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梵文网

劝行善文:善家有余庆,人善有余福。恶家有余祸,人恶有余殃

发布时间:2024-06-18 01:32:23作者:金刚经梵文网
劝行善文:善家有余庆,人善有余福。恶家有余祸,人恶有余殃

附:不可诗,劝行善文

⊙不可诗:

大家要守身,不可犯邪淫,

犯淫受灾报,报应惨凄凄。

你若犯邪淫,易得黑死病,

黑死病难救,得病哭啼啼。

你若犯邪淫,易染疮痘毒,

梅毒疱疹毒,同样都难医。

你若犯邪淫,百毒万病侵,

身体难清净,健康都远离。

你若犯邪淫,福寿皆削去,

贫穷又夭折,生死两悲凄。

你若犯邪淫,读书没出路,

苦读再十年,功名也难取。

你若犯邪淫,官运变霉运,

地位将失去,名誉又扫地。

你若犯邪淫,事业不顺利,

家庭易破散,害子又伤妻。

天道常祸淫,不加悔罪人,

曾犯速改过,可使灾难离。

大家要记得,不可说淫话,

不可看淫戏,不可入淫地。

要过平安日,淫念速灭息,

一定要记得,不可犯邪淫。

⊙劝行善文:

‘劝行善文’(善有善报 善得光明)

善家有余庆,人善有余福。恶家有余祸,人恶有余殃。因果报应有,来早与来迟。若人欲求消灾祸,速速改过忏罪行。若人欲求得福安,勤勤行善所求得。世人学坏仅三天,只因常受环境染。劝君心德要坚定,恶事不可做,恶话不可说,恶心不可存。众生命贵莫杀害,非分之财莫偷盗,美色可怕莫邪淫,妄语伤人伤自己,酒迷心身莫贪杯。不可欺善人,不可毁贤士,若把贤善欺,易遭神鬼怒。多做恶事必祸己,多行不义必自毙。劝君常学圣贤行,存心孝亲莫忤逆,戒杀众命常放生,铺桥造路兴大利,舍财施物济困穷,见人危急伸手救,见有善事立刻行。身常守德做善事,口常柔和说善话,心常仁慈存善心。一切善事都去做,一切恶事莫沾身。善恶报应影随形,勉己劝人常行善。因果报应古今同,勉己劝人常行善。

回向颂(为印光大师所撰,因颂句押韵,故译者未译,敬录全文于后)

普为印施《寿康宝鉴》及辗转流通赞扬劝阅诸善士回向颂曰:

一切事业,身为根本。

身若受亏,事俱消陨。

伤身之事,种种不一。

最酷烈者,莫过淫欲。

是以君子,持身如玉。

闲邪存诚,夙夜兢惕。

如是制心,欲念不起。

何况淫欲,蔑伦越理。

世有愚夫,不知此义。

每致纵欲,不遵礼制。

贪暂时乐,受长劫苦。

减算折福,尚且小耳。

以故前贤,敬辑此编。

冀诸同伦,共乐性天。

不慧有感,增订流传。

高悬殷鉴,以拯青年。

德广居士,捐洋六千。

印送各界,期登寿域。

又有善士,随缘附印。

欲令此编,遍布远近。

愿诸阅者,扩充此心。

辗转流布,普令见闻。

庶可同伦,悉获寿康。

子嗣贤善,长发其祥。

凡出资者,及赞助人。

灾障消灭,福寿孔殷。

先亡祖祢,超生净土。

后嗣子孙,古庆无已。

世运日隆,风俗日美。

先贤懿范,人各继武。

爰书俚语,用表芹忱。

祈发大慈,自利利人。

民国十六年丁卯孟夏古莘常惭愧僧释印光谨撰

跋(李炳南居士)

人生的享受,用哲学方法去透视,本来皆是苦的,若能防避著苦不来临,就算是康乐了。人的身心,若能常得康乐,自能祛病延寿,再能得到地位、名誉、资财,平平安安的度过几十年,这便是幸福了。

细看得到这样幸福的,世上能有几人?要追问为什么得到这几件事,还这样犯难?大多数是受了淫欲的害。好淫的人,多病,容易衰老,不能长寿,这是显然得到的苦。因此丧失了地位,败坏了名誉,耗散了资财,这是无形招到的苦。更影响到家庭不和,妻子离散,社会唾弃,怨仇深结,为人走到这等地步,还有什么生趣可言。

再说到因果上,更觉得可怕了。佛典上说:‘造淫业的人,他得到的报应,是妻女不贞,断子绝孙,死后要变畜牲入地狱,百千万劫,不易转身。’所以佛教制戒,出家弟子第一就是淫戒。世俗公论也说万恶淫为首,只是淫欲这件事,真是大祸根,他是多生习气积成的,不学自会。出世的圣人,世间的圣人,及那些明道的贤达,早就看出他的原本,有的主张断除,有的主张节制,有的限定范围,善说恶劝,无非希望人打破迷关,脱离痛苦,得到康乐。

现在潮流变了,从征逐物质享受,渐趋向到放纵淫欲,本来这件事,不学自会,昂之其难道,反而大肆提倡,什么歌曲、跳舞、电影、戏剧,无不是这件事的宣传队,诱惑得一般青年男女,迷乱颠倒,造了多少伤风败俗的丑事,破产的、败家的、吃官司的、自杀的,安静地社会,变成了烧滚动油鼎。谁无家庭,谁无妻女,这样下去,何堪设想。

这回台中顾藏拙居士,悲心流露,发起翻印这本书,希望人人看了,发大觉悟,个个能得到不生,将来命终,可免堕落三途。个人的家庭,定会和祥平安,就是社会风俗,也能渐渐地入了正规,恢复淳厚

。这本书实在是救世的验方新编,若把他看成老生常谈,那就是人心不转变,恐怕天心也不悔祸,人类前途,就不忍再说了。癸巳季秋柄南谨跋。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