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佛像的姿态,大致而言是由坐姿、立姿和卧姿构成。其中坐姿是佛像中最为常见的姿态,也是变化最多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姿态,所隐喻的内涵也相异。在我们目前所见到的佛教艺术形象中,最频繁使用的有以下几种坐姿:全跏趺坐、半跏趺坐、轮王座(自在坐)、善跏趺坐(倚坐)、交脚倚坐和游戏坐等。
( 释迦族手工佛像 三世佛 工作室藏 净高37cm )
首先,全跏趺坐(如图 1),亦称“如来坐”“金刚坐”,因佛祖在禅定时常用此坐姿,所以又称为“禅定坐”,俗称“双盘”。这种坐姿是以左右两脚的脚背置于左右两股之上,双脚的足心都朝上,在这种坐法的基础上又可细分为二种,左腿在外侧的称为“吉祥坐”,右腿在外侧则称为“降魔坐”。在我国著名的敦煌莫高窟 248 窟和 45 窟中佛祖释迦牟尼的坐相便采取的是这两种坐姿。无论是“降魔坐”,还是“吉祥坐”,双足互盘的姿势都给人一种稳定祥和之感。在佛教文化中认为全跏趺坐是最为安稳的一个坐姿,不容易疲劳,而且身端心正,因此修行坐禅者通常都采取这种坐法。另外,相传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进入禅思,修悟证道,采用的就是这种坐姿。
( 释迦族手工佛像 佛陀 工作室藏 净高25cm )
第二种是半跏趺坐(如图2),俗称“单盘”,是佛教中菩萨经常会采取的坐姿。它的姿态是以右足单独押在左股上,或是左足单独押在右股上,左腿在外称为“吉祥半坐”,右腿在外称为“降魔半坐”,这种坐姿与全跏趺座有类似之处,不同之处是全跏趺坐姿是双足足心朝上,而这种姿势是单足朝上。云冈石窟第 17 窟内所塑造的大佛便为此坐姿。
( 释迦族手工佛像 梵式观音像 私人藏家 净高45cm )
第三是轮王坐,亦称“自在坐”(如图 3),它与全跏趺坐和半跏趺坐一起称为诸佛三种最常见的坐姿。它的姿势为右膝曲起,左足成半趺状或下垂于坐前,右臂直伸置于右膝上,左手自然抚于座上。由于这种坐法自在舒坦,十分放松和惬意,所以把它称作是“自在坐”。这种自在坐早期是出现于印度阿姜塔石窟的龙王像上,在宋代以后成为中国菩萨造像的流行形式。
( 释迦族手工佛像 自在观音像 工作室藏 净高35cm )
第四是善跏趺坐(如图 4),也称倚坐,这种姿势即身体端坐于座上,两脚自然下垂着地。采取此坐姿的佛像一般都是正面像,仪态端正挺拔,让人不由产生敬畏之感
。( 释迦族手工佛像 弥勒佛 工作室藏 净高30cm )
第五是交脚倚坐(如图 5),同倚坐类似,同样也是身体端坐于座上,但下垂的两腿相交于座前。早期的佛教造像中,弥勒菩萨经常采用这种坐姿。在莫高窟第 275 窟的南壁上就塑有属于北凉时期的二尊交脚倚坐的菩萨像,菩萨两脚下垂相交坐于台基上,双手结说法印,头部微微朝下,嘴角露出一丝浅浅的微笑,显得十分生动自然。
( 莫高窟藏品 )
第六是游戏坐(如图 6),其姿势为一足半趺状,一腿自然下垂于座前,一手搭于腿上,一手自然垂放于座上。
( 释迦族手工佛像 绿度母 工作室藏 净高65cm )
第七是半跏趺思惟坐(如图7),腿部单盘,一手指颊,呈低首侧身的冥想沉思状,这种坐姿流行于中国南北朝时期,其含义是佛在为菩萨时思惟众生之苦。
( 大明永乐 思维菩萨像 网络图片 )
最后看到的是箕坐(如图8),其姿势为两足向同一方向伸直而坐,因两足之间形状如箕(用竹篾、柳条或铁皮等制成的扬去糠麸或清除垃圾的器具)所以称之为箕坐,是一种比较开放和舒适的坐法,我们平常所看到的如意轮观世音菩萨也多用此坐姿。以上 8 种佛像坐姿是佛教艺术中最为常见但却十分生动有趣的造像方式,这些坐姿不仅是哪些醉心佛教造像历代能工巧匠智慧与勤劳的体现,也是用艺术化的形象去完美诠释浩繁深奥佛教文化的代表。
( 网络图片 )
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