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心,究竟是什么? 我,从何而来、往何而去?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我从何而来,往何而去?人生的意义究竟为何?参不透答案就这么放弃不再寻找,日复一日,度过一生,到头还自懊吗? 唯有觉性,掌握自己,心才能安住,念头不再妄想纷飞。 人生这条路实在是出人意料之外,每个人在这生当中都会遇到不可思义的因缘。因缘有前因后果,但人往往在过程中迷失了自己,不知该何去何从,在这一生当中做了什么?心在哪里?找不到心,人生也白白走了一遭。 人生,从哪里来?要做什么?怎么想也想不出答案。 真的没有答案吗?绝对是有的!不知心是什么,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这就是迷!佛法即是要解决人生的无明,要人觉悟,破除人生迷惘,藉禅修、亲近佛法,就能慢慢找到答案。 有一个公案:从前有位罗状元,当官十几年,育有一子,他亲自教导孩子,希望将来儿子同父般有成就。然而不管他如何努力,儿子仍然十分愚痴,罗状元非常难过,自己如此有成就,竟生了个愚痴儿子,人生所为何来?意义何在?于是他出家修行,留予后世此偈: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白了头,是是非非何时了,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 是的,万千大众不都是这样过了一生,念大学、成家立业,求成就、做大官,辛辛苦苦往上爬,无非在追求目的,但这个目的达到后接下来怎么办呢?只好再找另一个目的,否则,真不知自己要做什么。 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指出何为清楚明白的修行之路。一天释迦牟尼佛为大众说法,却不发一语,只是用手拈起一朵花,千万弟子中唯有摩诃迦叶微笑点头,他悟到当下这念心,而成为禅宗初祖,代代以心传心。 顿悟的经验其实每个人都有,例如坐下来念书,一开始不懂;解不出答案,但突然间就明白了,这就是悟。然悟有大悟、小悟,有悟世间道理等,而佛法讲悟是悟自己本来的心。昔日德山祖师还是周金刚时,怀疑禅宗如何见性成佛,千里迢迢到南方要找龙潭祖师辩论,途中却被卖点心的老婆婆问倒: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请问师父点那个心? 心念刹那刹那生灭,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刹那过去也不可得,真正自己的心是什么?且天天以眼耳鼻舌身意观相,看不到真相,殊不知见诸法空相,即见实相。德山祖师也曾从蜡烛的明灭中悟到光明、黑暗是无常、是生灭;但能知光明与黑暗之觉性,超越光明与黑暗,不生不灭。 什么是觉性?释迦牟尼佛曾以客尘道理来阐释,旅客总在流浪,不断寻找目的地,来来去去不停留,而安住在旅舍、不来不去的才是主人;又如灰尘在虚空中飘
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