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无常,变化不定,缘聚缘散,神秘莫测。但万事皆有其因,所谓万法皆空而因果不空,其根源在于无明。无明造业,有业因就有果报,业因是种子,种子遇缘就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是以一切法都不出因果。既然是业因果报,为什么佛法说缘生?因为缘是条件,条件具足才能生,条件不具备,虽有业因种子,也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种子是因,但如果没有缘,如阳光、土壤、雨水、肥料,千年种子也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所以因虽然是生的根本,但什么时候生,结果如何,则全由缘是否具备而定。有缘才能生,无缘纵然有种也不生。所以佛法说缘生。
缘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意思。众缘和合,非常复杂,不是一个条件,而是多个条件。如布施,须施者、受施、施物三者具足,才能完成。这是从粗的方面而说,这三方面因缘已是千差万别,说之无尽。如从细的方面而说,每一个缘里面又有无量缘。施者、受施、施物每一缘里,如果不在同一地方、同一时间出现,这一布施的行为便不能发生。而这些缘的聚合又非缘不可。聚合是缘份,人与人聚会是缘份,人与物的聚会也是缘份。两个不相识的人,对面相遇,目光交错,莞尔一笑,就是缘份。你在大街上摔倒了,有人扶你起来,也是缘份。四年同窗,那是多生的缘份。如是家人眷属,更是多生多世缘份深厚。所谓偶然,出乎意外,神秘莫测,其实都是必然,无不是缘聚而现。由此可见,一切法莫非众缘聚合而生。大到世界,小到微尘,无不是无量缘合。但我们并没有细心去观察过,甚至于根本就不曾想过这椿事。不知道缘合是如此之复杂。它的复杂程度与尽虚空遍法界相等,与众生识心中妄想分别执着的念头无异
所谓缘生缘灭,其实并无生灭,只是缘聚缘散而已,缘聚则生,缘散则灭。世出世间一切现象都是众缘和合而生。人生由四大五蕴六根聚合而生,四大五蕴六根都具有各自功能,互相不能代替。如六根中眼耳鼻舌,一个功能失去了,并不影响其他功能作用。四大五蕴六根聚合就得人身,缘散了四大分离,五蕴六根败坏,人身不存,是为空。所以说五蕴皆空,蕴就是聚集的意思。不仅缘散了是空,缘聚时缘本身也是空。《心经》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此理。色身由细胞组成,而细胞又是由各种物质元素构成,物质穷究到底,是波动现象。受想行识是心的总称,心是念念生灭,前念灭,后念生,三心不可得。身心俱不可得,故又说“诸法无我”。有情众生如是,无情众生亦然。前面说世界、微尘都是波动现象。所以说万法皆空。
缘与因是一体的,众缘和合,说到底是因缘和合。因是主体,没有因,就没有缘生,正如没有种子,谁生根发芽?缘其实也是因,是众生一生中造的多种业因和多生多劫造的业因。因缘是偏正关系,主者为因,辅者为缘;正者为因,依者为缘;亲者为因,疏者为缘。人生得此身,五戒十善是业因,父母是缘。缘深者为父母爱人,缘浅者是亲戚。世间一切众生之间关系很复杂,概括起来却不外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四种缘。所有缘都是自己造的因,故佛教导我们要随缘,因为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亦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人间善恶都是缘,譬如被人骂、遭人打,不要心生怨恨,因为可能是你前世伤过他、骂过他。心生怨恨,不但此缘未了,还会越结越深。随缘才能消旧业,得自在。随缘是无住,无住是不执着。不论善缘恶缘现前,都安忍受报,心中若无其事,纵然是恶报,也没有苦受。无住还要生心,生心要造善缘。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报恩要多报一些,还债要多还一点。此生一定要了尘缘,结法缘,为众生造增上缘。善学者,当以缘生之理,随机感缘,示种种法,以拔众生之苦,予众生之乐。缘生之理,说到底就是内三心不可得、外缘起性空不可得,明白了此道理就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随机感缘,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证本非缘生之性,超然于一切缘生法之外,解缠缚之苦,得自在之乐。自度化他,禅缘至上,净缘至殊,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