修下去,将会堕入“顽空”,最多修到“无想天”,出不了六道轮回。假如因此而“拔无因果”的话,还会因为“谤法”而堕入地狱。
如何是“所、入既寂”?
答:“所闻”已经如幻,“入流”已属多余。换句话说,“闻性”之流已经如如现前,故觉悟到“所闻”本来如幻,“闻性”之流常在,不需要再入了。
如何是“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答:于“闻性”之流如如不动当中,“声尘”如幻起灭,丝毫也不挂心。此时,任声音或动或静,或大或小,或好听或不好听,等等,都没有了声音相的执着。
换句话说,您的心丝毫也不被声音所影响了,您于“声尘”得自在了,便彻底超越了“声尘”的动静二相,到达了“动静一如”。此时,便开始进入三昧。
这一步观修到了极处,就可以破除“色阴”之覆盖,到达“色阴尽”。因为,“声尘”属于五阴当中“色阴”的范畴,超越了“声尘”之动静,也就超越了“色阴”的覆盖。关于“色阴尽”之境界,世尊将在第九卷当中详细讲说。
此乃“如如闻性”现前,得以安住,其实,已经开始进入三昧了。这里的“三昧”,有别于“四禅八定”之三昧,那个三昧有出有入,入定和出定差别极大。此处的“闻性如如”之三昧,乃是六祖大师所说“不定不乱”之本性,是没有“出”和“入”的,只是,修行者能否透彻地认识到,能否觉察它,这是个问题。
假如有人能够透彻认识的话,于此“闻性”如如当中,他立即就会觉悟到,它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就是“佛性”,再也没有比它更真实的东西了。此时,他就可以初步见性。
对于大家来说,这第一步,找到“耳根”之“闻性”最重要,这里是修行的入门,也是明心见性的入门,更是解脱的入门。
第二步,在“闻性”当中进行一系列“思维修”,除去三重“能所”幻觉: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
“当时,我这样逐渐深入‘闻性’之流,‘能闻’之‘耳根’与‘所闻’之‘声尘’,两者之间的对立消尽,到达了‘闻性’的‘能所一如’。”
这是通过三昧当中的“思维修”,来除去第一重“能所”幻觉,那就是“能闻”之耳根,与“所闻”之声音,这两者之间的对立。这将能够初步破除“我执”,也将破除“受阴”的覆盖,到达“受阴尽”。
关于“受阴尽”,详见第九卷。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
“我知道‘闻、所闻尽’之境界不可停留,便继续深入观察‘闻性’之流,而觉悟到,它就是‘觉性’之流;并且,‘能觉’之我,与‘所觉’之外境,两者同属如幻本空。”
这是通过三昧当中的“思维修”,来除去第二重“能所”幻觉,那就是“能觉”之我,与“所觉”之外境,这两者之间的对立。这将能够基本破除“我执”,也将破除“想阴”的覆盖,到达“想阴尽”。
关于“想阴尽”,详见第十卷。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
“我对于‘觉、所觉空’继续深入禅观,便到达了极圆满的空性之觉悟;其中,连‘能空’的智慧,与‘所空’的境界,也都一起灭尽了。”
【空觉极圆】极圆满的空性之觉悟。
这是通过三昧当中的“思维修”,在“空性”当中除去第三重“能所”幻觉,那就是“能空”之智慧,与“所空”之境界两者之间的对立。这将能够彻底破除“我执”,同时兼破“法执”,也将破除“行阴”的覆盖,到达“行阴尽”。
关于“行阴尽”,详见第十卷。
第三步:甚深三昧成就,证得无生法忍: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我这样深入观修,当消尽了一切微细生灭念之后,本然的寂灭法性就现前了。”
这是菩萨修道的豁然开朗之大好时节,一切微细的生灭心念,包括“阿赖耶识”当中的种子瀑流,忽地戛然而止,本来的大涅槃得以呈现。这将能够彻底破除“法执”,也将破除“识阴”的覆盖,到达“识阴尽”。
关于“识阴尽”,详见第十卷。
此乃大乘菩萨极殊胜的三昧修法,如下文所说,名为“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亦名“耳门圆照三昧”。此时,观世音菩萨证得无生法忍,现前了寂灭本性,菩萨之心即是圆满法界,苦海已尽,万德具足,因此,发生了极其殊胜之妙功德: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当‘寂灭法性’现前之时,我忽然超越了‘世间’与‘出世间’,成就了遍布十方世界之圆满光明,获得两种殊胜功德:第一、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第二、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如何是“超越世出世间”?
答:“世间”也罢,“出世间”也罢,都在“寂灭法性”当中,都属于“寂灭法性”的随缘显现,也都是“寂灭法性”本身。
所谓的“世间”,指六道轮回,也就是“十法界”当中的“六凡法界”——天界、人界、修罗界、畜生界、饿鬼界和地狱界;所谓的“出世间”,指超出六道轮回,也就是“十法界”当中的“四圣法界”——声闻界、缘觉界、菩萨界和佛界。
如此“十法界”,都是“寂灭法性”的随缘显现,都不是实有的,同属如幻。十方佛国净土也是一样,皆属如幻,如《圆觉经》云:“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花,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这是对于“超越世出世间”最好的诠释。在此,修习“圆觉妙心”之成就,与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之成就,无二无别,共同得以“超越世出世间”。到这里,菩萨“自度”圆满,可以“无我度生”了。
如何是“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
答:即“始觉”与“本觉”合一是也,在藏传佛教当中,叫做“子母光明会”。到这里,菩萨的“菩提心”与十方诸佛的“清净法身”合二为一,成就正觉,菩萨自然也就具备了如来的大慈大悲之妙力。
如何是“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答:菩萨虽然已经成就正觉,证入“清净法身”,可是,这个“清净法身”并不从某处得来,而是天然本具的。乃至于,菩萨充分觉悟到,一切众生都天然本具此“清净法身”,丝毫也不缺少。
一切众生都有“离苦得乐”之愿望,一切修行人都有对于如来的仰赖之心。这些不可能凭空产生,原来,都发源于本具的“清净法身”啊。故此,菩萨于“清净法身”当中,同感一切众生之心,一同仰赖十方诸佛之救度,希望离苦得乐。
所谓的“悲仰”,指修行人体会到了生死轮回之苦,自己却感到无力出离,于是呢,便仰赖十方如来之大悲救度,故名“悲仰”。在“慈悲”当中,“慈”者,给予安乐是也;“悲”者,救拔出苦是也。
观世音菩萨成就了这样了不起的三昧,具备了二种殊胜,相应地,菩萨便显现了“三十二应”和“十四无畏”之广大功德妙用。
首先是“三十二应”:
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世尊,由于我恭敬供养观世音如来,承蒙彼如来大慈大悲,传授给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并因此获得了二种殊胜妙德。”
“其中,‘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的缘故,让我能够化现‘三十二应身’,遍入一切国土利益有情。”
【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就其内容来说,“如幻闻熏”是指:了知‘听闻’如幻不实,如此反复熏习,不再向外攀缘‘声尘’,得以觉悟如如‘闻性’;“闻修”是指:对于现前的‘闻性’进行‘思维修’,除去重重‘能所’之幻觉;“金刚三昧”是指:通过如此三昧之修习,可以到达犹如‘金刚’一般不可破坏的‘寂灭法性’。
综合来看,就是上述观世音菩萨自述的修行过程。
【三十二应(音:映)】也叫做“三十二应身”,指菩萨可以“顺应”三十二类众生的根机与愿望,分别“应现”出三十二种变化身,前往教化与利益。
“三十二应”第一种,应现佛身:
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世尊,如果诸位菩萨,进入了三昧正定,进一步观修‘无漏慧’,其殊胜慧解已经圆满现前。此时,我便会应现出佛身,为其说法,帮助他们成就正觉,获得究竟解脱。”
【胜解现圆】殊胜慧解已经圆满现前。
大家注意,即便菩萨的殊胜慧解已经圆满现前,这通常还是“解悟”,而不是最终的“证悟”。其中差别,非成就者而莫知。所以,到了如此紧要关头,观世音菩萨就会前来帮助大家,帮助诸位菩萨获得究竟解脱。
因此,要想直接得到观世音菩萨的教导,通常是在三昧当中;而且,往往是在您修行功力已经纯熟,已经充分开悟,还差最后一点儿就要证果的关键时刻,自己突破不了,菩萨便会前来指导您。在此之前呢,要靠大家自己依照经论修学。
还有,特别要提醒那些时常会“见到”佛菩萨的人,您见到的,大都是鬼神,是仙家,而不是菩萨。纵然是菩萨的样子,那也是鬼神变化出来,特意给您看的。我以前遇到过一些喜爱修炼各种“功法”的人,还有“领仙儿”的人,他们都有各自的灵异,都说自己得到了菩萨的指点,他(她)的师父都是些了不起的人物,常见的如“济公”、“观音老母”、“达摩老祖”、“孙悟空”、“南极仙翁”、“提前下世的弥勒佛”、“最新出世的三教圣人”、“原始某某佛”、“某某菩萨”,等等。其实呢,都是见鬼了,通篇鬼话。
不过,您还别说,鬼和仙都有其灵异,多数也还比较善良,所以才有人信。以前我工作的那个城市,当时有一位知名的大师,是一位中年妇女,五十来岁的样子,看得出人很善良。她知名在“断事”方面,例如“升职”、“升学”、“生意”、“婚姻”等等。所说,七、八成是准的,也不特意收钱,随各人心意。
她是如何“断事”的呢?我的朋友去问事,我就坐在旁边仔细观察,一屋子十来个人,先是拉拉家常,气氛很融洽,然后,按先来后到的次序问事。这时,大家都静下来,仔细听。有人提出问题以后,大师略一沉默,不一会儿,“嗝”地一声,打了个嗝,声音不大,但很清楚,于是,大师的声调变了,表情也变了,开始有了“大师”风范,立即“断事”,很有把握的样子,完全不是刚才那个拉家常的中年妇女了。
“断事”完毕,一会儿,她又恢复了正常,语气也变回了拉家常状态。一个多小时当中,大师打了七、八次嗝,回答了七、八次问事,我看,都挺靠谱。不过,这显然不是中年妇女的水平,而是借着“打嗝”附体而来的那位“仙家”的本事了。原来,大师本不灵,“鬼话”才灵呀。
又有人问:观世音菩萨不是大慈大悲嘛,何必非要在三昧当中才前来指点,为啥不“随叫随到”呢?我一有困难,念头一动,嘴巴一喊,菩萨忽地一下子就来了,来帮我,这多好啊?
答:从现象来说,修行人之间,“彼此身心,本不相代”。况且,观世音菩萨也不是高高在上的,菩萨与你我本来平等,他也没有资格包办您的所有,更没有这种因缘。
如实说来,观世音菩萨的加持无处不在,十方诸佛的慈悲无处不在。不过,只有您的心与佛菩萨“相应”之时,您才能够感受到加持与慈悲。就好比中午太阳光明普照之时,您非要躲在树荫下,大喊:“太阳公公,来照照我吧!我冷。”
那显然是徒劳的。因此,只有离开树荫才可以享受阳光普照;只有离开妄想分别,才可以得到诸佛菩萨的慈悲加持。如何离开妄想分别?通过禅修与禅观,到达三昧是也。请大家多多实践,不要放任自己逗留在“妄想分别”的树荫下,徒劳地叫喊。
“三十二应”第二种,应现独觉身:
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如果诸位有学二乘,乐独善寂,求证涅槃妙明,其殊胜妙心已经圆满现前。此时,我便会在他们面前应现出独觉之身,为其说法,帮助他们成就独觉果位,获得解脱。”
就是说,二乘修行人当中,那些希望成就“独觉”果位的人,当他独自修行到“胜妙现圆”之时,即殊胜妙心已经圆满现前了,可他却不认识,还在寻找“涅槃”,于是,观世音菩萨便会显现出“独觉”辟支佛之身,帮助他获得成就。
有人问:既然殊胜妙心已经圆满现前了,为何他却不认识呢?
答:东坡先生说得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便是修行人,也习惯了无始以来的虚妄攀缘,这最后的一点儿攀缘,就是无始无明,实难破除,不自知的缘故。所以,特别需要观世音菩萨等等圣者予以点拨。
“三十二应”第三种,应现缘觉身:
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如果诸位有学二乘,通过‘十二因缘’‘还灭门’之观修,逐渐断除了‘十二因缘’之生死相续。‘十二因缘’断尽,则妙性显露,其殊胜妙心已经圆满现前。此时,我便会在他们面前应现出缘觉之身,为其说法,帮助他们成就缘觉果位,获得解脱。”
【断十二缘】通过观修,逐渐断除“十二因缘”之生死相续。
关于“十二因缘”,有顺、逆观察之两步修法。所谓的“顺”观察,也叫做“顺生门”或“流转门”,即按照:“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之顺序,在禅修当中如此反复观察,找到了生死轮回的根本缘——无明。
然后,再逆着观察,也叫做“还灭门”,就可以逐渐断除“十二因缘”之生死相续。即如此观察: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
最后,到达了不生不灭,断除生死相续。
“三十二应”第四种,应现阿罗汉身:
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如果诸位有学二乘,断除‘见惑’,悟得‘四谛’空理之后,勤于修道,勇断思惑,将入涅槃,其寂灭妙性已经圆满现前。此时,我便会在他们面前应现出四果声闻之身,为其说法,帮助他们成就阿罗汉果,获得解脱。”
所谓“胜性”,就是指“灭谛”之寂灭妙性,虽然它已经在修行人心中圆满现前,但是,修行人还在寻求那个出离世间生死轮回的“涅槃”圣境。此时,圣者的指点必不可少,于是,观世音菩萨就“应身”而来,应现为阿罗汉,为其说法,帮助他证得阿罗汉果。
以上四种“应现”,是观世音菩萨对于出世间修行人的帮助,指引其获得相应的果位。以下,则是菩萨对于世间众生的各种愿望而“应身”说法,助其满愿:
“三十二应”第五种,应现梵天王身:
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如果诸位众生,已经明悟了‘淫欲心’之过患,所以能够洁身自好,不去沾染淫欲境界,其欲界之色身已经比较清净。此时,我便会在他们面前应现出梵天王之身,为其说法,指引他们出离欲界,上升色界,让他们解脱欲界粗苦。”
【欲心明悟】已经明白了“淫欲”和“淫欲心”乃是众苦之本,所以,能够逐渐做到后文的“不犯欲尘,欲身清净”。
这类欲界众生,虽然已经做到了“不犯欲尘,欲身清净”,但是,他们并不懂得如何才能够超出“欲界”,在去世后上升为色界天人。此时,观世音菩萨就会“应身”为“梵天王”前来教化,给予他们信心和修法,让他们得以解脱欲界粗苦。
关于具体修法,《楞严经》第九卷初,世尊会详加开示,大约说来,就是离欲、持戒与禅修。
有人问:既然这类众生已经做到了“不犯欲尘,欲身清净”,比当今许多学佛人做得都好,观世音菩萨为何不教化他们出离“三界”,却仅仅教化他们往生“色界天”呢?
答:菩萨观机逗教,深知他们不具备出世之心,而只是向往清净天界,所以,才应身为梵天王前来说法教化。而那些具有出世之心的人,已经归属在“三十二应”的前四种当中了。或者,还有一些,归属在后面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和优婆夷当中。
总之,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之显现,完全顺应于需要帮助的众生之心境和心愿,没有丝毫勉强,也不会拔苗助长,因为,那是徒劳无益的。换句话说,您下什么种子,菩萨就教您发什么芽,开什么花,结什么果,获得相应的成就。
因此,各位同修就要注意了,“下什么种子”由大家自己决定。不过,既然肯学习《楞严经》,相信大家都会“发菩提心”,给自己种下菩提种子,免去那些无益的曲折之路,直接奔向诸佛的正等正觉之妙果。
切记,不要嫌自己做得不够好,不要嫌自己习气重、烦恼多、欲望大。在末法时代修行,需要时时鼓励自己,应当明白,只要持之以恒,慢慢修学,一切习气终将消散,一切烦恼都会解脱,一切欲望都将化成智慧之火。等到您修行功夫成熟,需要圣者指导的时候,观世音菩萨自然就“应身”而来了,如前所说。
“三十二应”第六种,应现帝释天身:
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诸位众生,想要成为天主,希望统领诸天及鬼神。那么,我便会在他们面前应现出帝释天王之身,为其说法,让他们成就心愿。”
【帝释】帝释天王,亦名帝释天主,乃须弥山顶忉利天三十三位天王居中的那位,名释提桓因,所住名“善见城”,他不仅管辖整个忉利天,还统领四天王天等诸天及鬼神。
帝释天主于人间关系密切,可以说,人世间重要的善恶因果奖惩之事,都由他来公平掌握,命令诸鬼神来施行。因此,他被人们尊为“天帝”,中国人所说的“玉皇大帝”,西方人所说的“天主”、“上帝”,等等,都是他。
如何才能够成为“天主”呢?大约说来,首先要做到男女欲望淡薄,其次是持守上品“五戒”、“十善”,最后还需要广行利益众生之事,以十善法教化众生。如此积累多生多世,功行圆满,才能够心愿成就。
这并非容易之事,至于佛经当中有一些小故事,说某某人如何供养了佛陀,或者佛塔,等等,去世以后就做了帝释天王。这仅仅是叙述了其最后一生的功德,其实,人家以前生生世世当中还有无量功德呢。
“三十二应”第七种,应现自在天身: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诸位众生,想要色身得到自在,能够遍游此世界之十方。那么,我便会在他们面前应现出他化自在天之身,为其说法,让他们成就心愿。”
【自在天】指“他化自在天”,乃是欲界第六天,位于欲界之顶,“魔王”波旬也住于此天。往生“他化自在天”之因,是欲心极为淡薄,超越了男女淫欲行为,并奉行五戒十善,兼修未到地定。
有人问:难道“魔王”也超越了淫欲行为吗?
答:是的。“魔王”乃他化自在天之天王,所谓的“他化自在”,就是自己不直接参予淫欲行为,而借着他人所化现的欲境自在受乐。《楞严经》第八卷云:“无世间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终之后,遍能出超化无化境。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
“三十二应”第八种,应现大自在天身: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如果诸位众生,想要色身得到自在,能够飞行于大千世界之广大虚空。那么,我便会在他们面前应现出大自在天之身,为其说法,让他们成就心愿
。”【大自在天】乃色界顶天,亦名“摩醯首罗天”,居于四禅天,乃是世间福报最殊胜的天神,故名“大自在”。往生“大自在天”之因,是得“四禅”,以及观修“四无量心”,等等。
“三十二应”第九种,应现天大将军身:
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