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 mo a mi tuo fo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很多佛教仪轨的最后都有回向文,其实就佛法的观点,我们在任何时候,做的任何功课、修行,都一定要记得做功德回向。
回向的力量有多大,看看经典怎么说。
广严城的饿鬼众
佛陀在广严城的时候,那里的信众准备在第二天迎请佛陀,供养午斋。当天晚上,有五百饿鬼来到佛陀面前请求:“明日供养您的善根,可不可以回向给我们?”
“为什么要回向给你们呢?”佛陀明知故问。
“我们是广严城这些人的父母,以吝啬之业而转生为饿鬼。”
“你们明天前来就可以。”
饿鬼们却说:“我们长相这么丑陋,若被亲朋好友看到,实在不好意思。”
佛陀说:“以前你们作恶业的时候,都不觉得惭愧,为什么现在果报成熟在身上以后,才感到羞愧呢?如果你们不来,无法把功德回向给你们。”
饿鬼们只得答应了。
第二天回向时,五百饿鬼如约前来,广严城的人们惊慌失措、四处逃窜。
佛陀告诉他们:“你们不要害怕,这些饿鬼是你们父母转生的,它们生前为了你们而造恶业,如今变成这样的身相,是否能将善根回向给它们?”
人们回答说:“既然如此,无论如何也要回向给它们。”
佛陀回向后,那些饿鬼立即转生到三十三天。
婆罗门女救慈亲
很久很久以前,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出世,像法时期有一婆罗门女,善根深厚,信仰佛教极为虔诚。但她有一个邪见较重的母亲,不但不信佛教,反而诽谤僧众、轻毁三宝。婆罗门女想尽一切办法劝母亲,但始终无法转变她的观念。
后来母亲过世,婆罗门女很伤心,据母亲生前种种,推知她肯定堕入了恶趣。于是婆罗门女变卖家产,供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像,在佛像面前一直虔心祈祷。之后感得佛陀在空中告诉她,要想知道母亲转生何处,回去诚心念佛号即可。
婆罗门女回去后,不断持念佛号,以佛的加持和威力,她看到自己来到地狱,并目睹了各种苦难惨境。有一鬼王名为无毒,前来迎接她。
她问这是什么地方,鬼王说:“这是铁围山。”
“铁围山不是地狱吗?我怎么会来到这里?我母亲是不是转生到这里了?”
鬼王告诉她:“你母亲本来在此受苦,但三天前已经生天了,因为她女儿为她设供修福,供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
婆罗门女回到人间后,对因果更加深信不疑,立弘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
佛陀告诉大众说,当时的婆罗门女即当今的地藏菩萨,当时的无毒鬼王即当今的财首菩萨。
为什么要回向?
回向是是有功德、有力量的,对众生有无量的利益
。一般来讲,中阴界的很多众生没有机会行持善法,若看到自己的亲朋好友在人间行持善法,就希望他们能将善根回向自己。所以我们如果听说人死了,尤其是自己比较熟悉的人,应该马上念《普贤行愿品》《观音心咒》来回向,这样他们一定能受益。因为我们是凡人,一旦离开了佛堂,很快就会忘记自己是修行人,所以面对很多世俗上的事情时,难免会产生烦恼,一旦有了烦恼,贪、瞋、痴、嫉妒、傲慢就会自然表露出来。为了不让这些贪、瞋、痴、傲慢、嫉妒,把我们所做的功德烧掉,所以我们要做回向。
让善根福德因缘往上增长越来越多、永不消失,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功德的回向,就好像将自己的一滴水倒入大海,涓滴入海,只要大海不枯,你的功德永远存在一样。这样的话,就不会因为自己的脾气、瞋恨心燃起时,把这个功德烧掉;就算烧起来也没关系,因为只烧了属于自己的一部分,剩下所有众生的功德,还是会成熟在我们身上。
所以佛陀说:“为利益众生而成就自己。”不要怕将功德全部回向给众生,也不要斤斤计较要保留多少,因为如果我们自己的善根福德被自己的五毒烧掉的话,十方众生那里还有我们的善根福德呢!更何况众生都曾经在轮回中做过我们的父母!
1、回‘自’向‘他’:即将‘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施其‘他’法界一切众生,以示自己所修的功德,并非只属于自己所有,而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如此,可拓开自己的心胸与气度,同时学习菩萨念念‘利益众生’的伟大精神。
2、回‘事’向‘理’:即将所修千差万别的‘事’相功德,回向于不生不灭真如法界的‘理’体。由于真如法界的理体是普遍平等而无所不在的,所以吾人若将所修种种事相功德,一旦回向到法界理体中,并且真正做到‘三轮体空’,即‘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其功德自然普遍广大,而如虚空界一样的无穷无尽了。
3、回‘因’向‘果’:即将‘因’地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到最高无上的佛果。如 ‘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是出世因果;‘诸恶莫作是因,岁岁平安是果’及‘众善奉行是因,万事如意是果’是世间因果。因此,吾人唯有努力认真去修善因,才能得到殊胜无比的果报。我们要将自己所修的种种功德,全部贡献出来,与法界众生同享,不存一己之私,如此不但使诸功德得到保障,亦可使功德加以扩大,这就是佛法所说的‘功不唐捐’也。是以修学佛法的同修,实应学普贤菩萨发广大心:‘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盘正路’,以期利益一切众生,使他们能究竟离苦得乐。
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