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法师讲解《妙法莲华经》第十七课
悬论的最后会跟大家讲,成佛是一时的还是一生的,还是生生世世的?是生生世世的。《法华经》当中说,佛陀无始以来已经成佛,成佛不是坐在佛堂里吃苹果受人供养,而是服务于众生。
我们向佛学习,学习什么?难道学习佛陀坐在大殿上吃苹果吗?不是,他是我们的老师,我们把他供起来,他却没有坐到上面,他却是辛勤奔波于人间,传递智慧,传导价值,传递觉悟的方法。所以对我们来说,学佛、信佛,一定要从信佛过渡到学佛,学佛从一开始的草木皆兵,变得有条有理,从有条有理,变得自己能明心见性
所以对我来讲,为什么有这个耐心,一遍一遍地坐在这里,甚至有每天能跟大家分享的耐力,来跟大家做这种佛法教义的传播?主要是传播学佛的方法论,当然这个很难,确实难,所以大家听了以后讲座会容易懵掉。
所以我的重心是在传播佛陀的教义,或者说佛陀想说什么,我们试图从佛陀的角度来告诉大家佛教是什么,而不只是从在座各位、从听众的角度告诉大家我们应该信,我们应该修,我们应该怎么样?
因为人的认知有自闭性,自闭性的意思是,我们自己的自我认知是很难达成的,我们只想要自己想要的。什么叫不可思议?就是有一种人生的味道,我们没办法想到。就是说一个小学生,他无法想象教授在想什么。为什么?
因为他没有学习到,他没有到达那个境界的时候,人生不是通过想象来完成的,人是通过修行、通过到达来完成的,所以觉悟是到达佛陀的境地,不是通过想象来完成。所以这个是个方法的传递。
当然在我的讲座十几年下来,最重要的除了想极力地表达,或者说想方设法表达佛陀想说的法义之外,还有另外两个元素:
第一个,目前我们汉地的佛教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修行者当中存在的冲突。比如:大小乘的冲突、宗派之间的冲突、佛教内部不团结的问题,它出在哪里?看上去是出在人的问题上,其实教义本身也有问题。弘法者在弘法过程当中的表述方式是激发了众生的分别心、激发了把法义转变成法执的倾向,导致了我们执着法门,高大上的法执更难以放下。
实际上我的讲座并不是从学佛者的角度来讲这个问题,而是我希望每一个学佛的人都变成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想成佛的人。
想成佛就是要想方设法度众生,就是从一个学佛者转变成一个弘法者。这也是我们上次讲,在你的学佛当中,你学的是大乘法门,但是大乘法门在你学的时候,你只为自己的时候,大法变小法。我们如何大法仍然是大法,或者是小法变大法?这在于我们博大的胸禁。
我觉得这才是我们后面会涉及到的妙明真心如来藏,普及于一切的觉悟的传导性。所谓我们个体是浪花,而本体或者说来源是大海,大海具有广阔性,而浪花具有局限性。浪花跟大海是没有区别的本性,我们是讲这个。
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