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妙下祥法师讲述:我们必须深怀敬意对待佛陀、佛法、僧团、双亲、师长、善知识及长辈,其实也要恭敬所有的人。即使佛陀觉悟后,仍在观察世界上是否有值得他尊敬的师长。当佛陀了解没有一个师长能胜过他的觉悟的时候,他就宣布尊敬法。那些勤修佛法,以及那些行正法的人,会更进一步地尊重佛法。人尽量谦逊不傲慢。其实我们能得到少许的吉祥是因为不傲慢。尤其是修行佛法,我们应该明了谦逊的重要。
一个“无所不知”及知道许多佛理的人,如果没有谦逊的态度,将致使他不能受教于好的导师。真正谦逊的人,必须拥有的正确态度就是:“要谦逊得好像地毯,时常给人践踏,或者像一头牛没有了双角,又或者像一条蛇没有了毒牙。”智者应该是没有慢心,他不自我宣导,不为自己宣传。在行动、谈吐方面没有骄慢,反而谦逊,谦逊是真吉祥。
所以我们应该谦逊到什么程度呢?佛法讲的像地毯,任人践踏。有《心地法门》这么一本书,是民国一个法师讲的,叫什么名我忘了。九四年我看过这本书,这本书就是说人的心应该像什么?像大地。为什么像大地呢?因为大地不仅是平民走过没有反应,任人践踏,就圣人走过,它也没有惊讶。即使牛羊等等从这儿过,包括它们拉屎、拉尿,它都没有任何反应。我们的心应该像大地一样。所以这就是谦逊,这就是真正地谦逊。(编者注:《心地法门》,民国时期慧明法师讲述。法师曾任杭州灵隐寺住持。)
在《别译杂阿含经》卷六,佛言:“迦叶当知,有五因缘能令法灭,一切咸共忘失章句,善法退转。何等为五?”
第一个,“不恭敬佛、不尊重佛、不供养佛,不能至心归命于佛,然复依止佛法而住。”第一个不恭敬佛、不尊重佛、不供养佛,不能至心归命于佛,对佛没有真正的恭敬心,只是供了。虽然是供了,但是呢,并没有给予重视,有时候佛像落灰了他也不管。他并不是奔修行没时间管,而是有时间打打麻将,去做点好吃的。
另外,不供养佛。供养佛,这里有很多说道。什么叫不供养佛呢?他就说“初一、十五啊,给佛弄点水果,弄点饭菜供,完事了”,这都不是真正地供养。真正地供养,应该是当你起来的时候,第一杯水一定要供养佛,第一口饭一定要供养佛,这才可以。有的说太麻烦了。是麻烦一点,养成习惯就不麻烦了,你知道你这一供养,能消多少灾吗?
每个水它都是一个因缘,水既能载舟又能覆舟,所以水有两重性,有时候得利也是它,被害也是它。如果我们把第一杯水供养佛,你再去用水,人就不被水转,不被水害。如果你把水当成一种物质,而没有真正去供养佛,这水虽然喝了、用了,和平时没有什么两样,但水的害处你克服不了。所以有些人在这个问题上,他以为是一种着相,他以为是佛要喝水,实际上你所谓的供养就是供养你自己,就是让你得到真正的吉祥和平安。
所以供养佛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个可供可不供的小事。我们想得到佛法,你就虔诚地供。倒不是说需要你另买什么东西,“我把市场所有好东西都拿过来了,我花了多少钱”,不是。是平时你所用的一切都先供养佛,这样的话就远离了很多的灾难。因为时间关系,这里不能讲得过深。但是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不能至心归命于佛
。至心,就是这个心除了佛,没有别人,甚至以命来皈依佛,这才会得到佛的利益。有时候我们太散乱了,去供佛,但不尊重佛、不供养佛,也没有至心归命于佛,也就是没有真正地皈依。然后还想依佛而住,你想能得到“住”吗?你必须得做到前面这些才能住。第二个,“不恭敬法、不尊重法、不供养法,于正法中不能至心,然依法住。”这个也很重要。有的人就不尊重法。他说“我挺尊重法,不光尊重佛法,我也尊重其他的”——有的搞什么儒教思想啊,还有一些搞天主教的思想,搞这些东西,他以为:我这是慈悲,这叫平等。实际上是不恭敬法,也不尊重法,也不供养法,于正法中不能至心。他以为佛法可有可无,同世间法一样的。佛法是无上法宝,当我们至心去归命顶礼的时候,才能得到佛法。何况你还修一些外道法,还想得到佛法的利益,还依佛法而住,能吗?是不能的。
第三个,“不恭敬戒、不尊重戒、不供养戒,不能至心持所受戒,然依戒住。”别人持戒他说是执着,他说随随便便不叫执着。上午我讲了,不尊重戒或不按照戒律做,那叫执着。因为执着他的思想,执着他的想法,那叫执着。严格持戒那不叫执着,那叫破执着。所以不能至心受持戒,依佛而住的,这样的人都是善法退失,不能吉祥。
第四个,“不恭敬教授、不尊重教授、不供养教授。不能至心向教授者,以不恭敬、尊重、供养,亦不至心向教授故,然复依此教授而住。”就是对讲法的法师,或是教授师,不能至心向教授师请教,不能接受别人的教诫,这都不能得到真正的佛法。
第五个,“于同梵行,佛所赞者,不恭敬、不尊重、不供养,不能至心礼拜问讯,然犹依彼而得安住。”又想得到佛法的利益,但是他又不尊重佛说的梵行,就是清净行。不去恭敬,也不去尊重,不去供养,不能至心地礼拜问讯。比如说同修道友来了,僧人来了,我们应该至心地礼拜问讯。这些他都不能做,还想得到佛法的利益,可能吗?不可能。
所以,“迦叶!以此上来五因缘故,能令正法,渐渐灭没,衰退忘失。迦叶!复有五因缘故,能令正法久住于世,不没不退,不忘不失。何等为五?恭敬世尊、尊重于佛、供养于佛,常能至心皈依于佛。于法于戒,及以教授、同梵行者,亦应供养、恭敬、尊重,至心向之。以此五种善因缘故,能使正法久住于世,不没不退,不忘不失。以是义故,应当恭敬佛、法、教授、同梵行者。”
这一段讲的恭敬,去掉慢心。又想得到佛法利益,又想叫佛法久住,必须得这么行持。有时候我们光看到表面,还有一些实际的行为并没做到,所以正法就不会久住。
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