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梵文网

自我拯救

发布时间:2023-03-14 15:45:55作者:金刚经梵文网

  自我拯救

  没有别人能拯救你,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拯救者。

  只有自我拯救才能解决问题,寻求外在的拯救者,解决不了问题。

  当佛陀即将入灭时,弟子们从四方八面涌来,他们围绕在佛陀身边,为即将失去伟大的导师而感到悲伤。唯有阿塔达尊者(Attadatta)毅然离开愁云密布的僧众,独自去修精进禅修,僧众对他那种不关怀佛陀的行为表示不满。当佛陀知道这件事后,召见了阿塔达尊者。阿塔达尊者说:「世尊!您即将入灭,我认为回报您最好的方法是在您入灭前,证得阿拉汉果。」佛陀听了很高兴,于是对僧众开示道:

  「利益他人的事虽然重大,可是不要忘记自己进展。懂得关心自己进展的人,才能专注于一切利益他人的行为。」《法句经》V.166

  这个故事表明了佛教徒一个重要的问题,意味着一个人要不断的警惕自己,使自己从生死轮回中解脱。「解脱」需要的是个人的努力,而不是祈求外在的力量,或某个「代理」的帮助。

  有些人不了解佛教,认为这种观念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行为,只为个人脱离苦难、获得自由而努力。他们的批评一点也不对。佛陀清楚的说过:「一个人应该在为众生精神或物质的幸福而工作的同时,精进的追求个人达到涅槃的目的。」无私无我的奉献和服务,就是佛教徒的最高精神境界。

  有些人不禁要问:「对身心健全的人来说,他们有善的因缘去驾驭他们的心,从而证悟涅槃,这是好理解的。但是,那些心智残障、生理残障、或物质匮乏的人,怎么办?他们又如何自我拯救?他们难道不需要依据那些外来的力量,『神』或其他的援助吗?」

  这问题的答案是:佛教徒不相信最后的解脱必须在这一世完成。解脱的历程需要很长的时间,经过多生多世的磨练。一个人必须以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长处,靠自己的力量自我解脱。因此,那些身、心有障碍或物质匮乏的人,也一样要靠自己的努力,不管他的力量多小,精进、努力就是唯一达到涅槃的过程。

  当修行的轮子在转动时,一个人慢慢的自我训练,靠自己的力量改善一切。一颗微小的种子,有一天也会茁壮成长,成为一棵大树。但是,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在这种困难的过程中,耐心是必要的因素。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都知道,做父母的经常都按照自己的希望和抱负来教导孩子,然而,孩子长大后,却拒绝了父母为他们安排的一切,他们要发展他们自己的一套。在佛教里,相信一个人能影响另一个人的一生。但是到最后,个人的意识创造了他自己的业力,并为他个人的行为负责。无论是人类或天人,都不能协助或控制他人的解脱,解脱要靠自己。

  这不是意味着佛教是自私的。佛教徒以自己的努力去证悟涅槃,他持守戒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喝那些能导致感官失控的酒。当一个人能有效的控制自己,他就能自动的为他人提供幸福。这种所谓的「自私」,何尝对人没有好处呢?

  就生态层次而言,有人要问:「那些低等动物,如何自我拯救呢?当然,在无助的情况下,一些外在的慈悲力,将那些不幸的低等动物,从困难中拯救出来。回答这一问题的同时,我们要对「进化论」有一定的了解。「进化论」清楚的说明,生命的原始形态,是水中浮游的单细胞,经过数亿年的发展,这些基本的生命形态演进成更复杂和具有智慧的生命。这些有智慧的生命形态,能够组织、能够独立思考,并拥有将事物概念化的能力等等。

  佛陀所说的自我拯救,是针对较高层次的生命形态而言。在早期的生命中,心识和业力是潜伏的,当经过无数次的轮回转世,才提升到能够独立思考的生命形态,成为更有理性,而不是本能了。在这个阶段,众生觉察到毫无意义,无休无止的生死轮回,和他那如影随形的痛苦和烦恼。然而,众生都拥有了断生死的能力,他们运用较高层次的智慧,获得觉悟和涅槃,寻求永恒的幸福。以这种高层次的智能而言,每个人都有能力自我改善和自我发展。

  我们知道,人类的才智水平和理性力量都不相同。有些人天生就是天才,而有些人智障。但是,人类还是拥有某种程度的能力去分辨、选择和取舍。如果,我们把这种生存的现象。延伸到动物界中,我们就能分辨高等与低等动物。但是,动物一样有分辨、选择和取舍的能力,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因此,一切低等动物也同样具备开创善业的能力,虽然在范围受了一定的限制。分辨、选择和取舍,精进和努力,慢慢的积累善业,所有低等的动物都能提升他们再生的境界和智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佛陀在他多生多世的本生故事里告诉我们,在佛陀证悟前的许多过去生中,他不仅是个普通人,有时还是动物呢。

  在佛陀的某一个前世,他与母亲一同乘船出海,遇到风浪船翻了,所有的人都掉进大海中。他不顾自己的安全,背负起自己的母亲,在大海中浮游,他不知道怎样才能获救,哪一个方面才是正确的。就在这时候,他的勇敢和诚意,感动了天神,天神为他指引了正确的方向,并暗中保护他,他和他的母亲因此而获救。

  后来,他觉悟到如果用同样的方法来拯救众生,那该多好啊!于是,他下定决心,永不停息,一直到获得最后的证悟为止。

  这个故事也说明了一件事,佛教徒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天神的庇佑。天神因为积累了很大的功德,他们有能力帮助众生,不过,这种帮助仅限于物质或生理,而不是精神的发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不幸的事发生、受到打击、生病、害怕和需要安慰时,都可以祈求「神」的庇佑。

  当我们祈求「神」庇佑时,我们仍然与物质世界牢牢的系缚在一起。我们要接受一个事实,有「生」就有生理的欲望,也就受到物质条件的局限。在某些范围内,满足这些希望是无可厚非的。佛陀提倡中道的生活,他教导我们不应该沉迷于奢侈的物质生活,也不应该排斥基本生活的需要。

  但是,我们不应该停留在这一阶段。我们应该接受「生」的因缘条件,努力追随「八圣道」开发我们的精神领域,并了解执着于物质的世界,会产生痛苦和烦恼。

  当我们经历无数生死而开发我们的智慧后,我们对感官、物质的欲望越来越少。在这个阶段,我们要靠的是自己,就连天神也帮不了我们。因为,我们不再需要物质的满足。

  佛教徒了解世间一切本来无常的事实,不执着于物质,不执着于世间所有。因此,将自己的所有无私的奉献和布施。这是佛教徒对他人或社会福利的一种贡献。

  当佛陀证悟后,他毫无保留于他的智慧,他花了四十五年的时间,传授他的智慧,不仅传授给人类,也传授给天人。这是佛教不自私的例子,佛教关心一切众生的利益。

  有人说,佛陀不帮助那些有困难的虔诚信徒。的确,在佛教历史中,并没有记载以神通治病或令死人复活的案例。佛陀仅以他的大悲心和智慧教导佛法。

  有一回,一名叫做齐撒.乔达弥(Qisa Gotam)的妇女,恳求佛陀令他死去的孩子复活。佛陀知道在她的悲恸的打击下,精神受到很大的伤害,无法理智的说服她。佛陀要那名妇女到一家没有死过人的家庭,要一把芥子。每个人都愿意送给那名妇女芥子,可是每个家庭都曾经死过人。妇女这时觉悟到死亡是一种自然的规律,有生必定有死。她回到佛陀那里,感谢佛陀对她开示有关死亡的真正意义。

  这里要指出的重点是,佛陀关心那名妇女,并协助她了解生命的本质,更甚于令她得到暂时的慰藉或开解。就算把孩子救活,孩子长大后,将来还是一样要面对死亡。那名妇女的体验,不但令他理解了死亡的真相,也理解到「执着」是一切烦恼之因。一但「执着」消失后,一切烦恼也跟着消失了。

  佛教不排除可以藉外在力量(天神)的帮助而获得短暂的快乐。但是,到了放弃世间一切因缘和执着,突破生死轮回,寻求自我解脱时,唯有靠自己的努力精进、专注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

  佛教给人很大的尊严,它是唯一主张人类有潜在的力量来获得自我拯救的宗教。在人类发展精神领域的最后阶段,不必透过各种牺牲祭祀、祷告、祈求于外在的力量或「代理」来获得他们的恩惠或施舍。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