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梵文网

涟珠甘露 从对位与流行,观法界之庄严

发布时间:2023-03-03 14:36:25作者:金刚经梵文网

  从对位与流行,观法界之庄严

  从对位与流行,观法界之庄严

  金字塔的模式

  气脉的启示

  阴阳五行

  五行

  对位

  五行学说

  架构的建立

  对位

  对位的应用

  流行

  《论语》

  邵康节

  佛法的态度

  天眼

  《野性的思惟》

  中学为体

  先天与后天

  调心之要一

  调心之要二

  调心之要三

  阶级的升退

\

  从对位与流行,观法界之庄严

  今天这题目,主要是讲思想架构的问题,跟实修比较没有直接的关系。而这问题,乃包括两个主题:第一是「从对位与流行,观法界之庄严」。第二是「从上求与下化,发菩萨之行愿」。

  金字塔的模式

  从法相归纳出法理:首先说,这问题是从那里来?我于前面讲到佛法架构时,经常用到「金字塔」的模式。以金字塔下面宽广的基础,比喻为世学的部分,也就是世间万象森罗的法相;然后再从诸法相里,更去归纳出较一贯的原则来,而称为法理。

  从法理参究得法性:以法理,也有种种不同的适用范围,故还非最高究竟者;于是乎必得更向上去参究,以期最后能觉悟那一以贯之的大道理,而称为法性也。

  有没有较明确的模式呢?然而从法相而提升为法理,从法理而参究得法性,这都还只是个很笼统的原则。至于在实际运作时,有没有一种较明确而可行的参考模式呢?

  当然每个人都可有他不同的作业系统。而对我个人而言,最初却未深刻地去思惟这个问题。只是认定:当如金字塔一般,去一层层地提高尔。

  气脉的启示

  外延,则从一分作五;内摄,则合五归为一:然去年于瑞芳闭关时,有一次于禅坐间,却又想到这个问题。而那时候,气也刚好走到手心;当其再从手心而分向五指的剎那间,我即领悟到这「内摄外延」的模式。

  这怎么讲呢?从手心到手指头,乃为向外。故从手心的一,而向外分作五。故外延者,从一分做五。反之,若气到手指尖后再回头,即为内摄也。而内摄者,乃合五归为一也。

  阴阳五行

  其实,气从手心到指头,这乃是很平常的经验,怎能建立起一个思想架构呢?然这个思想架构,却非我原创的。因为在中国,早就有这个架构;而这架构即是「阴阳五行」的学说。

  现代的中国人,已很少人再注意到阴阳五行的学说。可是在中国历史上,它曾发挥过相当广泛的影响。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首先讲到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事实上五行,只是不同属性的象征,而非狭指有形的金或木。同样,阴阳也是不同属性的象征。比如天为阳、地为阴,君为阳、臣为阴,夫为阳、妇为阴等,有很多不同的差别相。

  阴阳者─内摄者为阳,外延者为阴:然若只从气脉的角度来审视阴阳,则气于内摄时为阳,外延时为阴。

  这讲法,似乎跟前面所讲的不太一样,因为前乃说是:气浮于表者,为阳;至内摄入骨,才为阴。

  内摄者为阳─上升为君,乃不动的统一性:何以谓「内摄为阳」呢?主要是为,若内摄到极点,即变成上升;而上升到最高点,即成为君脉也─也就是不动的统一性。

  以「五」是差别相,而「一」是统一性。故合五归一,即从阴而转为阳;反之,分一作五,即从阳而转为阴。

  外延者为阴─下化为臣,则变化的差别相:这就像官僚系统一般。最高者的君,为不动的统一者。而向下,则愈分愈细,有文武百官,以至于百姓众生;而这些皆是变动的差别相也。

  五行

  火为太阳,金为少阳:如从阴阳的变化,再详细分,则为五行也;故五行者,即是于同一层次里的差别相也。这即是前已再三说过的:气脉于同层次中,乃有五个周天,故以五行代表五个周天。

  而在五个周天的脉里,又可以就阴阳区分。其中,阳分最多者,称为太阳,在五行中,即是火也。其次,阳分次多者,称为少阳。如果我们用数学来剖析,则太阳,阳分中可有八、九、十成的比率;而少阳,阳分中乃有七或八成的比率。

  土为阴阳适中;木为少阴,水为太阴:至于土,乃阴阳近于对中的状态,大致是在四、六成之间。同理少阴、太阴的比率,亦如前述。

  对位

  五行间,既相生,也相克:然若只以阴阳的比率来区分五行,这还不稀奇。在中国五行的学说里,更重要的是:在五行间,既互为相生,也彼此相克。

  五行间的生克关系,大致如图上所示:首先是水生木,也许是因为有水,所以树木才能得到滋润而茁壮。第二是木生火,若木头燃烧,则成火也。第三是火生土,火为什么会生土呢?也许是因燃烧之后而化为灰烬,故曰生土吧!第四土生金,第五金生水。然后又是水生木,而形成一个循环,这称为五行的相生也。

  然后我们再看相克的关系,首先是金克木,用斧头可以把树木砍倒。其次是木克土,有树木的地方,土壤便比较不会流失。第三土克水,如果用土来作堤,水便被挡住了。第四水克火,第五火克金─以火来销融金属。

  所以从五行的生克图来看,既每一点,都有能生、所生,也有能克、所克,故能在生克之间,形成平衡。这才是五行学说中,最殊胜之处。因为一般人多只能从单一事相去观察万物;而此乃能从整体关系中,去观察万物。所以智慧才能愈高明也。

  五行学说

  这五行的学说,其实我也未能深入了解;但我引用之,主要为说明思想架构间上下与对位、流行之关系。下面一些资料,是我临时去找来的;只是作为说明的例子而已!故对各位而言,未必很重要,除非你想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我们首先看,五行者,若应用于五脏,则木为肝脏,火是心脏─这心,上次已说过,乃指大脑也。以我们主要是透过大脑,而有思惟、抉择的作用。故中医称之为「君火」也。至于相火,才是指心脏;以血液的运输,乃受神经所控制者,故称为相火。所以当人兴奋时,他的心跳速度也会加快。

  第三、土是脾脏,其实广义的脾脏,是指跟消化系统有关系者。而消化系统又牵涉到循环系统,因为食物在肠胃消化.吸收后,即会先送到心脏,再输往全身各处,这皆是广义的脾脏功能。

  其次,再看金对肺,肺主要是指呼吸的作用。而最后水,所对的是肾脏;而肾上次也说过,是指跟生殖有关系的器官。所以肾衰会影响大脑,因为大脑、骨髓以及生殖系统,乃有互为表里的关系。

  以上是讲到五行对五脏者,而五脏者,又有其所对应的六腑也。六腑大致是跟消化、排泄有关系者:其中肝跟胆是成对的,心跟小肠也是对应的。然后脾跟胃,肺跟大肠,肾跟膀胱,都是对应的脏腑。而这膀胱,也非泌尿系统里的膀胱,而是指输精的器官尔。如瑜珈上谓:骨生髓,髓生精。因此从髓生精,而产生生殖的作用者,即是肾与膀胱也。

  至于应用于皮肉筋骨间,则木对的是筋,火对的是脉。这脉,若君火,即指神经系统;至于相火,则指血管也。然后土所对的是肉,金所对的是皮毛;至于水,则对应于骨也。

  下面再看,五行既内对五脏,也外对五官。而这五官的对法,乃木对的是眼根,火对的是舌根,土对的是唇,金对的是鼻,水对的是耳。

  五行如应用在情绪上,则木对的是怒,所以一个人怒火上升时,将会伤肝。火对的是喜,土对的是思─过度思惟则消化不良,将伤及脾胃。金对的是悲。水对的是恐。同样在中医上又说到,五行也对应着「呼、笑、歌、哭、呻」。

  我个人于禅坐时,又发觉五行,还跟我们按摩的手法有关。首先火所对应者,乃是直推─即沿着脉路,往前直推。其次,金所对应者,乃是横按─即沿着脉路,左右按摩。第三土所对应者,乃是捻─即沿着顺转与逆转的方向,而反复捻之。第四木所对应者,乃是拍或压,用手指去拍,或用指节去压。最后水所对应者,乃是捶,用拳头去捶也。

  下面我们再看,五行对应于天地之间。色有五色,木所对者是青色,这青色即近于绿色也。火所对者是赤色,像光辉灿烂的太阳一般。土所对者是黄色,金所对者是白色,而水所对者是黑色。

  同样在中医上,又把五行对应于五味中。详细是:木对的是酸,火对的是苦,土对的是甘─即是甜也,金对的是辛─包括辣也,而水对应的乃是咸。

  又在一年四季里,若以五行区分,则春生,对应于木。夏长,对应于火。在夏跟秋之间,可分出另一个季节,而称为长夏。长夏为化,是指从开花到结果;故长夏化,对应于土。到了秋天,才收获果实,而对应于金。最后冬天,万物萧条,而称为冬藏;乃对应于水。

  于是更以一年四季中的节气,来对应五行。则风属春天,而对应于木。暑属夏天,而对应于火。湿为长夏,而对应于土。到了秋天,秋高气爽而为燥,乃对应于金。至冬天,天寒地冻,而对应于水。

  最后五行,又可对应于五音,而名为宫、商、角、征、羽。可是我在禅坐时,所发觉对应的音,却是「啊、伊、呜、耶、喔」的五音。在六字大明咒的后五个音:嘛.呢.叭.昧.吽,即是相近于我所说的「啊、伊、呜、耶、喔」,不是吗?

  在印度瑜伽中乃谓:我们身上共有五十个脉音。而这五十个脉音,大致是从啊、伊、呜、耶、喔的韵母而变化出来的。所以持咒,即能从咒音的共振效果,而帮助打通气脉。

  因此不同的咒,即能通调不同的脉,而对治各式的疾病。这听来,好象很神秘;其实乃法尔如此也。

  目前的物理学,已确认在人身上,不同的部位,即有不同的共振音频。但要以持咒来调脉,却非念几遍即可。在密宗里持一个咒,都是以十万遍来计数的。甚至若不见效果,再加十万遍,也是很平常的。

  既五行可对应于一年的四季,当也可对应于一天之中。既可对应于时间的流行,也可对应于方位,东、西、南、北、中的分布。其详细的对应关系,如下之表格所示:

  其实就五行的学说来看,任何「同一层次」的差别相,皆可用五行来分类。所以在中国,于水果中,又选出五种代表而对应于五行,为什么选这五种作代表呢?主要是根据味觉而区分的。故五果者,乃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也。同样说到五榖,也选出五种而对应于五行。故五谷者,乃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也。至于五畜,则为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这也是从味觉而区分的。

  在人身上所流出来的体液,也可区分为五液:详细是心为汗,肺为涕─肺对应者是鼻,故跟鼻涕有关系。肝对泪,以肝跟眼有对应关系,而眼所流出者,即泪也。脾对涎,所谓涎,就是口水尔,如碰到好吃的食品时,即会流口水也。至于肾为唾,即指唾液尔。

  同样,在所把的脉相中,也有五种脉,而为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其实详细的,我也不是很清楚。但我所以引用,乃为说明在中医的系统里,乃把所有现象,都用五行去分类。

  身体五轮─眉心轮.喉轮.心轮.脐轮.育乐轮:至于密宗,又把我们的身体从上到下,而区分为五轮。而其对应的五行,乃火.金.土.木.水。

  我们刚才说到五音,各位可念念看,看念「喔」的时候,是那个轮位起共振?是丹田的部位,即育乐轮也。再念「啊」,是那个轮位起共振呢?乃眉心轮也。

  「啊」音因为最轻扬,所以婴儿初说话时,即是从啊发音也。所以其实,他不是叫「妈妈」,而是叫「啊啊」!同样人在惊奇或恐怖时,也是冲着叫「啊!」至于伊、呜、耶、喔,便愈来愈深沉。所以五轮跟五音的相应关系,乃啊、伊、呜、耶、喔,对应于眉心轮、喉轮、胸轮、脐轮和育乐轮。

  在佛法中,又把身心的组成,称为五蕴而有色、受、想、行、识。其中,色最粗浅,而识最深沉。同样于众生中,亦分为五道─天.人.畜生.饿鬼.地狱。为何无阿修罗道呢?以天道中有阿修罗,人道中有阿修罗,鬼道、畜生道中,都有阿修罗,故阿修罗非单独成一道也。

  又在密宗里,谓有五方佛:东方不动佛.西方无量寿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佛.中方毗卢遮那佛。

  架构的建立

  以上乃只是于同一个层次的现象中,去归纳出所对应的五行,但这不过是初步的整理归类。而再其次,就得把上下层次的五行,更贯穿起来,而成为金字塔的模式。

  首先以众生为例,在种种众生中,乃归为五类,而称为五道众生:天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于是在人道中,又可区分为五蕴的色、受、想、行、识。

  这从众生、到人、到色,便是三阶的层次。

  至于色阶下,又可再区分。广义的色,并不单指颜色而已,而是泛指一切的物质现象。以一切物质现象,都得透过五根才能认知,故下阶乃以五根所对尘,而来区分:

  于是在色尘下,又分为五种颜色,而为青、赤、黄、白、黑。在味尘下,又分为五种味觉,而为酸、苦、甘、辛、咸。或声尘下,也分为五音,而为啊、伊、呜、耶、喔。在香尘下,也有五气,而为风、湿、燥、寒、暑。

  这也就说,所谓金字塔的架构,乃有很明确的格局:即是从一分做五,再从五分做廿五。上面是统一性的一,下面是差别相的五。然后是五行的五行,故为廿五,然后是一百廿五,这样一直下去。这就是我们首先要建构的对位关系。

  对位

  同范畴的对位─五道众生:所以在对位关系中,乃有好几种对法。首先是在同一个层次.同一个范畴里的对位。比如五道众生:天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这是在同为「众生」的范畴里。如以阴阳区分,既天道福报最高,乃属于太阳;地狱道最苦,则为太阴。

  同层次不同范畴的对位─五色与五音:其次,有于同个层次而不同范畴的对位关系。比如五色与五音,乃有它们的对应关系,红色对啊音,黑色对喔音等。

  不同层次的对位─五轮与五道:在上下层次的五行间,也有对应关系。比如众生中的五道,与身体中的五轮,或五种颜色,五种音频,皆有位置上的对应关系。

  故密宗的修法,持什么咒?观想什么颜色?专注于什么部位?本尊是那方的佛?都是根据这个理论架构而演申者。

  所以如能先认知这个系统架构,再来看密宗的修行法门,即很清楚也。这也是它与道教非常类似之处。因此,真了解后,却不神秘,只是一般人不曾用这样的思想架构来理解它而已!这算是非常精致的心理学跟生理学吧!

  对位的应用

  从小以观大─脉诊.舌诊:其实,这不当只是玩些名相组合的游戏而已!在现实之中,它也能发挥很大的功效:

  这首先有,从小以观大。西医如要诊断我们的脑袋里,是否有问题?就一定得用超音波扫描。如果要确认胃有没有问题,就得照胃镜。而中医,却什么仪器都不需要,而只把脉就行。

  为什么只把一个脉,就能知道某些人头部积水,某些人肝部硬化,某些妇人已身怀六甲了?这详细的技术,我不是很清楚;但大致是以对位法,而能从局部以推整体也。

  除脉诊外,中医还有舌诊。现在听说西方人也发明出一种技术,他们能从眼睛的光彩中,去判定什么器官有毛病。这也是从对位法中,而能从小以观大。

  从外以知内─脚底按摩:同样在中医有所谓脚底按摩。从按脚底的穴位,而能治五脏六腑的病。这神奇吗?如从对位关系去研究,便一点也不神奇。至于从近以知远,从表以知里,大致都一样。

  流行

  在一个周期中的流行次第:下面我们再来论流行,流行是指事物变化、流转的次第;甚至变化、流转是呈现出周期性的循环。

  比如昼夜的循环,四季的更替。这既是阴阳的递变,也是五行的轮转。甚至从月圆到月缺,从人生到人死,也都是阴阳的递变,五行的轮转也。

  产品的流通.世代的更替.文明的起落:如果更广泛地说,任何一种产品的流通上市,到慢慢地蓬勃发展,以至于似乎已霸占了整个市场。而后物极必反,过一段时间后,却有个新产品发明了;于是它慢慢取代了原产品。这从新上市到被完全取代的过程,也是个生命周期的轮转也。

  甚至世代的更替,如汉朝、唐朝的从兴到衰。文明的起落,如《西方的没落》这本书里,所述世界九大文明的兴起.没落,都不出五行的轮转次第也。

  在大周期内,有更多的小周期,层次分明,架构森严:于是流行的次第,便如对位的关系一般;于大周期里,乃有小周期。在小周期里,有更小的周期。比如若以昼夜的循环,为一小周期;则一个月,为更大的周期。一年、一生,一个世代的交替,一种文明的兴衰,则为更大、更大的周期。

  从现在以观过去.未来:既在大周期内,有更多的小周期;则前于对位法所说的对应关系:从小以观大,从近可知远,皆可应用于流行之中。所以或从现在,可以推知过去;或从现在,可以预测未来。

  于是乎,一切法相在时空的存在与变化,皆不出数理之外:所以一个人,如能把这个架构,即对位与流行的种种关系,真弄清楚的话。则一切世间现象的存在跟变化,皆不出数理之外。

  也皆不出意料之外:所以对有智慧者而言,却无所谓「意外」也。因为一切皆在预料中尔。

  但这就是「宿命论」吗?却也不是!因为这只是就「共业」的趋势而言。共业非不能改变,却也不容易改变。故年年春夏秋冬,似乎未有什么大改变。

  甚至即使科学发展到现在,我们可能改变地球的轨道吗?可能要地球转慢一点吗?不可能!所以愈是与共业相关者,便愈难逃脱出数理的掌握中。

  《论语》

  所以在《论语》里,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殷就是商朝也,商朝沿袭于夏朝,其于典章制度中,或增或减,这从文献资料中,皆可以查得出来。同理,周朝沿袭于商朝,其于典章制度中或增或减,这也能从文献资料中,查得出来。「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因此若有继承于周朝者,虽百世之后,亦皆可预料也。

  知道过去,是能从文献资料中,去查得出来。而预料未来呢?乃从流行跟变化的趋势中,可算得出来。中国人以卅年为一世,故百世即是三千年也。未来三千年的流行变化,都早在预料之中。孔子真有这种本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在宋朝的邵康节,就有这种本领。

  邵康节

  先天易学:邵康节在中国易经的研究史上,有个独到的发明,而被称为「先天易学」。所谓先天,即是纯数理化也。他把易经里的八卦,用数理的方式,而排成干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的次第。

  于是再八卦相乘,而成为六十四卦。当然其中亦不出种种对位跟流行的关系。他以此而写了一本《皇极经世》的书,从古到今,从今到未来,一切历史,都在卦象中。

  后来又写了一本书,名《梅花易数》,里面有很多预言。不过既是预言,当不可能写得很明白,故都是用象征的意象去表达的。至于准不准,那就得看每个人的解码功夫了。

  对邵康节而言,既天地的变化,皆不出先天的数理中,则岂有「意外」呢?就中国文化而言,他也是一个圣人吧!

  征兆.迹象的意义:于是从对位与流行中,便知道一切现象的存在跟变化,都有它一定的规则,与特别的次第。因此我们便可进一步来省思:征兆跟迹象的意义。在世间上常有所谓的「征兆」,这征兆是真的吗?准不准呢?

  其实真不真,准不准?乃看你功力如何,若一知半解而穿凿附会,那当就不准啰!至于虽略知要领,还得看临场的解法不同。

  算命.卜卦,可靠吗?譬如卜卦,即使卜到同样的卦;但每个人的解说,却不一样。所以征兆或迹象,从五行的对位与流行来看,原则上是可以接受的。但实际上,能否解得很正确,那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所以卜卦可靠吗?现在人或觉得,这只是概率的问题。然而这也可能是征兆的一部分。不过如果每样事情,都将之视为征兆.迹象,这也会活得很辛苦吧!如只能算命,而不能改命,那算跟不算又有什么差别呢?

  佛法的态度

  不着相的心要:但是佛法却不用这一套。为什么不用呢?首先是,佛法不必算命,即能改命。问:命如何改?答:改业尔。而业如何改?迁恶向善、明心见性也。

  其次,为众生皆很执着;且愈执着于想先知,就愈鲁钝痴迷而穿凿附会。所以修行之要,不是顺着五行的数理去流转,而是从「回头是岸」而放下了事。

  不知而不着,或明知而不着:但是这不着相,其实还是有差别的。有的乃为不知、少知故不着相,这乃不算真功夫也。或等他知道了,又开始执着矣!所以要明知道而不执着,这才是真智慧也。

  天眼

  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这明知道而不执着,即是天眼的境界。如以佛法的修行方式而证得无心境界时,即能成就三明六通。这既比用五行的数理推来算去,高明多矣;也比一般的凡夫俗子牵挂拘绊,悠哉多了。

  故佛陀座下有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乃说:吾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故从无心而证得的境界,却比有心用者,高明得太多了。

  《野性的思惟》

  文化人类学者─李维的著作:说到这里,我想到一本书,名为《野性的思惟》。这是一位文化人类学的学者,名叫李维所写的。他为什么会写这本书呢?因为既是个文化人类学者,所以他必经常到原住民区去采访。当他在南美洲作文化调查时,乃发觉他们的思考方式很奇异。他们会把老鹰叫,象征着谷物的成熟;田鼠的追逐,象征雨季的来临。很多在我们看来,全不相干的事物;在他们看来,却都有关连的意义。

  结构学的创始者:于是他在那里收集了很多资料,而把原住民的象征思考,作了很多图表,更由此而启发了他,而得以发明「结构学」。

  而这本书,我看到一半时,想想:如以象征的意义,而建立起对位与流行的关系,还是中国的阴阳五行比较有系统吧!所以书看到一半,便丢下不管了;我还是回头看,中国的阴阳五行吧!

  谁更野性?谁更文明呢?然而这本书的书名很有趣,他竟然将之称为「野性的思惟」─他其实是从这而发明结构学的。也许他觉得这种思考方式,跟西方人的思考方式,实在相差太多了。于是就标新立异,而称之为「野性的思惟」。

  但我相信,也许再经三百年或五百年后,历史会重新评断:看是西方人的思考方式比较野性?还是这种对位流行的思考方式比较野性?

  中学为体

  最初我接触到阴阳五行的学说时,还觉得很不能接受。为什么天地万物之间,全都是五行呢?且五行间,更生生克克,没完没了。既参不透其中的奥秘,又以为旧中国的文化太落伍了。所以没信心,再继续研究下去。

  但是经过这么多年来的观察.沉思,最后竟不得不接受了。

  职业分工的弊端:尤其这套学问,对现代人来讲,是有很大的对治作用。以目前大部分人都是接受西方的思考方式,而西方的思考,乃比较专精于分析。故既思想上是专业的,也职业上是分工的。

  虽各行各业都有许多专家,但隔行如隔山。所以在此资讯流通的时代,我倒觉得现代人还是既没有知识,也没有智慧!为什么呢?因为他再专精,也只是九牛一毛而已!比过去人,可以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人事,真是微不足道也。

  甚至现代人,即使很努力去博览群籍,采集资讯;但因为中心未建立起一套严整的结构,故只能东抓一点、西挖一些。很多思想都互相矛盾,而自己都不能察觉。于是在资讯的蹂躏中,更显得脆弱不堪。

  中学为体的新义:在这个时代的人,要想重新建立起一种思想架构,根本是难上加难。可是这既有的思想架构,乃能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作用。所以过去于中西文化交接之际,就有人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何以谓中学为体呢?以东方在建立架构上,乃既严谨,又简要;故称为中学为体。而西方为用呢?以西方能够提供更多的素材,以弥补东方架构所不足者。故以西方所能提供的素材,而搭配于东方的架构上,这便是最完美的学问也。

  不过,这说来简单,事实上却有很大的困难。因为世间种种现象,很多时候并非皆归成五类,有的归成三类,有的归成四类,有的归成六、七类。这要把所有的事象,都归为五类,就不是那么简单了;更何况还得分辨出他们间对位与流行的关系。

  先天与后天

  先天,乃纯数理逻辑的推衍:所以这里面,就牵涉到两种方式,第一是先天的,第二是后天的。若先天者,乃纯用数理逻辑去推演,如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八;或一变为五,再变为廿五,三变则一百廿五等。这种先天的推演,在逻辑上,是绝对完美的。

  纯用先天,则系统架构虽严谨而象征的意义不明了:但如果纯用先天的架构,系统虽非常严谨,可是它所象征的意义,我们却不太明了。这就像以前我们学数学时,即使算来算去,都算对了,但还不知道自己在算什么?

  比如理论上说,一个家庭里,即不出五行也。但那个是金?那个是木?却很难确认。同样在身体的头.脚.躯干中,那个是太阳?那个是少阴?也不是那么好认定的。

  后天,乃现象界的观察归纳:而后天,则是从现象中去慢慢观察,而后再归纳成几类。但如果我们观察的视野,不够开阔的话;则所能归纳的,却只是局部而非全体。而既非全体,那再用五行去分类,当然就只是以偏概全尔。

  纯用后天,则象征的意义虽明了而系统架构不严谨:所以纯用后天者,虽象征的意义较易了解,可是系统架构却不可能很严谨。而不严谨的原因,除了以偏概全外;也可能于分类时,分得不严整,或多少不均,或重叠不明。

  必结合先天与后天,才是最完美的:中国这一套阴阳五行的学说,发展了一段时间后,好象就停摆了。至少已好久,看不出它继续发展的痕迹。然而今天,既从西方又提供了很多素材,这真是重整待发的大好时机。

  法相庄严.架构严整的思想体系─圣人与菩萨:这是一套很伟大的学问,当非一个人,也非一生中,即能完成者。但是从过去.现在到未来,我们皆必努力去整理这法相庄严.架构严整的思想体系。

  调心之要一

  前述的思想架构,很多人听了都觉得昏头转向,想这跟我的关系太遥远了;这种天大的学问,还是让别人去发心吧!其实,这思想架构如运用于修行上,对我们也会有相当的启示。

  圆教的观点,一切皆能涵容:首先若从五行的观点来看,这个世间有千奇百态,才是正常的。因为愈多的现象,才能愈形成一生克的网。而一般人,却很容易用自我中心的观点,去看别人与我的差异,故不免形成矛盾与冲突。

  故若能从五行的对位差别,来看世间;心态便能涵容多矣!虽人人皆希望得统一,但非必泯除差别相,才得统一性;以在诸差别相中,自有其统一性也。虽在五行的下层次中,只能见其差别相;但若提升于上层次中,即具统一性也。

  在家庭.团体中,意见不合,才是正常的:于是如把这理论,应用于一个家庭或一个团体中,便知道虽彼此意见不合,但还是相辅相成的。譬如夫妻之中,大致会有一个比较外向,一个比较内向。因为不可能两个都外向,若两个都外向的话,这家庭便将不得安宁。也不可能两个都内向,如两个都内向,则将太闭塞而与社会,失去联络。

  故对立与冲突,其实乃为完成更大的平衡也:这却是很多自我中心者,所觉悟不到也。但是若其为夫妻不和,而想离婚,却也离不了哩!为什么离不了呢?虽阴不同于阳,但也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哩!

  既一切相中,皆有阴阳五行;则如磁铁一般。你将之切为两段,它又形成两个南北极。同理,把类似的人品,聚集在一齐,很快地它又分别出五行来。比如能入国会中者,当都是一代时杰。然在开会时,有些人还是只能坐冷板凳,而跟着附和尔。反之,在放牛班中的学生,也会很快地形成领导系统。

  所以如能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这些平衡关系。则心量一打开,烦恼自减少一半以上。

  众生皆不免偏端,而无法自求平衡;故只得借他力,以完成平衡:或问「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呢?」因为除非修行到非常圆满的地步,否则一般众生都是偏端的。于是既偏端,而无法自得平衡!这该怎么办呢?

  故只得靠他力,以完成平衡。所以过于阳刚者,就会有另一个阴柔者,来与之搭配。如果太外向者,就会有较内向者来平衡他。甚至如先生慷慨过度,就会有一个斤斤计较的太太来抵制他。世界中的种种人事关系,大概都是这个样子。

  良药苦口,逆耳忠言:所以如明白这个道理,便更能确认逆耳忠言也。以意见不一样,才能提供我更大的省思空间。故《论语》上有:「禹闻善言,则拜」,能听到一句逆耳忠言,还得去衷心感谢哩!

  调心之要二

  天生我材必有用─不必羡慕他人,不用菲薄自己:其次,既每个人都不出五行的对位与流行中;则不管我当下隶属的是金,还是木,皆天生我材必有用也。

  既金不同于木,木不同于水;故何须羡慕别人,而菲薄自己呢?即使如食物链中的昆虫.细菌,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更何况是五尺之躯的人类呢?尤其在五行中,各个特质不同;故不须要用单一的标准,而来跟别人竞长量短也。

  安于当下─无常.无我的生命特质:中国人常说「风水轮流转」,既五行轮转不已;故现在我最喜欢的,将来却不一定还会喜欢。虽现在得势了,也将来难保能继续得势。

  因此从五行的对位与流行中,我们乃能更安于当下。而所谓「当下」者,即是无常、无我的生命本质也。为什么无常?因为流行所致。为什么无我?因为对位所致。于是在五行的对位与流行中,云何非即寂静涅槃呢?

  调心之要三

  阶级的存在,是世法的本然;故须遵守阶级伦理:从五行的对位与流行间,我又省思到另一个道理:阶级的伦理。既架构像金字塔一般,从上一而变为下之五,再变为廿五。故上下间,乃有种种不同层次的阶级存在。

  这层次的阶级,尤其表现在官僚制度上。从最高的统治者以下,有各院会首长等。在企业中的组织亦然,皆有层层节制的关系也。

  甚至在知识的领域中亦然,有的是一时的才俊,而为先知先觉。有的是其后的追随者,而为后知后觉。更有道听途说.一知半解的少知少觉。最后还有麻木不仁的不知不觉者。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所以在中国传统上,乃非常注重伦理的关系。而伦理者,既包括上下的关系,也包括同层次间的关系。比如父慈子孝,即是上下的关系;而兄友弟恭,则是同一层次间的关系。

  这阶级的伦理,对我而言,也是个不小的震撼。因为我的个性,是不喜欢有这么多阶级待遇的。

  但在西方民主的思潮中,却慢慢被摒弃了:然而这阶级的伦理,却在西方民主的思潮中,慢慢被埋没拋弃了。因而现代的管理型态,也渐趋于扁平化─就是把上下阶层的距离,尽可能地拉近;而不会有太多的层层节制。

  阶级泯灭不了,它只是改头换面而已:但事实上,阶层不管怎么拉近,终是免不了的;顶多是改头换面而已。就像以前是皇帝.贵族,而现代是总统.议员,还是一样有层层节制的关系也。

  阶级的升退

  如何使阶级的升退,更自然.更迅捷:于是既阶级的存在,是自然的。故我们当努力的只是:如何使阶级的升退,更自然.更迅捷?

  而其原则,殆不过是:使有德.有能者,能很快晋升;而无德无能者,早日引退。而这些唯有运用「无我」的智慧,才能真正落实也。

  总之,从五行的对位与流行中,能开拓我们的视野,能消融自我的执着,故与解脱道,能相应也。好!这题目就说到这里为止。下次再讲「从上求与下化,发菩萨之行愿」,阿弥陀佛!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