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梵文网

《西游记》乌鸡国佛道两派为何能“和衷共济”?原来是妥协的结果

发布时间:2023-09-11 02:20:48作者:金刚经梵文网
《西游记》乌鸡国佛道两派为何能“和衷共济”?原来是妥协的结果

《西游记》三十六至三十九回,唐僧师徒四人行至乌鸡国,投宿宝林寺,夜间,冤死的乌鸡国国王拜见唐僧,求圣僧帮他洗刷冤屈。

原来,乌鸡国国王因好善斋僧,佛祖派文殊菩萨前去度化他,许他金身罗汉的编制。不料,期间两人起了争执,文殊菩萨被浸在御水河中三天三夜。因此,佛祖命文殊菩萨坐骑青毛狮子精到乌鸡国,将国王推入井中泡三年,以报当初之仇。

这个故事,让人疑惑的地方很多:

既然乌鸡国国王之前是崇尚佛教的,那么,佛祖派青毛狮子精前去替代他做皇帝时,为何是道士打扮?

而被推入井中的真国王尸身,为何是由道派人物井龙王保存?

救真国王时,孙行者为何二话不说直接去找道祖太上老君,而老君为何心甘情愿帮忙?

其实,这三个问题可以合为一个问题:

在乌鸡国,为什么佛教和道教实现了和谐共存、和衷共济?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藏在文字里。

宝林寺的秘密

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乌鸡国境内,到一座庙前,庙的名字上蒙了一层灰尘,看不清楚,悟空把灰抹掉,露出“敕建宝林寺”几个字。

“敕建”,说明前任皇帝是崇尚佛教的,当初,乌鸡国是以佛教为国教。

如今寺名蒙尘,说明现在佛教不受待见了。

接着,四人打算投宿在寺内,但是与方丈起了一番争执。在争执中,读者可以发现,这座庙里竟然还有500多个和尚。更出人意料的是,为寺中方丈“服务”的,竟然是一名道士。

这位道士是什么身份?据他自己说,他是“扫地撞钟打勤劳的”。但是从他向方丈报告有僧人要借宿时,方丈的无名大怒之表现来看,这个道人更像是一个“监管人”。

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青毛狮子精以道士身份帮助乌鸡国解决了旱情以后,道派势力在乌鸡国便开始崛起,佛派开始受到冷落。

道教同仁的表现

乌鸡国国王被青毛狮子精推入井中,按理说,肯定就被淹死了,没有下文了。但是,井龙王却将国王的尸身在井下保存了三年。而且,八戒一来,他便“甩锅”了。

可以肯定的是,井龙王之所以会这样做,肯定是接到了上层的命令。而且这个命令的期限很明确:唐僧的徒弟下到井中,自己的任务便结束了。

这是谁下的命令呢?很显然,应该是来自太上老君这一派系的命令。

因为,在八戒将国王肉身背到宝林寺后,悟空在唐僧逼迫之下,找医活国王的办法。悟空直接便找到了太上老君。按理说,太上老君可以严词拒绝,但是,他竟然二话不说,便给了悟空一粒仙丹。

其实,从宝林寺中有道士监管僧人行动开始,悟空便明白了乌鸡国一案的蹊跷之处。而老君的态度,恰恰证实了悟空的猜测。

和衷共济的表象是妥协的产物

综合分析,可以肯定,乌鸡国佛教和道教和谐共存、和衷共济的假象,是两派高层妥协之后的结果。

因为,如来导演的西天取经,本质上是佛教的东扩计划,说白了就是抢地盘。

可是在乌鸡国,如来却把地盘亲手让给了道教,这算盘打得让人看不懂。背后的原因在于:争斗有时候不仅仅是你死我活,还有必须的妥协

在东扩计划中,如来要抢的是道教的地盘。而太上老君在计划初期,为了打击玉帝,帮了如来不少忙。作为智慧超群的领袖,如来当然明白老君帮助自己,必然有所图,而自己当然不能独吞果实,必要时还要向太上老君让利。

所以,从青毛狮子到乌鸡国,直到真国王生还的这五年,乌鸡国给道家的“香火”,正是如来分给太上老君的果实的一部分。

这就是为什么青毛狮子要以道士身份前往乌鸡国的原因,也是井龙王要保护真国王尸身的原因,也是太上老君愿意拿仙丹救人的原因。

其实,这也解释了宝林寺虽然破败了,但仍要养着五百多和尚背后的原因:唐僧四人一到,佛派必须要重新受到重视,而这些和尚,又要登上前台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