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维摩伽南
一个旅行者与一位禅师一起品茶。
行者问:“净土世界到底在哪里?我怎样没有烦恼呢”?
禅师举杯微笑:“你再不喝,茶要凉了”!
净土在心不在山
从讲学起,自己一直在红尘里行走。常听朋友说喜欢在假期去爬山,参访隐居者,在山水禅意里受益良多。自己也喜欢在山林间行脚,但是更多的,是在红尘世界里“云游”。
每个月都会绕半个中国去行脚,眼里变幻着各地的民俗、人情、风景,繁华和热闹一幕幕上演,心却好像从未出过门。似乎这些场景都相识已久,只是按时间次序再度相遇而已。我并不是把名利视为浮云,也不是带着游戏人间的生活态度。只是在与不同环境的接触里,我感受到在霓虹闪烁处能品味出自然之味;在富丽堂皇的酒楼里能感受到农家的土香气;在情调酒吧重金属的声音里有寂静之音;在熙熙攘攘追逐名利的人群里,无论经历多么复杂,那缠绕的欲望之后依然是对心灵安宁的渴望。
在红尘里不断行走,我慢慢体会到:那个我向往的心灵净土,它不在青山,不在来世,就在这纷繁复杂的尘世间,在每个念头里。如果在心灵之外去寻找净土,比如人在青山,心却在红尘,那所谓的净土只能是短暂的替代烦恼的点缀品。在放松之后终究还要回到原状,去处理生活的琐事和烦恼,这就错失了“净土”的真义了!
改变对生活的惯性反应
有一个描述生活惯性反应的理论叫“ABC原理”。A代表我们每天经历的事情;B代表我们的大脑对事情做出的解释;C代表负面结果。通常人们在C那里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都会去找A的麻烦,和A有关的一切都在人们找茬的范围之内。于是我们花了大量时间去解决、处理、改善、修正和A有关的因素,却忘记了B才是我们唯一可以完全控制的力量。导致C结果不好的并不是A,而是B,是我们对事情做出的解释和评价。
比如一个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A),家长可能会责备孩子、责怪老师、抱怨教育方式不合理(B)等等,紧接着就会担心孩子、帮孩子制订成绩改进方案、找家教等,由此产生一系列烦恼(C)。而当家长客观的分析,孩子的学习成绩到底和孩子的快乐、能力哪个更重要时,多数家长都会发现自己只是随波逐流的要求孩子成绩好,忽略了孩子快乐的力量。其实孩子在成长时期拥有人生梦想;学会付出、关心、赞美、包容、帮助他人;学会口才表达、写作、克服消极情绪、能够快乐的生活,这些品质都比孩子的成绩重要。这些品质一旦培养起来,无论进入社会哪个行业都是人才。孩子快乐,生命才有希望
。孩子已经在受苦,生命能量都萎缩了,要成绩有什么用呢?家长要求孩子成绩好的想法就是B。B不改变,家长和孩子都受苦;B改变了,家长和孩子都会感受到自由。再比如,一个人月薪五千元(A),可他认为当老板的生活才更有财富,更有价值(B),他就会因为觉得自己挣的少而不开心(C)。或者一个人已经是很多学生追随的老师(A),可他总认为自己的才学还不够,对自己并不认同(B),他也难以体会到学者的快乐和喜悦(C)。
(拍摄于印度、灵鹫山,佛陀讲法,迦叶尊者拈花微笑的地方。 摄影家: 大地之子 于海)
当人们在尘世间不断去奋斗和追求时,别忘记:快乐和幸福,才是生活的终点。快乐和幸福并不是靠辛苦、忍耐、煎熬了半辈子,突然有一天就能到达。恰恰相反,它是与生命成长共同发展出来的品质,它也遵循“惯性原理”。习惯了快乐的人就会经常快乐,习惯了痛苦的人就会经常痛苦,习惯了挑剔指责的人就会经常挑剔指责。事实是,没有人能经过长期不快乐的心灵状态,突然到达快乐的终点。除非在奋斗的过程里,人们一直在改变自己制造烦恼的B元素,改变我们对事物的评价。当心灵状态改变后,外在环境就会改变,这就是所谓的“境由心转”!
静心,活在当下的力量
人们容易在山水间静心,是因为那时大脑的想法是最少的。甚至有一瞬间,自己好像融化在山水之间,那个片刻思维几乎是静止的。当思维静止或者缓慢到能被自己觉察,人们就会发现当下之美。
禅师说:“再不喝,茶要凉了”。因为喝茶之美就在当下,如果旅行者关注到了,当下就是净土,当下就解脱烦恼。可那位旅行者却关心着自己头脑中想象出来的问题,错过了当下之门。每个人头脑里的思维,不是关于过去已经发生,自己还没放下的;就是关于未来还没发生的。然而人的生命却只能存在于此时此刻,存在于当下。除了当下,你不可能活在别处。所有你想改变过去的力量,只能从当下产生。所有你对未来的计划,也只能从当下产生。错过了把握当下,就错过了智慧的大门。
当下时刻,就是静心安乐的家园。如果旅行者活在当下,那一杯茶里就有净土,那一次两人相遇的场景就是天堂。如果活在当下,你能从一朵花、一片树叶、一粒石子上领悟的奥秘不会比读万卷书少。在与你相对的存在于当下的万物里,都隐藏着世间最珍贵、最宁静的力量。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少宁静,只缺少能够体验宁静的心灵。(维摩伽南)
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