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梵文网

亲子交流父母应“知道并做到”

发布时间:2023-11-27 02:20:04作者:金刚经梵文网
亲子交流父母应“知道并做到”

导语:在亲子交流的问题上,对家长来说,不仅仅是只掌握一些理念,“知道应该怎么做”,还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去践行,“知道并做到”。

在各类亲子讲座和媒体的强势宣传之下,现在很多的父母都自认为拥有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知道应该怎么做”,也学习了一些亲子沟通和交流的技巧,但问题的关键不是“不知道”,而是“知道做不到”。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在“做不到”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缘由。

原因1:灾难化

一次,妈妈接妞妞放学,有点去晚了,回家的路上,妈妈边走边问:“今天怎么不高兴啊?”妞妞回答:“不理你!”那一回,妞妞妈没把这事儿放在心上。后来,好几次妞妞都对妈妈不理不睬的,“不告诉你”“不想说”成了口头语,妈妈担心极了,就这么一个女儿,以后可怎么办呀!

妞妞妈在消极地预测未来,却没有考虑其他可能的原因或结局,她的担心属于灾难化的“认知曲解”。

一些类似的认知曲解还有:如果孩子性格内向以后怎么在社会上和别人竞争,如果这么小就学会撒谎以后还了得,如果现在就不尊重父母长大岂不是变本加厉……通常使家长的情绪变得敏感、焦虑、过激,继而无法做到与孩子的理性交流。

应对策略:试着把“如果……怎么办”改肯定式,然后寻找反证。


我们可以试着把上面的认知曲解改一下:把“如果孩子性格内向以后怎么在社会上和别人竞争”改为“孩子性格内向,以后踏上社会百分百竞争失败”,针对这样一句绝对化的肯定句,我们可以很轻松地从熟知的人群中找到反驳的证据,比如丁俊晖、周杰伦,他们成功可能更多地是靠特长而非性格外向。所以,我们与孩子沟通的方向就不再是勉强他们成为“另一个人”,而是鼓励孩子在自己性格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片独特的空间。

原因2:非此即彼

小华妈妈觉得自己的儿子颇有艺术细胞,很想让儿子上电视,只要一听到哪里有招募少儿节目的小嘉宾,就带着孩子赶去报名。在她的感染下,小华也跃跃欲试。三个月过去了,毫无结果,妈妈失望之极:我的儿子就那么差吗!

这是一种两极化思维,小华妈妈以“全”或“无”的方式来看待事件或人,例如:没有全面成功就意味着彻底失败。试想,如果爸爸或妈妈的情绪被这样的认知偏差所左右,那么在安慰孩子的时候,失望的表情和沮丧的语调依然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刺伤孩子敏感稚嫩的心灵。

应对策略:学会用百分比来作判断。


面对“失败”,作为家长,我们首先要调整自己的认知。比如:孩子背唐诗的时候,错了两句,那么就是50%成功;如果孩子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但答错了,那么就是30%成功,至少他有积极参与的勇气。当家长的眼睛里不再认为只有100%成功才是成功的时候,孩子就会真正感受到家长和他沟通时流露出的接纳和赞许。

原因3:打折扣

骏骏6岁了,凡事喜欢自己动手,自己洗脸,收拾东西,帮家里扫地……时间一长,妈妈真的把骏骏当成了小助手,“儿子,把报纸理一下”“再把垃圾倒一下”……邻家阿姨夸孩子听话能干,妈妈则不以为然,说:“这算什么,人家小囡能认500个英文单词呢!”骏骏听了,一下子把垃圾扔在地上。骤然间,母子情绪变得十分对立……

骏骏妈的认知曲解是——认为孩子所做的积极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例如:孩子今天主动收拾玩具,或许在爸妈眼里,这原本就该做的,但在孩子看来,他是克服了马上出去玩的诱惑,把玩具收拾好,应该得到表扬。

应对策略:学会“察言观色”。

即便是自己生养的孩子,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允许他拥有和您不同的想法。所以,我们在与孩子的沟通中,要注意孩子脸上的表情,学会掌控好自己的反应。如果面对孩子兴奋的表情,我们毫不留情地泼桶冷水,这样的沟通效果可不是我们所预期的哦。

原因4:消极观

在妈妈眼里,琳琳是一个“愤世嫉俗”的孩子,如:她今天说,“眉眉今天擦唇膏了,很俗气的。”明天又会说,“大卫坐他爸爸公司的车来幼儿园,神气什么呀!”琳琳家的长辈都比较豁达,家境也还行,可孩子怎么小小年纪就如此看不起人呢?

很多家长习惯于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些消极的细节上,却看不到良好的整体形象。如:孩子不合群,真是槽糕。拥有这样的认知曲解,很有可能在和孩子的沟通中强化负面的东西,忽略正面的事实。尽管爸妈依然可以利用所学会的各种沟通技巧,但结果可能是南辕北辙。

应对策略:聚焦解决,而非问题本身,大声问自己“我看到的杯子是一半空的,还是一半满的”?

当我们强调缺点的时候,大家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在那里,有时会忘记那或许是一个事情的两个面,就像如何看待一只半空半满的杯子。事实上,那个孩子虽然在一个集体中显得不很合群,但在注意力和思考力方面都远远优于其他孩子,整体上绝对不比其他孩子差,关键要看家长是否能拥有一双识别孩子优点的慧眼。就像琳琳,愤世嫉俗的背后有着一颗好胜的心,善加引导,完全可以化为向上的动力。

原因5:绝对化陈述

小泳2岁时,妈妈就教她唱歌跳舞,现在孩子上幼儿园大班了,妈妈每周六、日仍然带着女儿辗转各个培训班,她对女儿的要求很高,“说好的时间不能迟到”,“老师的作业一定要完成后才睡觉”……妈妈像一个停不下来的、精准的陀螺,这让女儿觉得生活好累,妈妈好可怕!

小泳妈妈有一个精确而固定的观念,认为“我和孩子就应该这么做”,并高估了不这样做的严重后果。例如:孩子必须每天弹琴2小时,否则我们所有的心血将前功尽弃

。这样严格和不容商量的语调,会令亲子关系过于僵化,缺乏足够的弹性。

应对策略:用“更喜欢”来代替“应该”、“必须”、“不得不”。

或许您可以用“更喜欢”三个字来表达您想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比如,妈妈更喜欢你能坚持每天弹琴2小时,毕竟我们之前已经为此付出蛮多努力了。

常常在想:

其实,所谓的亲子沟通,如果自己还没有“通”,就无法拥有更多看待事物的角度,纵然有很多沟通的技巧也未必能有好的、持久的效果。父母是需要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或者换句话说,是孩子给了父母一个再成长的机会,所以,多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吧。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