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别说
以后谈佛法,要避免一个心理,那就是尽量用现代语言去解释佛法。为什么呢?学佛的工夫在于静观,听法需要静观,说法也需要静观。只要彼此间都在静静地观照,文字中的精义是可以意会的,但却未必能够言诠。所以不要刻意地去追求表达的通俗化,保持静观的状态更重要。保持静观的状态,不要理会别人的插话。
《心经》是般若部的精华。般若部判在五时第四时,是教导菩萨法的。因此,《心经》一开始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蜜多时,照见——”。
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菩萨行深般若波蜜多时,必然会涉及到两件事,一是行菩萨道,二是于四摄六度中“云何降伏其心”。
因此,《心经》中“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句是总相。是声闻菩萨“应住”以及“降伏自心”的必修课程。这句是《心经》的总纲。后面的经文,是摄理观入于事行,也就是在实践中如何“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比如:“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一句,就是如何于五蕴身心中修行般若理观。“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一句,就是如何用般若理观净六根、对六尘而不染,于根尘识妙用中得解脱。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一句,是如何于缘觉十二因缘法中破立自在。
菩萨度化凡情,必然契理契机,立一切法,用一切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明色,乃至生缘老死”,是菩萨如法安立十二因缘(立法自在)。“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菩萨行深般若,于建立万法中,如法荡尽法执(破法自在)
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