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世间法来说 要做到无欲
在世间法上,所谓的无欲,起码要做到三点:第一点,对于名闻利养要看得破,放得下;第二点,在五欲的烦恼中,要把握得住,要站立得稳当;第三点,在眷属上也要能摆得开。作为在家学佛的人,所说的无欲,就要慢慢地从这三个方面下手,从这三个方面看破、放下。
关于第一点,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当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名闻和利养摆在面前,怎么去面对它,是斤斤计较,还是得失随缘?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因为名闻利养和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实际的利害关系。怎么去突破它?最主要的就是要安于本分,守本分,本分之外的不去钻营强求。
能够安于本分,内心的烦恼就会慢慢地淡化。一切的烦恼都是从不守本分的追求中产生。所以,如何对待名闻利养,就以;守本分三个字来解决。关于财、色、名、食、睡的五欲,和名闻利养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一件事,也是两件事。所说的五欲完全是一种过度的,过量的追求,完全是一种不守本分,不安本分的要求。所以,就要有一种洁身自好的思想,就要以持戒的要求,道德的要求来突破,跳出对五欲的追求。
关于对家庭眷属,这是作为在家人,甚至出家人也是难舍难割的大事情。有些出了家的人,对家庭的父母兄弟,有的中年出家的人家里还有子女,虽然出了家,对这些眷属还是割舍不掉。不但在思想上牵牵挂挂,就是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分心的地方。既然出了家,所谓:割爱辞亲,走入空门,就要以另外一种方式来回报六亲眷属的恩德,以修出世法,以解脱生死来回报六亲眷属。
出了家的人,如果说还想用财力来回报六亲眷属,那种牵挂就太厉害了,那就跟不出家的人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出家人如何对待自己的六亲眷属,就要以求解脱,了生死,从根本上来回报。所谓:了生脱死,作人子弟的这一笔恩惠才能够真正得到圆满的回报。
作为在家居士来说,如何对待六亲眷属,这是做人的本分职责和义务所在。在尽到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的前提下,从感情上要淡化一点。从责任上要强化,从感情要淡化,这才能够提得起、放得下。如果在情感上过分的难分难舍,那本身就是修行的一种障碍。回过头来说,在家居士对六亲眷属完全不能尽到责任和义务,那也是不对的。在尽职尽责中,又要淡化感情,这个不容易,要用智慧来处理这些问题。从无欲的方面来说,最起码要处理好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突破以上三个方面对修道的障碍,对自己成就道业的障碍
。我们在佛堂里参加禅修的,老年人占多数。对于老年人来说,来日不多,更应该在眷属的观念上逐步淡化,要看得破,要放得下。不要仅仅局限于这一生一世的眷属关系,要回过头来看过去无量劫,要放开眼光看未来,还有无尽的时空,还有无尽的善缘法缘。这样就能突破眼前的障碍,共结未来的善缘、法缘和佛缘。
2、从出世间法来说 要做到无求
怎样做到无求呢?在修行上,在世间法上,一切都是有求皆苦。世间法有求皆苦,修行上有求也是一种苦。因为有求就有期盼,有求就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一旦所求不能如愿,就有失落感,甚至于会动摇信心,那就是一件很苦的事。因此,在修行上不要有所求。
第一,不要求神异,不要求看到菩萨,看到殊胜的境界。因为佛菩萨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举心动念之间。不需要求,越求越远,不求自得。有了灵异,有了灵感,不要欣喜;没有灵异,没有灵感,也不要失望。那就是一种无求的心态。有求就有分别,有分别就不是智慧,有分别就不平等,有分别就无法见到真理,见到真如,见到佛性。因为真理是无分别的,真如是无分别的,佛性也是无分别的。有分别就有缺陷,无分别就没有缺陷,就是圆满。
第二点,更不要求我要快点开悟,快点成就。成就得快慢,开悟得迟早,不能预约。会一个朋友,拜见一位老师,可以预约。哪一天开悟,哪一天成就,无法预约。因为那是一件善因善缘一切都成熟了,瞬息之间的机会。那是无法预约时间的。我们只要找到了正确的方法,成就、开悟就好比是我们的目的地,是我们的家乡。只要找到了到达目的地,回到家乡的正确的路,就一直走下去,不要左右顾盼,不要走一步退两步,更不要起心动念: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什么时候才能到达目的地。有一个广告词说:家就在身边。家乡离得我们很近,就在眼前。距离越近的东西,越是难以把握。
成功的经验,归家的路,开悟的机缘都在眼前,都在当下。就是我们要求速达,要求速成,分别、执着、妄想太多,太深厚,所以家就在眼前,烦恼是一个障眼法,咫尺万里,无法跨越这一步,无法突破这个障碍。在目前的家好像离我们千里万里,其实家就在身边,就在眼前,但我们还漂泊在天涯海角,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我们的业障太重,烦恼太重,执着太深,眼前的这个障眼的障碍太厚,一下子突破不了。如果有那种力量,猛然回头,当下即是。就在猛然回头的一念上,我们没有力量。所以,在修行的路上,只问耕耘,莫问收获;在修行的路上,一直走下去,一直修下去,一直在功夫上,在方法上用下去,家就在身边,总有一天归家稳坐。
第三点,几乎所有讲修行的书上都说:即心即佛,悟在当下,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就给一些急于求成的人,产生了一种急躁的情绪,不肯耕耘,而是等待收获。这是将心待悟。越等待,距离开悟的时间越是遥远。所以,不要将心待悟,要在功夫上努力。
修行的路上,做到无欲无求,我们就能够减轻很多负担,丢掉很多包袱,就能轻装上阵,就能比较快的到达目的地,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自己固有的宝所。
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