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梵文网

听佛陀讲个祭祀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3-04-02 13:55:22作者:金刚经梵文网

  听佛陀讲个祭祀的故事

  有一次,佛陀在俱萨罗国人间游化,与常随比丘众等,行脚到一处全是婆罗门所居住的村庄,这个村庄的地名叫怯(少/免)婆提。因此,当地人都叫这个村庄为怯(少/免)婆提婆罗门村。佛陀到此,就住宿在村庄北面的斯舍婆林。这个地方,居民甚多,皆幽衣足食,讲究礼乐。其村树木繁盛,甚觉清凉,假山石桥,茂林修竹,花图亭阁,环境幽雅,浴池亦多,是热带地方一个修行的好处所。该国的国王波斯匿王,就把这个地方封赐给究罗檀婆罗门,领导婆罗门大众在这个清净的地方居住,一向过着快乐的生活。

  提起这位婆罗门究罗檀长者,也是远近皆知,人多称赞。因为他父母以上,七代清白,没有轻毁,异学三部,都能讽诵,各种经书,亦皆通达,且能讲说;对于处世之道,学问文章,老练幽微,无以复加;又能占卜星相,熟悉祭纪的礼仪。门下有弟子五百人,受他的教导,这位长者,可以说是婆罗门中的领袖人物。

  在一个丰收的季节,他想筹设大祀,以祭奠他们所崇拜的神。因此备办了五百头特别肥壮的大公牛,五百头肥美的大母牛,五百只黑肥的母羊,五百只阉过的肥白公羊,千只以上的肥猪,以为祭品。还有那许多鸡、鸭、鹅类及鱼虾鱿蟹,水族生灵,陆续筹办,不在话下。

  村庄上所住的居民,上上下下,男女老幼,都因准备这次盛大的祭典而忙碌;尤其是究罗檀长者的五百婆罗门弟子,日夜没有休息的为这件祭神的大事而操劳。这两天忽然传来一个从未听过的好消息,诸婆罗门及长者居士们听说佛陀行化人间,已到了他们村庄附近的斯舍婆林止息。这个惊天动地的新闻,给这一带地方的民众带来了无比的欢喜。大家早已听说佛陀本来是个王子,出家成道,名闻天下。成佛之后,十号具足,为三界导师,四生慈父,常说法于天上人间,义理微妙,闻之者得度,修之者证果。他的常随弟子,多是大菩萨与阿罗汉,梵行清净。惟佛陀的圣容,庄严的法相,只有仰慕,还未亲自见过这样崇高伟大的圣人,如不趁此前往瞻仰礼拜供养,就要失去了大好的机会。因之,相率而行,当经过究罗檀长者居住的附近,不料这位长者,已在自己的高楼上遥见行人众多,觉得奇怪,乃命左右侍从,下楼探听,到底是怎么回事。当侍者回报说:「村人大众,乃是前往尸舍婆林瞻礼佛陀去的。」长者一向严肃的态度,顿时改变为欢喜的表情,并欣然表示也要和大众一同前往晋见佛陀,不失良机。于是吩咐众人稍微等候,长者随即下楼,准备出门。但被五百弟子知道长者的动机,一齐放下了正在忙着布置大祀的工作,前后左右,大伙围拢过来,说出了很多的理由,阻止长者出门;认为应该以客拜主,由佛陀来拜访长者,不该以主拜客,由长都先去见佛陀,于礼不合。但是,究罗檀大师是一个深明义理的人,很和气而委婉的向众弟子们解释说:「你们所说的,都很有理由,我虽领导一方,具诸德行,但你们要听我说,才会知道我何以要去拜见世尊。其理由是:

  一者、世尊的家世,七世以来,父母正配,没有遭受别人的轻慢和毁谤。

  二者、佛陀颜貌端正,世人无比,出身高贵的剎帝利王家种族。

\

  三者、他生在国王家,身为太子,甘愿舍弃王位,而出家为道。

  四者、出家修道,成就佛果,具诸光明。

  五者、他既生国王之家,财富冠天下,有大威力;但他不贪财势,出家修道。

  六者、世尊具足贤圣之戒德,智慧成就而圆满。

  七者、世尊善于言语,每当说话时,出柔软音,表和雅词,而达圆融无碍之义。

  八者、世尊为三界导师,四生慈父,弟子众多。

  九者、世尊永灭欲爱,没有暴躁的表情,心中也不生任何的忧恼和恐怖畏惧。

  十者、时常欢喜愉快,和悦近人,人见称善,又善为说法,令人知因畏果;且从来没有听说过他毁谤过外道及其他的宗教。

  十一、世尊常受国王波斯匿大王,及瓶沙王礼敬和供养。

  十二、世尊常受到沸伽罗婆罗门、梵婆罗门、多利遮婆罗门、种德婆罗门及首伽摩纳兜耶子等这些婆罗门领袖们的恭敬供养。

  十三、世尊为众多的罗汉弟子所信奉礼敬供养。亦为诸天与诸鬼神之所恭敬,以及许多知名的社会人士所崇拜。

  十四、就是尊贵为国王的波斯匿王及瓶沙王,以及许多大臣都归从他的座下,受过三皈五戒。

  十五、又有许多婆罗门的领袖亦崇拜而受三皈五戒。

  十六、凡世尊弟子,皆受三皈五戒。

  十七、世尊行化,凡所经过之处,为一切世人自动自发恭敬供养。

  十八、凡世尊经过及所至之处,城市乡村,无不倾慕恭敬供养。

  十九、世尊所到之处,非人及鬼神不敢触娆扰乱。

  二十、世尊所到之处,当地人民,皆见光明,并闻空中有天乐之音。

  二一、凡世尊所到之处,若要离去时,众人恋慕,涕泣而送。

  二二、当世尊初出家峙,父母宗亲涕泣思恋。

  二三、世尊乃少壮出家,看破荣华富贵,离却五欲之乐,拾弃庄严其身的诸宝饰物和平常使用的象马宝车。

  二四、世尊舍弃转轮王位,出家修道。如不出家,必为转轮圣王,管辖民物,我等亦皆属之。

  二五、世尊自修梵行,明解梵法,而为人说;又能往返诸天,与天语言。

  二六、世尊万德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悉皆具足。

  二七、世尊乃出世之大丈夫,毫无怯弱。

  二八、世尊明解三种祭祀、十六祀具,我等宿旧,尚且不知,今逢大祀,当去请示。

  二九、世尊光临,本为村人大众所尊敬宗拜,我等更当尊重以为贵宾,我为主东,宜往晋见,方合仪理。

  三十、世尊光临,乃吾村之福,累劫难得。

  众弟子们!就因为有以上所说的三十种因缘,我们应当一同前往瞻仰圣颜,请示法要,才合对圣人的礼节;并应尽地主之谊,盛大供养,为众修福,正是时候,不可错过了多生累劫难逢难遇的大好机会。」

  五百弟子,闻此一说,个个目瞪口呆,甚奇甚特,咸认彼之功德殊胜,我大师当去晋见。一则是因为听说世尊懂得真正祭祀之法,正当他们备供设祀之际,都想去见佛陀,得到一些祭祀的知识,故众人都欣然愿意随往拜见世尊。究罗檀大师当即严驾宝车,与五百弟子及诸婆罗门长者居士,村人大众,浩浩荡荡,往斯舍婆林前进,走不多久,到达了佛陀居止的地方。究罗檀下了宝车,步行进去,见到世尊,恭敬问讯,退坐一面;时众人等,亦问讯后坐,或有礼拜后坐,或有合掌后坐,或有称名后坐,或有合掌向佛而坐,或有默默而坐者。大众一一坐定之后,究罗檀大师禀白世尊说:「今天我们来访,一则是因为世尊行化来此,我们尽地主之谊,深表欢迎之意;再则是我们想请教一个问题,如有时间答复,我们才敢请示。」佛陀跏趺而坐,慈眼视众,和祥的回答:「请你们随意发问好了,我会一一给你们解答的。」这位大师便问:「听说世尊明解三种祭祀及十六种祭具,我们的老前辈,并未向我们说得十分清楚,且年代久远,所传亦多不能如法,请世尊给我们大众开示吧!因为我们正在筹备大祀,所需用的牛羊及一切牲畜,皆已备办,若求得祭法,举行祀典,我们这地方的人民,可得莫大的福报,乃是你老人家之所赐,声名更当远播了。」

  佛陀的圣容,带着庄严的微笑,轻微的语音,却特别的爽亮。说出来的每一句话,坐在身边的,坐在讲堂内外的,或坐在林园的,远近的人,个个都能清澈的听见。佛说:「善男子!善女人啊!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等说法。」大众齐声应答:「世尊啊!我们愿意静听您的开示!」顿时仍恢复一片寂静,没有一点嘈杂的声音。佛陀接着说:「你们听我讲一个故事,大家就能体会祭祀的道理了。」时究罗檀大师,从大众中徐步而出,走向佛前,顶礼三拜,五体投地,以示至诚请法。佛陀默然,放大光明,待究罗檀坐定,又继续说下去。

  佛说:「在过去久远世的时候,有一位剎帝利的国王,欲设大祀。有一天,他升殿坐在国王的宝座上,召集了婆罗门大臣,来商讨不得轻而易举的国家大事。王说:『我们政府,一切都有了,仓库丰满,财宝具足,五欲娱乐,兵力强大,勇敢护卫,我今年迈,将近腐朽,想设大祀,以求神佑。今谘共议,如何祭法?』

  当时婆罗门大臣恭而且敬的说:『大王说得很对,如王所说,国富兵强,库藏盈满。但是,国库所有的,亦皆来自百姓,取诸民物,多怀强制。若于此时即行大祀,似不成祀法,因民穷财因,多为盗贼,而国中的盗贼,假如强行驱逐,恐生叛乱,故又不可如此。希望大王心中不要想说:这是我管辖的国家,这是我统领的民众,能伐即伐,能杀即杀,能呵即呵,能骂即骂。民不聊生,势必激怒于众,纵然祀神,神亦不能保佑国泰王安。不如现在有亲近王者,当给其所需,加以鼓励指导;对于资生方面,诸多困难者,王当给其财物,以维民生;能耕种田地的农家,若缺乏耕牛和种子,王应该分配给他们耕牛和所需的种子;缺乏资金的商人,王应该分配给他们必须的资金,以繁荣贸易;如工业者,缺乏工作的器具,王应该分配给他们所需的工具,以繁荣工业……。民无失业,百业俱兴;盗贼不必杀戮,自然绝迹;人民百姓,缴纳税捐,心无怨言,王政不逼于民,人民安稳,安居乐业,养育子孙,教以礼义,学以技艺,共相娱乐,民富国强,上下欢融,和乐之国,一致抵抗外悔。』王甚开明,颇有民主作风,毫不独裁专制,采纳忠臣所谏;对诸亲近者,按其所需,赐衣给物,或是食品,令不缺乏;对于商贾,给以钱财,融通资金;对于农人,给以耕牛及种子;对于工人,赐予工作所需器具;对于年幼的国民,普及教育。这时百姓安居乐业,国中人民,已不互相侵恼,礼让大兴,共相娱乐,对于国王,歌功颂德。

  这时国王心中亦感欣慰,又想举行大祀,复再召集诸臣,共商大计。王说:『我国富兵强,库藏丰满,给诸国民,使无缺乏,养育子孙,共相娱乐。我今又想举行大祀,请你们共商祀法,以及所需的物品。』忠臣又禀白大王说:『大王啊!你说得很对,我们国富兵强,库藏丰满,赐与人员,使其无乏,今已繁荣安定,欲行纪典。祭祀之仪式,以简单隆重,不杀生为祭品,不劳民伤财为最上的祭把之法,但应通知宫内。」王即采纳大臣所谍,通知宫内。时诸夫人,阶向国王恭祝:『今行大祀,正是时候,所需何物,尽皆愿意供给。』忠臣又禀白国王说:『王已通知夫人,但未通知太子王子,及诸大臣与将士。』王又通知太子、诸臣、将士。这时太子、诸臣、将士,亦皆称赞国王:『此时举行大祀,正是时候,如有所需,皆愿奉献。』王间内外上下,一致同声读好,乃于城的东门之外,新建一座堂舍,定妥良时吉日。王入新舍,身披鹿皮衣,头戴鹿角,以香酥油擦抹其身,牛屎铺地,干固之后,王即坐卧其上;还有国王的第一夫人与婆罗门大臣,一同陪祀。并选黄牛取乳,一份供王,一份供夫人,一份供大臣,众亦一人一分,如有剩余的就给小牛。」佛陀讲到这里,略为提高语音说:「善男子啊!当知国王这种祀祷祈福之法,王本身可感后世得到八种优胜,大臣后世亦可得四种好处。」究罗檀长者问道:「是那八种优胜,那四种好处?」

  佛陀继续说:「这位剎帝利王,感后七世以来,得父母清白,不为他人看轻而生毁谤,此一。彼王后世,感得品貌端正,常生王族,此二。彼王后世,戒德增盛,智慧具足,此三。彼王后世,习诸技术,乘象马车,刀矛弓箭,战门之法,无不知晓,此四。彼王有大威力,若为大王,能摄诸小王,无不佩服,此五。善于言论,所说柔软,其音和雅,义理具足,此六。王多财宝,库藏盈溢,此七。为王智谋超人,勇敢果断,毫无怯弱,此八。」

  佛陀又说:「其次是大臣所感后世能得四种好处,彼婆罗门大臣亦得七世父母清白,不被他人轻慢毁谤,此其一。其次是得聪明智慧,异学三部,讽诵通达,种种经论,皆解其义;处世之道,亦能精明入微;能善相知人,又能占察吉凶,并熟悉一切祭祀礼仪,且能深知祀法的意义,此其二。能言善说,语音柔和,使人闻之无厌,此其三。智谋殊胜,勇敢果决,毫无怯弱,常为上人,此其四。那位剎帝利王,彼时又得四种援助、三种祭把法,及十六种祀具。」

  佛陀再继续讲着这故事:「过了几天,当剎帝利王尚在新舍祭祀没有出来的时候,婆罗门忠臣,又在新舍以十六件事向王述说,开解王意,除王心中的疑想。

  大臣禀奏国王说:『

  一、假如有人说:现在剎帝利王,欲行大祀,而七世以来,父母不正,常被他人轻视谤毁。若这样说,是不能污毁大王的。因为大王七世以来,父母清白,不曾被他人所轻视谤毁过。

  二、假如有人说:现在剎帝利王,欲行大祀,而颜貌丑陋,非剎帝利礼。若这样说,是不能污毁大王的。因为大王颜貌端正,且是剎帝利种族。

  三、假如有人说:现在剎帝利王,欲行大祀,而没有增上戒,智慧不足。若这样说,是不能污毁大王的。因为大王已经戒德增上,智慧具足超人。

  四、假如有人说:现在剎帝利王,欲行大祀,而不善诸术,不会乘象骑马,种种兵法,亦不知道。若这样说,是不能污毁大王的。因为大王自幼即会各种技术,乘象调马,作战兵法,无不深知熟解。

  五、假如有人说:现在剎帝利王,欲行大祀,而无威力摄诸小王。若这样说,是不能污毁大王的。因为大王威德具足,国中小王,无不臣服。

  六、假如有人说:现在剎帝利王,欲行大祀,而不善于说话,所有言语,粗恶凶悍,多无义理。若这样说,是不能污毁大王的。因为大王言语温和,语音柔软,义理具备,使人闻之,而生欢喜。

  七、假如有人说:现在剎帝利王,欲行大祀,而无众多的财宝。若这样说,是不能污毁大王的。因为大王仓库丰满,储藏盈余,财宝甚多,利益国民,用之不尽。

  八、假如有人说:现在剎帝利王,欲行大祀,而无智谋,志意怯弱。若这样说,是不能污毁大王的。因为大王智谋远大,勇敢果断,毫无懦弱。

  九、假如有人说:现在剎帝利王,欲行大祀,而没有通知内宫。若这样说,是不能污毁大王的。因为大王欲行祭典,已经先向内宫说过,诸夫人等,亦已早知其事。

  十、假如有人说:现在剎帝利王,欲行大祀,而没有通知太子王子。若这样说,是不能污毁大王的。因为大王已先向太子及诸王子说过。

  十一、假如有人说:现在剎帝利王,欲行大祀,没有通知群臣。若这样说,是不能污毁大王的。因为大王亦已通知群臣。

  十二、假如有人说:现在剎帝利王,欲行大祀,而没有告示将士。若这样说,是不能污毁大王的。因为大王己告示所有将士。

  十三、假如有人说:现在剎帝利王,欲行大祀,而婆罗门大臣,七世以来,父母不正,常为他人所轻毁。若这样说,是不能污毁大王的。因为我等婆罗门大臣,历代祖宗,七世以来,父母清白,不曾有轻慢谤毁。

  十四、假如有人说:现在剎帝利王,欲行大祀,而大臣于异学三部,不会讽诵;种种经书,不能讲解;世间典籍,亦不了达;不知相法,不谙占察,祭祀礼仪,亦不熟悉。若这样说,是不能污毁大王。因为我身为大臣,对三部异典,讽诵通顺;种种经书,皆能精微讲解;世间典籍,无不幽微综练;又能于相法,知人善用;天文地理,占察吉凶,祭祀礼仪,无不通达。

  十五、假如有人说:现在剎帝利王,欲行大祀,而大臣不善言语,说话粗野,多无意义。若这样说,是不能污毁大王。因为我身为大臣,善于言语,温和文雅,义理具备,闻者不厌。

  十六、假如有人说:现在剎帝利玉,欲行大祀,而大臣智谋不具,意志薄弱,不解祀法。若这样说,是不能污毁大王。因为我身为大臣,足智多谋,意志坚定,凡一切祭祀之法及祀典仪礼,悉皆熟练。』」

  佛陀说:「究罗檀啊!就因为这位剎帝利王于此十六处,心中有疑,而他的这位大臣,以此十六件事,开解王意。其后大臣再入新舍,又说十事之利,使王心生欢喜。大臣说:『国王大祀,应行普施,凡是来此集会的人,无论他平素是否喜好杀生,或是有无偷盗、邪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取、嫉妒、邪见者,一律平等施与,令彼等有杀生、偷盗、邪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取、嫉妒、邪见的人们,心生惭愧,感王德政,改过向善,是为心施。』大臣又知剎帝利王素来有些吝啬的习气,广行普施,可能会生三种后悔-心想我这次大祀,或过去大祀,或将来大祀,为了大祀,多损财物。因此大臣乃向国王解说:『大祀广行惠施,乃是修安定普乐的褔祀,不宜生悔。』国王闻之有理,灭此三种悔心。

  月之十五日,正当空中的明月高照,圆满无缺的时候,剎帝利王从新舍而出。于舍前露地上事先预备的柴堆,举火燃薪,手执油瓶,将油倒注于火,唱言:『与!与!』随又入舍。天上月光,地上火光,象征天上地下,没有黑暗。其后宫内的夫人王妃,宫娥柯林女闻之,乃将平素所积蓄的金银财宝,竞相与王,助王为祀事之用。王辞不受,并说我的财宝,库藏丰满,准备布施与国中贫苦大众,何以要你们的财宝呢?时夫人王妃,宫娥采女,闻惠施于众,心中敬佩。当王于东方设大祀行施时,乃将金银财宝,全部奉献,参与大施。其次,太子王子等闻风响应,当国王于南方设大祀行施时,乃将所蓄金银财宝,全部奉献,参与大施。再次,群臣亦闻风响应,当国王于西方设大祀行施时,乃将所蓄金银财宝,全部奉献,参与大施。复次,将士闻风响应。当国王于北方设大祀行施时,更为踊跃,将所蓄金银财宝,全部奉献,参与大施。这就是前面所讲过的,国王所得四种援助了。

  这次剎帝利王举行祭祀,其目的在祈祷神灵降福,盼能得到国泰民安,风雨调顺,远离灾难,国民和平相处,不生争门诉讼,安居乐业,教养子孙。以普行惠施与众,为最大的特色;不杀牛羊及一切牲畜,唯用酥乳、麻油蜜、黑蜜、石蜜为祭品。加油燃火,象征全国上下,以求光明。剎帝利大王这一次的大祀,起初心欢喜,为初喜;祭祀经过一切顺利,为中喜;祭祀之后,宫内宫外,举国上下,臣民百姓,皆大欢喜,为后喜。真正谓之三喜降临;这样就是三种祭祀法、十六祀具之法的来源了,你们的意见以为怎样呢?」

  究罗擅长者,听完了佛陀为他们所讲的故事,意沉默不言。过了一会,五百婆罗门弟子中有人说过:「世尊所讲的故事,非常微妙,大师为什么如此默然不答佛陀的问话呢?」究罗檀说道:「世尊所说微妙,我不是不赞叹,所以默然者,是自己思惟,这个故事,世尊是从那里听说得来的呢?有没有这位剎帝利王及这个婆罗门大臣呢?」佛陀又对究罗檀说道:「善哉!善哉!善男子等!你们要知道这个吗?要知道如来,就在此刻了。那时的剎帝利国王,不是别人,乃我宿世前身是也。因过去多生累劫,广行惠施,集诸褔报故。」究罗檀再问:「世尊!除此三祭祀及十六祖具,得大果报之外,还有比这更好更殊胜之法没有呢?」佛答:「有!有!于此祭祀大施济众,并能时常供养出家修道,弘传佛法的僧众,使佛法在世间,不会断绝,其功德更胜。」究罗檀又问:「复再有比此功德更胜者没有呢?」佛言:「有!有!于此祭祀广施济众,并供给出家人衣服饮食之外,为四方僧众建造僧房堂阁,使之安身修道,勿使佛法断绝,功德尤胜。」又问:「还有比此更为殊胜的没有?」佛说:「有!有!于此大祭广行惠施,供僧建寺,使佛法久住,而生欢喜心,其功德更胜。」又问:「复有比生欢喜心更胜的没有?」佛说:「有!有!生此欢喜,若以欢喜心受持三皈五戒,发誓愿言:尽形寿,皈依佛(不堕地狱);尽形寿,皈依法(不堕饿鬼);尽形寿,皈依僧(不堕畜生)。尽形寿,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此褔日取胜。」又问:「除此还有比这更胜的没有?」佛答:「有!有!若行三皈五戒,并能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不贪取、不瞋恚、不邪痴,守此十善业道,时刻做到慈悲喜拾,孝顺父母,尊师重道,如此不但确保人身,得大褔报,此乃人乘大道,进而趣向天道,身坏命终,得生天界,安享天福。」究罗檀又问:「还有比此更为殊胜的没有?」佛言:「有!有!若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有人于佛法中,出家修道,众德具备,乃至具足三明,灭诸痴冥,具足慧明,进而超出三界火宅,六道轮回,才能得到究竟圆满,永恒不失的福报快乐。」

  究罗檀听了佛陀以上这些开示,心有所感,乃率五百弟子及诸大众,当即皈依三宝,受持五戒。并令五百弟子随即停止祭祀的一切活动,又通知村人把所有为大祀而备办的牛羊及一切牲畜全部释放,使它们恢复了自由,除去了它们心中日夜不安的痛苦和恐怖。从此这位领导一方的婆罗门大师,已是佛陀在家徒众中的大弟子。次日又请佛陀及随行僧团大众,光临他的家中,接受特备丰盛的供养。并召集村人大众及邻近村落的人们,亦来礼拜皈依,瞻仰佛颜,闻佛说法,皆大喜乐。

  由此可知,佛教是以慈悲为本。不杀生乃佛教一切戒律中根本大戒的第一条戒律。不但释迦牟尼佛的教戒不杀生,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也教戒不杀生。不特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教戒不杀生,就是成佛以前,在因地三大阿僧祇劫修菩萨行愿,也教人不杀生。这个故事中的剎帝利王,正是释迦佛陀宿世中的一世。佛的教戒,既然是主张不杀生,那里还会要世人杀生祭祀呢!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