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梵文网

学诚法师:因果报应真的公平吗

发布时间:2024-10-24 01:36:34作者:金刚经梵文网
学诚法师:因果报应真的公平吗

很多慈悲的人牺牲了自己,成全了别人,不知佛学的因果报应是如何报应的?

因果有许多种,有的因果当下就能看到,譬如口渴了,喝水就能解渴。有的因果则隐晦难知,譬喻而言:种一颗苹果的小小种子,需要很多年才能结出苹果,也有可能因为条件不合适,最终无法结出果实。这是人人都能明白的道理,为何在人生的因果上,都期望能够立刻见到果相呢?通常人们所理解的因果,在佛法中称为“异熟果”,它的特点正是异时、变异、异类而熟,从因到果,无论在时间、空间上都经历了许多变异,故难以被人所了知。佛陀以无碍的智慧洞察因果,为我们指出其规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真实不虚。

有人海里救人却淹死自己,为什么善因会引发恶果?

淹死的果报并非救人之因所感,救人只是感果的一个缘,真正的因是过去所种;救人的善因将在未来感得善果。业果有多种,其中感得人生命运的称为“异熟果”,即异类、异时而熟,并非“立竿见影”,故隐秘难测。试想:一粒种子要生长、结果,也需要一段时间,何况微妙复杂的因果呢!

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是佛法的理论基础,如何理解岳飞这样的忠臣被杀?如何理解坏人长命富有呢?

在一个苹果园里种下一棵梨树,尽管一直辛勤地照料它,在几年之中依然只能吃到苹果,只有当梨树长大、开花、结果后,才能够享用它的果实。因果的道理亦复如是,从因到果需要时间,只是这个时间的长度通常大于一般人能够看到的程度。如同种树的例子,一个天真的孩子可能会期盼种下梨树的当天就能够吃到梨,大人则知道需要好几年才能吃到,这就是因为孩子与大人的生命经验不同。凡夫如同小孩,佛菩萨好比大人,他们的生命经验远远超过凡夫有限的几十年,所以在我们还不能体证佛法之前,要信佛所说。

老天是公平的吗?为什么有些人会得重病?为什么有些人奋斗了那么久却没有好的成绩?

人的命运不是由老天决定的,而是由自己的业力决定的,我们的身语意行为,构成了无数的因和缘,当某些因与缘和合时,就会感果。因果通三世,今生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受到过去世的因影响,而今生的行为又为来世种下了种子。

佛教说人本来就是臭皮囊。一个人杀了另外一个人,就是因果的原因,为什么有罪呢?

每一个人都是臭皮囊,但是臭皮囊也是有用的,人能够说话、行动,做很多善事,所以人的生命同样如此,也是很珍贵的。不仅仅只讲臭皮囊,佛教里也讲人身难得,人身宝贵,讲臭皮囊是有特定的含义,就是不能执著。

今世证得什么样的果都是注定的,那么人又何必认真规划、提升?人如何处理注定的“命”与自己“主观能动”的关系?

业不是过去才造,今生的所有起心动念、言谈举止都是在造业。我们的命运、状态不完全等于今生的努力成就的,不即此生;但同时也与今生的造作有关系,不离此生。机械地认为命运是由过去决定的,或完全是由今生决定的,都是偏见。

若人的灾病是因果定数,那世间防范灾、病的手段措施是否都是徒劳?

从因感果需要外缘,防范等措施是在外缘上下手,也有效果。佛法讲因果,累世的因结今世的果,只有自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请问:是不是家长就可以不用教育自己的孩子,让其自然成长?

业不即此生,不离此生,若认为今生的果全部是因为过去,这是一种偏见。人最可贵的就是能够把握今生的行为,来改变乃至创造自己的命运,这才是佛法讲因果的真正意义。业自作自受是从别业来讲;从共业来讲,是自他共存、互相影响的。家长对子女是非常重要的外缘。

社会上有一种说法是“命里有时终时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既然有些东西是求不来的,既然努力也得不到,干嘛还要去努力呢?

因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就是种子,世间上面的种子是很多的,人有人种,物有物种。在人种里面,也有白人、黑人、黄人,在每个区域都有各个不同的民族的人。那么物种也有很多:植物、矿物、动物,也有非常多的物种

。这些物种、人种叫做因,因要变成果,需要非常多的缘。你很难说哪个民族的人最聪明,因为聪明不聪明只是相对而言的。哪个民族里都有聪明人;哪个民族里都有不聪明的人,你相信不相信?所以这不能一概而论。

我觉得我们应该在因上面努力。比如说,我们要种水稻,那么你就要找好的水稻种子。首先要保证这个种子的可靠性——你不能买假的种子回来。要是这个种子出了问题,你后面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如果你要种水稻,你结果买了土豆的种子回来,或者小麦的种子,或者变质的种子,那么你后面的努力也都是白费的。那我们这种因上面的努力,比如说你考大学,那首先你自己要有一定的禀赋,而禀赋每个人都不同。另外,在缘方面,也还要努力,因为如果你不努力,因它就不会变成果。因此,佛教的因果不是机械论,一个事物从因到果,变化、成长、成熟的完整过程,所有的因素都包括在内。所以,人的努力非常重要。佛教讲缘起法,缘起法就是一个法的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