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谈空与二谛
中观说:世俗假名有,胜义毕竟空。以世俗来说,一切都是假名有的,都是因缘和合的,离开因缘则它当下不存在。
中观谈空或者唯识谈空、如来藏谈空,一样都把握二谛来讲就好了。二谛简单的说就是俗谛和真谛,或者说世俗谛和胜义谛;世俗谛还分“正确世俗谛”和“颠倒世俗谛”,这怎么分呢?
比如说,用一个透明的杯子倒半杯水,放进一支筷子;那么任何人来看这支筷子都是曲折的,事实上筷子并没有弯,就世俗谛来说,我们看到透明杯子里放的筷子是弯的,如果有人说看起来是直的,就世俗谛来说它是错的。但是一个证阿罗汉果的人,用胜义谛来看,而说筷子在水里是直的,这么说也错,因为胜义谛不是看这个现象;胜义谛是看它的根本缘起无自性、印证到空性。
又比如一条马路头尾都一样宽,但正常人来看,一定是离一己愈远就感觉愈窄;属于正常人的正常认识境界就叫做世俗谛。世俗谛当中还分假、实,比如说,黑板是黑的;用白色粉笔去写,任何人来看都是白色的粉笔、黑色的黑板,这个称为真实世俗谛;如果是看到透明杯的筷子是弯的,或是马路愈远愈窄,这是因缘假施设的,不是真实世俗谛,所以世俗谛也分假、实。
世俗谛是属于“有”,要分的话还有很多,像“虚妄世俗谛”,你说你看到龟毛兔角;事实上有没有龟毛兔角?你说龟毛兔角是因缘和合,是假名,是空【无自性】的,这样对不对?这就不对了,因为没有那种东西嘛!又比如一个人只有两只眼睛,你说他有三只眼睛,这根本连世俗话中求都不可得;然而世俗谛中求不可得,可是在概念里,我们是不是会执看这种世俗谛?这我们就叫做“虚妄世俗谛”,不是正确的世俗谛。
如果以佛教来讲,上帝、人的第二个头、第三只手、第三只眼睛,或者是石女儿【不能生育的女人】却怀孕了,都是不可能的,那是虚妄中的错觉、执看的概念,那是虚妄世俗谛,既使于世俗谛中求也不可得。像空花水月,有没有空花水月?像金刚经说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梦是有的,水泡也是有的,梦幻泡影在世俗谛中是假名世俗谛。如果是正常人可以清楚的看见、共同认知的就叫做正确世俗谛,山河花草一切合乎科学所印证的事贸,我们都承认它是世俗谛。然而众生却是颠倒,在这里执着、着相、造业,连正确世俗谛我们都是“迷”,佛为了破除众生的执迷而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一切有为法的世俗谛都是因缘所生,因缘生的就是没有自性;缘起论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无自性--空。请问各位,宇宙中有一法是非因缘生吗?
中论有一段话:“众因缘生法【亦做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末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般若心经也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也是汇归于空来说。所以中观的胜义谛是不能离开世俗谛的境界而另外出现胜义谛的;如果把世俗谛否定了、抹杀了,另外出现一个胜义谛那就错了,只要在世俗谛里面通达如实观,就会发现胜义谛。
一切因缘所生的法、因缘所生的世俗谛的花草树木、山河人地、人的悲欢离合、成败得失、恩恩怨怨、是是非非一切的遭遇、和苦乐、好坏,当下都是缘起无自性,既然是无自性的就是空性;无自性就是没有小变性、没有永恒性、没有实在性这三个意思,也就是说,不变性不可得、永恒性不可得、实在性不可得,所以他是缘起的、因缘生的。
中观有一句话:“世俗假名有,胜义毕竟空”,以世俗谛来说,一切都是假名有的,因为凡存在的都是因缘和合的,离开因缘则它当下不存在。印顺导师在佛法概论里面说到:“果从因生,事待理成,有依空立。”果是从因而生的,因果和合的事相都是依于理来施设的--事待理成;而事理的关系嚼于有,这个有是依空性而存在、而建立的
。简单的说,即“世俗假名有,胜义毕竟空”--世俗谛又叫做有,胜义谛又叫做空,那就是“空即有、有即空”。世俗谛都是五蕴、都是十二处、十八界,“五蕴”在般若心经就用“色受想行识”,它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玄奘大师翻译的大般若经的原文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
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
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
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
每一句经都不马虎,像这样把五蕴讲完了又讲十二处,十二处讲完了又讲十八界,光是这一段就够长了,但是当我们在诵读这段经文的时候,从诵的观想、思维中是帮助很大的哦!因为,受、想、行、识都是精神现象。
“识”,有没有一个第八意识可得?其实中观是不承认有第八阿赖耶识的,印度的月称论师写了一本“入中论”就不客气的把第八识否定掉,所以识也是空。金刚经就说到“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末来心不可得”,所以心理现象无论是表面的、内在的、过去的、末来的,受想行识通通都是无自性,当下都是空,这才是中观的究竟说。也就是说中观人谈有就是世俗谛因缘和合假名有;中观人谈空就是说缘起无自性,以无自性所以称空,并不是破坏掉这个现象、抹杀掉这个现象。所以我常说:“空只是概念的否定,不是现象的抹杀。”它是一种概念的否定,一种超越。那么,我们用唯识学来衬托就比较好懂啦!
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