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梵文网

乐山凌云寺:千年古寺 屡遭兵祸损坏严重

发布时间:2023-11-18 02:20:23作者:金刚经梵文网
乐山凌云寺:千年古寺 屡遭兵祸损坏严重 闻名遐迩的乐山大佛旁有座千年古寺凌云寺。是先有佛还是先有寺?多年以来,难有定论。十一月中旬,乐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凌云寺完成了350年来最大规模的维修,《乐山大佛凌云寺志》也即将付梓。乐山大佛文管所所长彭学艺告诉记者,该志以详细的史料明确提出,凌云寺修建年代比大佛早。

凌云寺修葺一新 修建 比大佛早近百年 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交汇的临江峭壁上,凿造了世界第一大佛 乐山大佛,大佛旁边有座凌云寺。站在凌云寺前的平台上,正好能平视乐山大佛的头部。 乐山大佛是弥勒佛坐像,凌云寺供奉的是弥勒佛。据传,一直以来,人们都将乐山大佛作为凌云寺的象征,大佛被称作凌云大佛,凌云寺也又名为大佛寺。在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的《嘉定州志》中就曾记载, 凌云寺在凌云山,一名大佛寺。 彭学艺告诉记者,虽然有 先有佛后有寺 与 先有寺后有佛 两种不同的观点,但长期以来 先有佛后有寺 的看法一直不占上风。 形成两种看法,我想是因为接触的历史材料不同。 他在清《嘉定府志》中找到有关记载,凌云寺建于唐初武德年间,也就是唐高祖李渊时期,大约在公元618至626年;而乐山大佛的修建时间,学界认为始于唐开元元年,即公元713年, 凌云寺修建比大佛早了近百年 。 更为关键的是,如果没有寺院,也许就不会有大佛。 彭学艺说,乐山大佛从开凿到唐贞元十九年(803年)全面完工,前后历时90年。 如此大的一个工程,如果没有一个规模宏大的寺院做支撑,很难能完成。 有研究者认为,乐山大佛是没有得到朝廷资助而修建的,单靠海通和尚一个人的力量,难以筹集到足够的善款。没有寺院做依托,海通和尚化缘也比较困难。 应该是凌云寺以开凿弥勒佛为原由向善男信女募捐,并且大佛在修建过程中一直有居士、善信到寺院捐款。 彭学艺说,海通去世时,大佛只完工了头部和胸肩,以及阻塞三江急流的山崖被全部打通。 如果没有寺院的寺僧接力,大佛可能就不会完工。

沧桑 屡遭兵祸损坏严重 从乐山大佛脚下拾级而上,沿途可见古楠环翠,寺宇轩昂,一些风化的碑记石刻,默默述说着岁月沧桑。1400多年来,如今人们见到的凌云寺殿宇楼阁,是在清康熙六年(1667年)重修后的寺院面貌上维修复原的。 据史料记载,凌云山有九峰,唐初时峰峰有寺院。 彭学艺说,直到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武宗李炎下灭佛令。凌云山上的八座寺院尽毁,仅凌云寺因当时属 上州 的嘉州,是最具规模的 中心大寺 ,且 工艺精妙 ,满足这3个条件,才得以保存。 但凌云寺却没逃过兵祸的劫难。彭学艺告诉记者,唐懿宗咸通十年(公元869年)11月,南诏军北侵,侵占嶲州(今四川越西县)。随后,南诏军翻越大凉山、黄茅埂,全歼前来救援的五百唐兵,占据沫川寨。得胜的南诏军穿上唐军服装骗得渡船,偷渡岷江。不仅袭占犍为县城等地,还沿岷江而上兵集凌云寺,与对岸嘉州刺史杨忞、定边监军张允琼所率之兵隔江对垒激战

。 凌云寺遭到极大破坏。 直至剑南西川、东川两节度使合兵击退南诏军后,凌云寺才逐渐修复。 五代、两宋300多年间,凌云寺保护完好。 然而,宋末元兵侵入四川,宋军率嘉州百姓、僧众,与元军作战长达32年,凌云山外围军事城是主战场之一,凌云寺建筑、文物古迹也因此毁坏严重。 到明洪武八年(1375年),凌云寺住持惟才大和尚又重新维修大佛,扩建寺院使其初具规模。根据凌云寺一口高2米、重约1000多公斤、名为 佛日增辉 铁合金大钟钟面铸文判断,当时,凌云寺有常住僧众62人,云游来寺挂单僧众10人。

修缮 从 形 到 神 凌云寺由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主体建筑构成,呈三重四合院布局,寺貌堂皇肃穆。根据维修施工方案,天王殿的主体建筑一期维修工程已经完工。举目仰视,只见修葺一新的天王殿飞檐凌空,红墙碧瓦,巍峨壮观。 其实,从唐代起,凌云寺也一直多有修缮。 彭学艺告诉记者,比如弥勒殿前四座建于明代和清代的纪事石碑,取自凌云山白垩纪上统夹关组砖红、紫红厚层状砂岩。这类砂岩胶结物含泥质较重,稳定性和强度较差,历经数百年风雨剥蚀、阳光辐射,严重风化脱层。1985年,文物部门给石碑加装了碑帽、玻璃防护罩。可是,后来地面抬升,造成碑内潮湿空气滞留,石质风化加重。于是,寺院委托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经过清洁,采用砂岩保护液、抗藻液等涂刷,进行防水、防污、防风化处理,用塑性好的改性环氧树脂作粘结加固,分别于2007年和2009年将四座碑搬移至藏经楼旁桂园注易洞长廊南端保护。 此次修复,省古建设计研究院依据清代重修的凌云寺面貌为样本,还原清朝建筑的风格。因为凌云寺混杂有元代、明代、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清代风格最为明显。大雄宝殿的柱头、担梁,全部用进口的缅甸柚木,无一根杂木。屋顶的小青瓦则采用了现代技术,铺设卷材防水层、抹上水泥沙浆保护层,最后用棉花、石灰、水混合而成的锤灰将小青瓦黏合起来。 这样小青瓦就不会漏水了。 除了建筑的修缮外,古寺还进行了 内 修。 早在5年前,凌云寺开始四方收集历史资料,整修《乐山大佛凌云寺志》。由于几经迭变,凌云寺所存的文献荡然无存,只能从其他途径找寻历史。除了查大量史书、志书, 凌云山上还保存了不少文物,比如佛像、碑记、石刻、牌匾等等,都是唐代以来留传下来的,可以从中考证凌云寺的部分历史。 参与修志的蒋慧深说,编者们还实地走访了至今健在的僧人,从他们的叙述中记录下凌云寺的历史片段。 即将付梓的《乐山大佛凌云寺志》,通过人物活动史实串联,记叙了凌云寺历史发展脉络,古今盛衰变迁,以及乐山大佛建造过程和凌云山古迹景点。 同时,《乐山大佛凌云寺诗集》和 《乐山大佛凌云寺楹联选注》也已编撰完成。蒋慧深说,《乐山大佛凌云寺诗集》中收录了唐初至今324位名人雅士咏赞凌云寺的诗576首,还有34首禅诗。《乐山大佛凌云寺楹联选注》则搜集整理了凌云山古今楹联204副,并作了较详细的注释。 不久前,乐山大佛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彭学艺说,研究乐山大佛离不开研究凌云寺,关于凌云寺历史的挖掘还将继续下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