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基学佛心要
世人要去苦恼,除灾祸,得康健,保富贵,先得明心;心明则不造业作恶,祸害自远,身心泰然矣。但明心必学佛,学佛必自求,求佛得一,求己得七,此为正因,别无二法。初学佛者,先读此书,明心要作根本,有一步登堂之妙焉。
天津印心精舍丙子七月盂兰胜节纪念
本月是佛天欢喜节,人也要欢喜。但人生第一欢喜事,无过于学佛。人为什么要学佛?学佛是求觉悟。因人世上无一事不感觉是苦,佛是极乐,人要去苦得乐,明白苦乐之义,在心不在身,亦不在贫富贵贱,所以要学佛。
今先说两种人:一贫贱,一富贵。双方的苦楚,比较如下。贫贱人苦,其正苦在求有所得。其附苦有四:一怕债权人逼迫,二怕病或夭寿,三怕人轻贱失面子,四所求不得如愿。富贵人苦,其正苦在求无所失。其附苦有十五:一怕盗贼,二怕索借,三怕募捐,四怕失面子,五怕财产管理经营之劳苦,六时局多变事业恐动摇,七怕病或夭寿,八怕冤家逼迫,九用人无心腹之顾虑,十家庭气恼口舌多病,十一子孙游荡,十二出门或起居不适,十三怕子孙受人愚弄,十四酬应烦忙之苦,十五所求不得如愿。由此可见富贵人痛苦,反比贫贱人多。
苦有多种,总名八苦。所谓八苦者:
一、生苦贪为总因。由贪爱欲而入胎出胎,受诸苦恼,往来生死,六道轮转。
二、老苦由生到死,中间必经之缘。此身本是生灭,时时变化,虽初生之儿,亦随时老变。如幼而壮,壮而衰老,发白齿落,此苦于微细不觉者。
三、病苦由放纵贪嗔痴为总因,得此苦果。然由中途或临时自造的苦因为多。
四、死苦对于此生为结束,名曰苦果。对于后世为另转新因,苦乐有未定者。
五、求不得苦贪为总因。
六、爱别离苦痴为总因。
七、怨憎会苦嗔为总因。
八、五蕴炽盛苦疑怖为总因。以不安、不自在为苦果。
众生不论贫富贵贱,终逃不出此八苦。但有多少轻重之别,现在未来之分。有智慧人,先杜未来苦恼,从因上下手,是明因果,但当先明此八苦之来源。
在未受苦之前,因地只是作业,善业则乐,恶业则苦。在未作业以前,因地只分迷与觉,迷则作恶业,觉则作善业。所以惑业苦,是入生死的定轮。由心的迷惑为起因,身造恶业,入生死为缘助,有生死而受苦恼为苦果。恶业者,十恶之行相也。云何十恶?其轮转因由又如何?
十恶者,意三恶曰贪嗔痴,口四恶曰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身三恶曰杀盗淫,是名十恶。
十恶以杀盗淫为恶之极,亦受苦之始,但有一定因果。如环之轮转如下:
问:何以有杀盗淫与两舌等四恶?曰:由于贪嗔痴。
何以有求不得等四苦相压迫?曰由于集苦,即是心与境相集而成之苦。
何以有集苦?曰由于根尘未脱,即六根六尘之相缠。
何以有根尘未脱?曰由于心不解脱。
何以有心不解脱?曰由于心地不明。
何以有心地不明?曰由于无慧照力。
何以有无慧照力?曰由于心无主宰无定力。
何以有心无主宰无定力?曰由于不修。
何以有不修?曰由于不闻正法。
何以有不闻正法?曰由于不遇善知识。
何以有不遇善知识?曰由于自己不痛切而近恶友。
何以有自己不痛切而近恶友?曰由于识见不正慧力未足。
何以有识见不正慧力未足?曰由于迷惑。
何以有迷惑?曰由于造业。
何以有造业?曰由于受苦。
何以有受苦?曰由于修十恶,由此轮转来因修十恶故。
受大苦恼因苦极故
感觉发心回头因发心回头故
求师以为皈依因得师故
得闻正法因闻正法故
得开觉慧因开觉慧故
不惑不动因不惑故
不造恶因度一切苦厄,心不贪著,即了生死,是名成佛。
佛是什么?佛是觉的意思。求佛是求觉,求自己觉悟,和佛一样。释迦牟尼佛等是先觉者,是做榜样的人。我们学佛,譬如模仿一张画,看了样本,还重在自画;如果单看样本,自己不动手,终究是一张白纸,结果是自骗自,是世间极笨的人。古人云:智者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不知佛也要求,心也要求;求到自己开觉慧时,便是学成佛,但不是变一个佛;因为人本来可以成佛,释迦牟尼未成佛前,也和我们一样颠倒,只因觉的早、修得早,所以成得早。又譬如佛是已雕刻的图章,我是未刻的图章;本体同是一块好石,不是豆腐,不是粉块,自己切勿以谦退当作恭敬。
又佛和人,丝毫无别。凡人如醉汉,正醉时,原是颠倒,但一切勿失,一醒就回复照旧,所以世间没有真坏人。又譬如房屋坏了,自己不能修理,终究是坏。独有人,昨日坏了,今日又好了,可见昨日不是真坏,只要一转变就好。但是转好固容易,转坏也容易,不能同圣人一样永久是好。所以圣与凡,本体不二。只是有迷觉之别,修与不修之分。
修的意义,只是要回复本来。因人本来是觉,本来不苦,徒因半途忽迷,误入恶道,只要退出来,退到原来觉地,方知从前误入,是冤枉一梦。
修的目标,在明心见性。第一条件,又在本人心愿,真切肯修,方是有益。譬如缺米,要买粮。缺用,要求财。如果不缺,就不要。
现在的人,可分三种:一是无空修,忙于生计,无暇及此。二是无需乎修,以为衣食住满足,并无病苦,用不着修。三是要修无门路。此又分为四:一者所求不正,如求福报等;二者不明法之所以然;三者法不当机;四者缺乏师资。此是因缘的不同,然不论修与不修,人的目标总是求乐去苦。
不肯修的人,误以修为苦事,根本还是求乐。肯修的人,虽知求乐,不明究竟乐的道理。佛菩萨本愿,在慈悲。慈是予乐,悲是去苦,要人到究竟乐,是为极乐。但予乐,不是佛有个乐可予;去苦,不是佛代为去苦,佛只是付予一方法,教人自己去苦取乐,去取在人自己;用自己的定慧力,照见苦乐是心的分别,当他苦,就是苦。当他乐,也就变为乐了。如果明白了此义,观一切是空,苦厄自度。所以苦乐的分别,只在意境上高下的不同。
一普通人以衣食住满足为乐。以缺衣食住为苦。二高尚人衣食住不必定要满足,但求成名为乐。以不得扬眉吐气味苦。三苦修人、罗汉怕衣食住满足,但求自己速成佛道,不知利他。以富贵为累,不得清净修持为苦,此但死修无方便者。四发心菩萨不求衣食住满足,但求得过,惟以明心利他为乐。以不得度生为苦。修慧兼修福,而重修慧。五大智慧人登地菩萨衣食住不必定取不满足,有则享之,无则不强求也。以此生不能大成就为苦,福慧双修平等不二。六大成就人佛苦乐两无碍,亦无所谓苦乐,得大自在之乐。无苦,福慧具足。
世间乐出世乐衣食住,名利恭敬,即财色名食睡五欲。(身乐)衣食住等一切照旧,但不贪著,惟心无挂碍,常得自在之乐。(心乐)以无常有限有生灭故,不究竟故终归苦。以究竟乐,其乐无限,毕竟是乐而无苦。一重在身,二有生灭,三可夺,四有量,五不久只一世,六有比量即苦生,七于苦难中得来,虽享受而心常恐怖。一重在心,二无生灭,三不可夺,四无量,五永千万世,六无可比量而大自在,七于功德中修证而得,可安心自在享受,心无得失恐怖。
世间恶事,多半是苦人做。苦人为什么肯作恶?只因心地糊涂。所以惑是因,造业是缘,受苦是果;转过来,苦又是因,惑又是缘,造业又是果矣,是名惑业苦三轮。今因修而开慧,因慧而知空,因空而得定,定即是不惑。慧、定、空也是三轮。所以有福人,每不肯作恶,但一作即是大恶,翻身又是大善。
因此修世间福报,已属不易。如不修善,必得苦果。所以戒十恶,是修福的根本,亦是修慧的初步。有了世福,才有善缘。得遇明师闻正法,修出世福。譬如登楼,世福是个梯,但登梯勿上楼,终不究竟。所以有了梯的世福,还得要登梯的出世福。总而言之,是修心,把苦心转到乐心,把糊涂颠倒心转到光明自在心,才是修的目标。
修的法门,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的尽,必求得明师,以为皈依。因为各人根器不同,不能用一个法来普传大众。学佛法门,随人而施,法法不同,要人归到本来,却是一样。譬如禅宗是用禅定法归宗,净土宗是用念佛法归宗,密宗是用密法归宗……宗是个本来清净觉地,地是心地。这清净觉地,在禅宗名曰禅定,在净宗名曰净土,在密宗名曰悉地,名称各别,此物不二,此物即是法身。性是心之体,心是性之用,所谓明心见性,到究竟地,总名曰证法身。
但如何修证?曰持戒得定,明因果,开觉慧。一切尽载印心精舍《己亥讲演录》一书中。此书中分三分,先读第一启机分,然后求师请法;再读第二正修分,与修时合参;到自己有所得时,再读第三印证分,将自己心地法,一一印证,此是真实功夫,可以证法身成佛。
修的利益和结果,是万万无法先讲的。譬如吃茶,滋味好,要肯吃的人自吃自知。不吃的人,虽尽种种言说,终归无用。兹略说一二以坚修行人信心,使其放心而已。
甲、有形可见之利益
一、无水火灾。
二、家庭不遭魔鬼缠绕。
三、无冤家或枉事近身。举凡修善之家,心气和平,恶事不内生,外魔不引入。因恶事近身,中间必有魔为媒介,先勿使近,故无危害。
四、无气恼口舌,而家庭和顺,少意外枉事。
五、无疾病而得长寿,如干血症、中风症、脑冲血、血压高、肝胃等病,未过七成者,绝对可治愈。
六、无瘟疫传染之灾。修行人心多宁静,见机必速,百不动气,事事避重就轻,口舌自然勿生。且智慧一开,则察事分明,闲言是非,不入小耳,自无意外枉事。平时心定神安,身自康健,故无疾病疫染诸苦。但此是暂时的利益,不名究竟。
乙、无形之真实利益
七、心地光明,以了因果故,不造恶因而受苦果。
八、了解入世出世之理,永断诸惑,不入生死。
九、凡夙世冤家,从此解脱,宿债全消。“要灭未来苦,先断造恶因,要勿造恶业,先得心地明,此即是不惑。不惑则不贪取,不入生死,即是出世。”心常大悲,发心救众,使冤家亦自动慈化,宿怨自消,此则不花本钱而万金难得之真利益也。且杀生念断,新冤不添,无债一身轻,超然出世矣。
十、入大乘法。
十一、得当机修证之法。
十二、得遇明师。
十三、信行证解无明自灭。
十四、此生明心见性,到究竟地,开慧眼,即身成佛,是证法身佛。
十五、扫荡习气。凡修法,宜超最上乘。万无客气之理,所谓当仁不让是也。信彼佛必信自佛,方名正信。但知理解,不肯事修,不名正行。不信不行,决不能证。所证既圆,即名解脱。故修者惟心,除习气亦在心。明心功夫,如何修证?如轮之一面向上转,一面向下退,恶上则善落,善上则恶落,圆转如轮,故心明则无明灭矣。
丙、究竟利益
十六、得大自在的意境,于顺逆二境,无可无不可。
十七、通达诸法,一切皆空,可以度众利生。(一)空外境;(二)空内心,心是幻故;(三)空习,虽内外空两空而习气尚在也;(四)空觉,觉亦是幻,由心所立,此亦法也。法即不立,觉亦是幻,故空之;(五)不空,知一切本空,但非断灭,不妨一切照旧,只是不着不执而已。
十八、入于无念。无者,非有无之谓也。以有念也不执著,等同虚空之谓也。
十九、习气日销,灵感日通。此即神通初现时,于未来事,以因果洞达,决断不同,遂若先知。但此证得,必在明心之后,非作怪异神变,久久出于自然不觉,而他人视为怪异耳。故天眼天耳等五通,佛家虽有,必明心后证得,不许贪求,恐误人也。
二十、未死前预知时至。平时一心不乱,舍报定生西方,此乃自然而往,非贪得强求者可比。
以上二十条,亦不过举其略耳。如肯修证,功夫到一二分,已欢喜不可思议,况彻底乎!究竟圆满乎!我今奉劝,实念世人太苦,再不自救,更待何时?今日富贵,岂可长保?转瞬福尽苦来,就来不及矣。人家上楼,求一座梯,已是千难万难;诸君有梯不上楼,还要退下来,宁不可惜!所谓究竟上楼者,即是明心见性,明白我自己究竟是什么,但不靠佛不靠法,是要靠自己。
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