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梵文网

在佛教发展史上,又长期存在着“渐悟”和“顿悟”之争

发布时间:2024-08-19 01:32:04作者:金刚经梵文网
在佛教发展史上,又长期存在着“渐悟”和“顿悟”之争

“妙悟”——直觉的审美体验

“悟”本是一个佛教术语,佛学中所谓“悟”是指修行过程中对佛教真如本体即诸法实相和最高真理的领悟和把握。僧肇《肇论·涅槃无名论第四·妙存第七》云:“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在这里,所谓“即真”,就是对真如佛性也即佛教所认为的最高真理的领悟和把握,而所谓“悟”和“妙悟”则是领会和把握佛教终极真理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

在佛教发展史上,又长期存在着“渐悟”和“顿悟”之争。起初,以安世高为代表的小乘佛学是主张“渐悟”的,他们认为对佛教终极真理的把握是可以分阶段一步一步地进行的,因而成佛的过程就是一个刻苦修行、不断积累的过程。而以支谶、支谦为代表的大乘·般若学派则认为经过一段时间的修行,当渐悟积累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出现一个飞跃,获得“彻悟”而成佛,这在当时被称为“小顿悟”。

到了刘宋时期,著名高僧竺道生则提出“善不受报,顿悟成佛”的学说,认为佛性本体是完整圆满不可分割的实体,不可能逐渐地一步步地领悟它,而只能靠“顿悟”,即一次性地把握它,这种学说又被称为“大顿悟”。所以后来慧达在《肇论疏·涅盘无名论》里解释说:“竺道生大顿悟云:夫称顿者,明理不可分,悟语照极。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忘释,谓之顿悟。”这里的“极”就是终极,也即佛教的最高真理;“照极”就是观照到、领悟到、把握到最高真理。又“理”与“极”都指佛教的最高真理,而这最高真理是不可分的,所以对它的“悟”只能是一次性完成的。

到了唐代,随着慧能的出现以及他和神秀的对抗,开始了南北禅宗的分立,而这种分立的核心依然还是修行方式上的“顿渐”之争。神秀主张渐修,他的修行理论被概括为“拂尘看净”,认为“心性本净,客尘所染”,故要求修行者应该长期坚持不懈地除去心灵上的尘垢。其具体的方法是:“专念以息想,极力以摄心”,“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

要求修行者把纷繁复杂的心绪,一步步的集中,由动而静,由染而净。其过程性和过程的严格的层次性与阶段性,是相当明显的。而慧能则主张直指本心见性成佛单刀直入的顿悟,他在《坛经》里说:“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如是一切法,尽在自性。自性常清净,日月常明。只为云覆盖,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忽遇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象森罗,一时皆现。”“自性变化甚多,迷人自不知见。一念善,智慧即生。一灯能出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常思于后。”

在慧能看来,佛性是人人本有的,因为“一切法,尽在自性”,它不可能被污染,也用不着去拂拭,所以那些广引经教的理论准备、迂回曲折的诱导方法和分阶段分层次的修行过程纯属多余,因为由迷到悟只在一瞬之间。对于真正的修行者来说,他只须凭着强烈的成佛愿望去寻求最高的真理,一旦得到契机,便能凑泊悟解,直了见性,即瞬间一次性地把握了“自性”。这样,在慧能等顿悟派手里,作为佛学禅宗术语的“悟”就成了修行者瞬间一次性地把握佛教终级真理的一种特定的修行方式和思维方式。

在佛教禅宗那里,“悟”和“妙悟”除了表示修行者对最高真理进行领悟和把握的方式与过程以外,作为一种特定的思维方式,它还有弃绝、超越语言文字和逻辑思维的特点。禅宗的根本宗旨之一就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这一宗旨据说来自佛祖释迦牟尼,当年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说法,手拈一朵金色的菠萝花示众,众佛徒不解其意,都默默不敢作声,唯有他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妙悟于心”而破颜微笑。

释迦牟尼见迦叶对自己的佛法能够心领神会,十分高兴,当即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于是,禅宗“不立文字”、“妙悟于心”的得道方法便在拈花微笑中诞生了。后来慧能对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理论则有更深刻的阐发,《曹溪大师别传》里有一段记载:“大师游行至曹溪,与村人刘志略结义为兄弟,时春秋三十。略有姑,出家配山涧寺,名无尽藏。常诵涅槃经。大师昼与略役力,夜即听经,至明,为无尽藏尼解释经义。

尼将经与读,大师曰:‘不识文字。’尼曰:‘既不识字,如何解释其义?’大师曰:‘佛性之理,非关文字;能解,今不识文字何怪?’众人闻之,皆嗟叹曰:‘见解如此,天机自悟,非人所及,堪可出家,住此宝林寺。”在慧能看来,佛教的教义,尤其是教义中最隐微精深的内容是不能用语言文字传达的,因而对佛理的领会也是不能依赖语言文字来解说和逻辑推理来论证的。

佛教的真如之理在每个人的心中,因此要获得佛法真义,只能靠修行人的内心自悟,这也就是《坛经》所说的“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

最后,“悟”或“妙悟”还特别指修行者在领会和把握佛教的真如本性之后所达到的一种清澄明净、圆融无碍、万法皆空的境界。神会说过:“若遇真善知识,以巧方便,直示真如,用金刚断诸位地烦恼,豁然晓悟,自见法性本来空寂,慧利明了,通达无碍。证此之时,万缘俱绝;恒沙妄念,一时顿尽;无边功德,应时筹备;金刚慧发,何德不成。”这正是对大彻大悟的禅悟境界的一种形象描绘。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