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着不同的表象,而事务的善恶好坏却没有固定的标准来加以区分,这就需要我们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用头脑去思考,才能得出答案。
一个学僧参问赵州和尚:“和尚今年多大年纪了?”
赵州和尚回答道:“一串数珠数不尽。”
学僧接着问:“和尚承嗣什么人?”
赵州和尚回答道:“从谂禅师。”
学僧好像想到了什么似的,突然又问:“如果有人问:赵州说什么法?和尚您怎么回答呀?”
赵州和尚说:“盐贵米贱。”
说到“盐贵米贱”,让人想起了另外一则故事:
有一天,一个僧人问青原行思禅师:“请问大师,什么是佛法大意?”
行思禅师反问那个僧人:“庐陵米价是多少?”
那个僧人无言以对。
这两则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所有伟大的修行,所有重要的佛法,都离不开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琐屑的日常细节。
如果你想进一步深入理解这个道理,那就听一听义玄禅师的教诲吧:
义玄禅师是临济宗的创始人,他非常推崇自然的禅风。
这一天,看到外面风和日丽,义玄禅师便和徒弟信步走出禅堂,尽情享受这大好时光。在散步的时候,义玄禅师看到徒弟手拿着一卷佛经,便说:“求佛求法,看经看教,皆是造业。”
徒弟一听,赶紧把佛经收起来放人袋子里,然后问道:“不看佛经,如何求得佛法?”
义玄禅师望着远处的风景,边走边回答道:“无佛可求,无法可得。”
“那我来跟您学禅,该如何用功呢?”徒弟听了,仍是不放心,亦步亦趋地跟着问道。
“佛法无用功处。”义玄禅师越走越快,“只是一些再平常不过的事情罢了,拉屎撒尿,穿衣吃饭,困了就睡觉!”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上述三则公案,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种启示,那就是宁可做小事,不可不做事;不会做小事的人,不可能做出什么大事。
如果在生活中,你经常注意到一些看似琐碎的细节,会使结果变得大不相同。所有这一切都是决定胜负、生死、成熟与不成熟的关键——不管你做什么,事业成败皆系于此。
怎样才能来去自由?宋代着名的清远禅师曾经给徒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持戒僧,一生严格持戒,对自己从未放松过。有一天晚上,持戒僧因事外出。这晚天色漆黑,持戒僧走得非常匆忙,突然脚下好像踩到了什么东西,那东西还发出了很痛苦的叫声。
持戒僧想:坏了,是一只蛤蟆吧?肯定是一只蛤蟆!天呐!我杀生了!那蛤蟆说不定肚子里还有好多仔,这下杀生无数了
!持戒僧当时就又惊又悔。这晚,持戒僧躺在床上,想着那死去的蛤蟆久久无法入睡。后来,持戒僧好不容易睡着了,却突然看到数百只蛤蟆前来索命,持戎僧吓得大叫了一声便醒来了,方知刚才只不过是一个噩梦。
终于等到了天亮,持戒僧急匆匆赶到昨晚的事故现场,没有看到蛤蟆可怜的尸体,却看到一只被踩烂的老茄子!原来如此!持戒僧长出了一口气,这才放下心来。
故事讲完,清远禅师又说道:“大凡修行,必须离却情念,否则定会大吃苦头。现在我来问问各位:那持戒僧夜间踩着的,是蛤蟆呢,还是老茄子呢?如果说是蛤蟆,天亮了再看却是老茄子;如果是老茄子,天没亮的时候却有蛤蟆来向持戒僧索命。谁能解释解释?无法解释吗?大家站起来,使劲参!”
禅宗有一句格言,那就是“万物唯心造”,它的意思是一切心理现象都是主观意识造成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持戒僧夜间踩到的究竟是蛤蟆还是老茄子已经不重要,重要的只在于他认为自己踩到了什么。
而对于那些得道的禅师来说,这是一个无善无恶、无爱无憎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做到不被表象、成见、色相乃至世俗道德规范所拘泥,只有这样才能来去自由。
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