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梵文网

宏满法师:人生能上能下才是真正放下

发布时间:2024-11-01 01:32:55作者:金刚经梵文网
宏满法师:人生能上能下才是真正放下

“人生最大的成功就是拿得起,生命最大的安慰就是放得下。”一个人往往只有经历了漫长的人生跋涉后,才能最终明白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获得而在于放下。放下了才是真正自由自在。

近年来我看到一些老同志,老干部,一退下来就很不自然,很是孤独、寡言、消极、空虚甚至得病等等------这些情况都是心态的问题,人生本来是一场戏,每个人都是在社会这个大舞台扮演不同的角色罢了!何必太执着呢?“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舞台谢幕之至,就是演员落幕之时”,这是一位英国首相离职时的演讲,真是精彩。人生舞台上,生旦净末丑,角色无大小之分,只要我们找到自己的角色,演得轻松、从容、自在就是人生最幸福快乐的。因此,在人生道路上,亲身经历过种种努力和阻碍,种种欢笑和苦难,只有曾经经历过就行。因为人生是趟旅行,没有回头路,重要的不是终点而是过程,走过人生一段有意义的路程才是人生的价值。

我想起十几年前我和《霍元甲》的扮演者黄元申的一次交谈,我问他你为什么要出家?他说人生本来就是戏,演戏更是戏!说得多有悟性啊!

佛教认为世事变迁,人生无常(包括一切名利地位都一样是无常的),谁都不可能演一辈子的好戏。当然你在位时会有很多人吹捧你,拍你马屁,呼风唤雨,为所欲为;你不知道那些人是好是坏,当你退下来时,你就会看明白有些人是虚心假意,那些人是真心实意。人有时侯在上台看不清楚,下台时才看得清楚,俗话说:君子为目标,小人为目的。现在人很势利,当你有权时他就利用你,当你没有权时就无情无义。所以,人生要经过大喜大悲才能看清自己,大起大落才能看清朋友。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社会百态,道德败坏;人们争权夺势,急功近利;划分了人与人之间的等次,打破了平衡的宁静,让人们失去了沉静的本能。人们躁动不安,努力地寻找提升自身的机会。不择手段的往上钻,没有台阶就踩着别人的肩膀向上,人们变得几乎疯狂。谎言被人崇拜,实话被人遗忘。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是非难辨-----因此,为人要放下架子,做好官;做好人民的勤务员,“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这是革命前辈们留下的优良传统。时下,由于“官本位”等封建思想的侵蚀,个别干部淡忘了做人民公仆的本质要求,养成了做官当“老爷”的恶习,群众私下形容他们“官不大,架子大”、“水平不高,架子很高”。要做到高位不离众,才能和老百姓打成一片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人生要苦乐随缘。一个永远不想放下的人,是一个沉重的人,一个烦恼的人。人生也不能承受生命之重。一个永远不能放下的人,人生就难有新的收获和新的体验。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除非你自己内心放不下;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放下过去,展望未来,投入新生活,人生更圆满;同时我看到的一些干部退休后,生活得很充实,他们在生活中找到新的起点。有的在学习书法,有的去写写书,有的打打球、锻炼身体,有的重新做小生意,卖水果等等,我听说有一位退休的干部回乡下种地卖菜,有人看见他,问他“你现在也是农民了啊?”他很淡然的回答:“是啊!我本来就是农民啊!”他们的心态就很好!而有些退休后就呆在家里不敢出门,出去坐公交车,怕遇到熟人,因此产生自卑心没必要。自己的生活方式,为什么有些干部退休后,就很容易变老,很容易生病,很快身体就不行?是因为人长时间的孤独、消极、焦虑、发怒,这些不良的情绪导致人的心理疲劳,要知道人一旦有消极的心态,在短时间内就会极大地消耗自己的能量,所以我们千万要避免这些不愉快的心情。

自己把握,不要去看别人的眼色,也不必去听别人的闲话。自己活得开心最重要,我常对人说:“只要心态健康,就有身体健康,”因为健康是金。人生的最大财富就是“健康长寿”,其实不管在位也好,退休也好,都是一个自然过程,人的上半生都是为三高(名利高、地位高、富贵高)而工作,退休后要为自己的身体着想,要求三低(血压低、血糖低、血脂低),这样才能健康长寿。

人生要用平常心淡然处事。淡然,顾名思义就是不在意,不放在心上。在对人生的态度上,淡然就是看淡一切名利,这是得益时的最为重要的心态。“智者乐山山如画,仁者乐水水无涯。追求简单的生活,以宽容换得内心的宁静。从从容容一杯酒,平平淡淡一杯茶。高山无语,深水无波。淡然生活,能为自己喜欢的事情开辟道路。“淡然”是至美的人生境界。从从容容,淡然处世是对人生的宽容。恬淡为人、淡然处世者,往往受到人们的敬仰与爱戴,而历史上那些争名夺利之人,却都一个个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而大权在握的魏忠贤,飞黄腾达的和珅,不知收敛的,狂妄自大的,哪一个能有好下场?所以,人生要能上能下看破一切才是真放下。这样你才能获得一种超然于物外的人生境界。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