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坐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里,出去托钵的弟子们,沐着清晨的阳光陆陆继继地回到精舍,一个个威仪具足,神态安详。弟子们静静地走到水池旁边,轻轻地洗去沾在脚踝上的尘土,然后庠序有次的端坐在尼师坛坐具上,等待佛陀的开示。
佛陀坐在金刚座上,慈祥地俯视着弟子们,以轻微而清晰的音声开示弟子们道:
「世间有四种马:第一种良马,主人为牠配上马鞍,驾上辔头,牠能够日行千里,快速如流星。尤其可贵的是当主人一扬起鞭子,牠一见到鞭影,便能够知道主人的心意,迟速缓急,前进后退,都能够揣度得恰到好处,不差毫厘,这是能够明察秋毫、洞烛先机的第一等良骥。
第二种好马,当主人的鞭子打下来的时候,牠看到鞭影不能马上警觉,但是等鞭子笞打到了马尾的毛端,牠也能感受到主人的意思,奔跃飞腾,这是反应灵敏、矫健善定的好马。
第三种庸马,不管主人几度扬起皮鞭,见到鞭影,牠不但迟钝毫无反应,甚至皮鞭如雨点地挥打在皮毛上,牠都无动于衷。等到主人动了怒气,鞭棍交加打在结实的肉躯上,牠才能憬然察觉,顺着主人的命令奔跑,这是后知后觉的平凡庸马。
第四种驽马,主人扬起了鞭子,牠视若未睹;鞭棍抽打在皮肉上,牠也毫无知觉;等到主人盛怒极了,双腿夹紧马鞍两侧的铁锥,霎时痛刺骨髓,皮肉溃烂,牠才如梦大醒,放足狂奔,这是愚劣无知、冥顽不化的驽马。」
佛陀说到这里,突然停顿下来,眼光柔和地逡巡着一千二百五十位弟子,弟子们正聚精会神地等待佛陀继续宣说妙法,宽大的竹林精舍静悄悄地,只听到庵摩罗树叶轻轻的飘落声,以及佛陀庄严而平和的音声:
「弟子们!这四种马代表四种不同根器的众生。第一种人听闻世间有无常变异的现象,生命有殒落生灭的情境,他便能悚然警惕,奋起精进,努力创造崭新的生命。好比第一等良马,看到鞭影就知道向前奔跑,不必等到死亡的鞭子抽打在身上,丧身失命了,才后悔莫及。
第二种人看到世间的花开花凋、月圆月缺,他人生命的起起落落、无常侵逼,他也能及时鞭策自己,不敢懈怠。好比第二等好马,鞭子才打在皮毛上,便知道放足驰骋。
第三种人看到自己的亲族好友经厉死亡的煎熬坏灭,人世的颠沛困顿,身受手足割截、骨肉拆裂的痛苦,才知道觳觫惊惧,珍惜岁月,营连生命。好比第三等的庸马,并非受到主人鞭杖的切肤之痛,才能幡然省悟。
第四种人当自己病魔侵身、四大假坏,一口气如风前残烛悠悠弱弱的时候,才恼恨忧闷,悔不当初及时努力,人生空走一回。好比第四等驽马,受到彻骨彻髓的亡身遽痛,才知道奔跑。」
这则譬喻出自《杂阿含经》,佛教有一句话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有智慧的人处事能够高瞻远瞩,看得远,想得透,事情尚未发生,便能防患未然;路不敢走绝,事不敢做尽,人生留有转寰的余地。而愚痴人只看到近功短利,巧取豪夺,等到铸成大错,尝到恶果,只能徒呼奈何了。人生要做第几等马,就在你我的选择。
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