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生,种种法生。妄想、执著越重,痛苦麻烦就越多;正念、智慧越多,快乐自在就越多。愿即本心,内心所想就是发愿。
我们心里的拧巴,正是我执的表现。我们内心的我执,如果不是经过种种境界去消融、破除,随着自己懂得的道理越多,就会越来越坚固,那就走到了修行的反面。
众生的“我执”根深蒂固,与一切起心动念、感受、情绪水乳交融,使善法也因此杂染,犹如美食杂毒。譬如“爱”,混合了我执就会有分别、有对立、有贪着,故带来痛苦甚至转变为仇恨,佛法的究竟目的就是要帮助众生破除我执、法执。但这极其微细,非般若智慧不能为,故须长久修持。
人的情绪是无常的,不必苦思答案,也不要执著。每一个触动我们的离别,都是在告诉我们“无常”的道理,更要策励自己珍惜时光、精进修行。内心有贪恋,舍不得、放不下,就是执著。如果不能超越这种恩爱、贪恋,就会被缚在轮回之中。
我们生命没有力量,生活没有乐趣,都是因为缺乏愿力。要有耐心去等待合适的因缘,不是忽然一下子把道理甩给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自己的德行,让家人对自己生起敬佩与信任。
想去改变别人是很难的,改变自己也不容易,但我们只有通过改变自己、成长自己,才能不在境界面前痛苦,未来才有可能帮助到别人。一切都从自己开始,否则看外境、他人,总会有许多问题,自己又无能为力,那到哪里都会很苦。
在生活小事中,多训练自己“待人着想”“换位思考”,话出口之前先缓一缓,慢慢培养慈悲心
。对的、善的就要坚持,“宁与智者共苦,不与愚者同乐”。另一方面,内心勿怀激愤,坚持善的是为了改变恶的,对于有烦恼的人要发愿去帮助,出发点是善而不是恨。我们容易因为“己之是他之非”而产生对立情绪,是被嗔心主导,令善心也夹杂了恶念,这一步也是要超越的。我们对自己观功念恩的本领很强,能够覆蔽自己的缺点;而对他人观过念怨的本领很强,能够覆蔽他人的优点,由此造成的状况就是觉得自己没什么可改变的,都挺好,而别人则或多或少都有问题,再优秀的人也不过如此。要刻意、长期去训练和改变自己的心,直面自己的过失,欣赏他人的长处,向内用功。
嫉妒别人并不能帮助自己得到想要的东西,反而会让自己越走越远。如果自己不甘心,那就去努力,着眼于提升自己才是出路,否则人就会走入痛苦的死胡同。内修自己的心,外修师法友环境。自己这一方面,要发大愿、严持戒律、广行善法;同时要与师法友团队结善缘、造重业、共业。生命的走向,是由业决定的。
学习佛法,不是要把自己身边的事情都用佛法去解释——这样往往会落入“心外求法”的误区,而是要用佛法来指导自己的身语意才是对的。
修行归根到底是要利益众生,不是为了自我保护而选择退避。自己力量不及之处,可以寻求僧团的力量帮助。学佛修行重在增长慈悲智慧、降伏烦恼习气,不要执著于神秘现象,多皈依、祈求、忆念三宝。
佛菩萨“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悲智双运自在游行于轮回,与跟凡夫由于业力所缚而在轮回中的状态截然不同。
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