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处理了那些心怀不轨的贵族大臣后,因为不用担心王弟秽乱后宫,国王就邀请王弟住进了王宫,但是一段时间之后,王弟搬出了王宫,原因是在他身上发生了一件更加奇特的事情:
有一天,王弟在途中碰到一个赶牛人,这个人准备把五百头牛全都阉掉。王弟看到这些牛,就想起自己的遭遇,于是就动了慈悲之心,花钱把这一大群牛全都买了下来,让它们免遭阉割之苦。不久,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王弟的残疾的身体居然开始自己慢慢恢复了。为了避嫌,王弟只好搬出王宫。国王得悉原委后大为感动,这才专门为王弟建造了这座阿奢理儿庙,用来纪念发生在王弟身上的传奇故事。
参观完阿奢理儿庙后,玄奘依礼数前去拜访龟兹高僧木叉毱多。不过这一次,玄奘并没有受到初到王城时的那般隆重的礼遇,庙里的僧人们只是把他当作普通的客人来接待。庄严宏伟的阿奢理儿庙,仿佛并不欢迎这位来自东方的僧人,木叉毱多的傲慢与淡漠,让玄奘感受到了深深的敌意。就连玄奘自己都没有想到,从踏上阿奢理儿庙的那一刻起,他就将面对平生第一次重大的挑战。
木叉毱多曾经在印度留学二十几年,各种经文均有涉猎,尤其擅长梵语,回到西域后受到龟兹国王和民众的极度崇敬。有才之人大多都自负,木叉毱多也不例外,之所以对玄奘倨傲淡漠,很可能有两个原因:
第一,觉得你一个不到三十岁的年轻僧人能有多少佛学修为,费不着花大力气应付;
第二,玄奘受到的推崇和礼遇让他心理不平衡,因为嫉妒而敌视,有意要给玄奘脸色看。
见到玄奘后,木叉毱多也不客气,直截了当的说:
"此土《杂心》、《俱舍》、《毗婆沙》等一切皆有,学之足得,不烦西涉受艰辛也。"
意思是说:像《杂心论》、《俱舍论》、《毗婆沙论》等经书我这里都有,你在这里把它们学完就足够受用一辈子了,没必要多此一举继续西行前去受罪。木叉毱多的话显然是一种居高临下不可一世的口气,不过玄奘没有动怒,此时他对这位龟兹高僧还存着几分敬意,于是问道:
"此有《瑜伽论》不?"
玄奘这一问看似莫名其妙,牛头不对马嘴,实则既让自己摆脱了回答有没有学过那些经书的被动,又杀了木叉毱多一个措手不及--怎么突然问到《瑜伽论》了?《瑜伽论》是一部佛经,全名叫《瑜伽师地论》,又名《十七地论》,是由弥勒菩萨口述的一部佛经,而玄奘前去印度求法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寻找这部真经的梵文原版,因此对这部经书格外看重。那么,玄奘为什么会突然这么问呢?
其一,也就是字面的理解,玄奘的确是想问木叉毱多有没有研究过《瑜伽论》,因为他自己对这部经书很感兴趣,如果能在这里学到一些相关佛理,对西行求法肯定有帮助。
其二,面对木叉毱多的盛气凌人,玄奘已经开始不动声色的反击--跟当初在第一烽反问王祥:"校尉大人这些日子以来难道没有听从凉州来的人说起有一个名叫玄奘的僧人要去西天求法吗?"的方法一样,是一种跳出既定思路的抢白。
玄奘是一个既谦逊又刚毅之人,既虚心求教,又不会轻易示弱,所以两层含义应该兼而有之。面对玄奘突如其来的抢白,木叉毱多仍然是一副傲慢不屑的态度:
"何用问是邪见书乎?真佛弟子者,不学是也。"
意思是说:你为什么要对这样一部连观点都是错误的书感兴趣呢?真正的佛门弟子根本不会去理会这部书。这完全是一种强词夺理的口吻,木叉毱多这样说,可能是有两个原因:
其一,作为一位小乘佛教的高僧,他对这部大乘佛教奉为经典的佛经并不熟悉;
其二,木叉毱多打心眼里就看不起大乘佛教的经书,根本不屑一顾;
木叉毱多的回答让玄奘感到既意外又愤怒--他没想到一个堂堂高僧居然会用这样的态度来对待一个虚心求学者;更没想到木叉毱多的胸襟是如此狭窄,容不下别派学说。玄奘对木叉毱多的印象也因为这句话而产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一下子从"深敬之"变成了"视之犹土"。
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