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中的布施,常被研读佛经的人,误以为是善待不如你的人。某人有了苦难,你就居高临下,对他施惠,这是非常憨直地瞧不起人的方式。菩萨可不是这样;他的布施,不是这么无情。菩萨的布施,是非常强而有力的,它是沟通。
沟通,必须超越苦恼,否则,就像是想用荆棘铺出一张舒适的床。具有穿透性的外在形色、活力和光,会对著我们来,穿透我们沟通的企图,如刺扎破我们的皮肤。我们会想抑制这种强烈的苦恼,我们的沟通也就因而受到阻碍。
沟通,必须是放射、接收、交换。一有苦恼卷入,我们便不能正确、完全、清楚地看出那对著我们来的所谓沟通的空性,我们的苦恼,会立即排斥外界,说:“不、不,这让我苦恼,走开。”这种态度,完全是布施之反。
是故,菩萨必须体验布施的彻底沟通,超越苦恼,超越自卫。否则,我们一有被刺扎到之虞,我们便有受到攻击,而必须自卫之感
。我们逃离已经到手的大好沟通机会,我们甚至连看彼岸一眼都不敢。我们想退缩,想要临阵脱逃。??
布施,是愿舍,愿意敞开,而不怀哲学、虔诚或宗教的动机,只是在任何情况、任何时间,为所当为,不怕受到什么后果。在公路上,也能敞开,我们不怕被烟雾、尘埃,或人们的嗔恨、脾气所淹没。我们只是敞开、完全放下、布施;这就是说,我们不加判断、不予评估。如果我们想要判断或评估我们的经验,如果我们想要决应该敞开多少、继续封闭多少的话,那么,敞开便毫无意义,而到彼岸或布施度的想法,也将落空。我们之所为,什么都超越不了,因此,也就不再是菩萨行了。
度或超越的全部涵意,是看破有限的观念或概念,看破“彼”、“此”对敌的心态。通常,我们看一件东西时,我们不让自己看得正解;我们自动地以自己的看法去看,而不真正如实去看,结果我们十分满意,因为,我们所看到的,是我们在自己心里闭门造车所造出来的。于是,我们批评它、判断它、接受它或排斥它;根本没有进行真正的沟通。
??
六度中的布施,是你有什么就布施什么。你的行为,一定要完全敞开、完全裸露。你不必判断,受你布施者,也不必表示受施——受者若没准备接受,他们便不会受;受者,若已准备接受,他们便会来拿。此即无我的菩萨行。
菩萨不会神经过敏:“我是否犯了什么错?”“我是否不够细心?”“我该对谁敞开?”
菩萨从不偏袒某方。用比喻来说,菩萨会像尸体那样躺着,让人看着、检查着,任由他们摆布。
这种高尚、彻底的行为,不含一点伪善的成分,没有任何哲学上或宗教上的判断;此即为何称之为“超然”,此即为何称之为“度”,或“到彼岸”。
这种行为,真美!
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