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梵文网

佛法观照:网络世界与现实生活

发布时间:2024-01-29 01:32:56作者:金刚经梵文网
佛法观照:网络世界与现实生活

从洪荒远古的饮血茹毛到刀耕火种,从丝路贸易的艰难险阻到而今全球金融如同一家

。数字化时代,资讯可以超越国界,信息可以全球分享,交流和沟通也可以越过时空距离而畅通。日常生活中,足不出户,就能够满足生活需求,服务到家。信息给人带来的方便快捷,改变了人的时空观念,也影响了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受。

然而,人类在工具技术的大幅进步,并未带来精神与心灵的升华。人对物质世界开发的高度,并未让人对物质更加超越和自由,相反可能令人更受困于物质世界。观察生活,网络时代有三个较为普遍的问题: 1、人际疏离与冷漠; 2、物质过剩而精神贫乏; 3、无常的潮流引领大众,而恒久的精神价值淡化。 因此,人缺少安全归属感,精神虚无委顿,生命力薄弱。

下面我们结合佛法的认识观念,来观照网络与我们生活的关联。

一、网络平台之开放性与生命之平等性

网络所展现的第一种特质是开放性。资源开放,信息开放。尽管哪里都不存在绝对开放,但相比于报纸等传统媒体,网络的开放空间更大。因为开放,所以大家都可以参与进来。不同人的声音,不同人的看法,以及不同人的需求,都在同一个平台上面出现。在网络世界里,可以泯灭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差距,比如贫富和身份。面对一些争论,我们会辨别谁更有道理,而不只是因为说话者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就这一点来说,在网络之前的时代,大概很难体会。

从网络的开放性,我们联系佛法对生命平等的揭示。佛陀在二千五百年前古印度说法利益众生的时候,就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差别观,倡导众生平等,肯定人虽有出身的差别,但觉悟的潜能人人具备。而且佛陀通过人的智慧和德行来判断其人格之高尚与卑劣,打破阶级决定论。

透过网络开放性的特质,我们可以学习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包容每一个生命个体,乃至不同信仰文化的人。也就是说,对于他者的存在和不同思想、异质文化,我们都能存有尊重,而不排斥拒绝。

进一步,如果我们以佛法来观照网络的开放性,更深层的含义是把生命之门打开。只有打开自己的生命之门,才有可能接近智慧,饱含慈悲。开放自己,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认识,其内容包括我们的经验、认识、技能、思想,以及情感。自我世界打开,与人无障碍地沟通交流,可与人共享智慧、共享经验、共享物质。

开放,意味着自我与他人不是隔绝关系,而是同体。但开放不是要暴露自己,如此不是开放,而是让人感到为难,甚至给人带来麻烦。开放是自我本身不封闭、不紧张,能够理解尊重,也能包容保留。如同 海纳百川 一样,生命要有不拒所有的胸襟,还有能宁静沉稳的气质。

二、网络资源之共享观与佛法缘起观

网络的第二特质是资源共享。虽然不是所有网络资源都免费,但网络资源共享的东西还是非常丰富。以我们熟悉的电子佛典来说,《大藏经》经文全部上线,只要能够阅读佛典的人,我们都可以使用、检索、引用、阅读。我们能够看出佛教在数字化方面也做了相当的努力。从网络资源共享,我们可以连接到佛法的缘起观。《大智度论》卷十一说: 诸法因缘生,是法说因缘;是法因缘尽,大师如是说。 经论中关于缘起法的解说,非常丰富。简单来说,所有事物的存在和生起,以及消逝,都是依靠众多的条件而成立。所以佛法说任何事物都具备无常性、无独自主宰性(无我)。因此,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植物,都存在于因缘牵连的世界,不可分割。

网络的构成,也是大众参与,彼此共享的众缘和合。虚拟的世界是人们彼此参与互动,现实世界里,人与人也是一样互相依止。但缘起的生命中,有清净的一面,也有染污的一面,有善法也有恶法。

三、网络世界之多面性与人心之自觉性

如同现实世界有战争与和平,痛苦与快乐,自由与约束一样,网络也有不同层面的内容。人在大地上演绎战争的硝烟,也在大地上完成了精神的朝圣。网络就像大地,有人在上面为恶,也有人从善。面对形形色色的网络信息,网络的复杂面呈现在我们面前。因为小孩子沉迷游戏,很多父母会感慨网络这个东西太坏了,但或许转身父母自己就投入现实的娱乐中。那么,网络是不是应该废掉?我们是不是绝对不要网络?

网络只是平台,网络上面的内容反映的是人的心灵状况。所以,不用网络也值得欣赏,但人应该进一步自觉,在生活中远离暴力与瞋恨、远离贪欲、远离无益游戏 树立健康、绿色的生命观。我们使用网络这个平台发布染污、无益、恶性的信息,还是传播善法、清净、喜悦呢?在此,人的自觉性极为重要。有了自我精神的觉醒,即使是污泥一般的网络,也会散播出莲花的芬芳。

四、结语

禅门常拈提双刃剑 杀活同时,来指导学人。网络对于学佛人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关键不在剑本身的善恶属性,根本问题是人心。只有人心的自觉性建立,精神世界挺立,佛法在心灵中苏醒,网络这个平台、网络的共享资源、网络散发的信息,自然有向上清净的力量。而如何让这样的力量生生不息、持续不变,面向人间、面向未来,广大的佛弟子们应再三思之。 (作者:仰 止)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