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元年《正定县志》载,文庙内设释奠、庙制、祭祀、斋戒、典礼、祭文等事宜:
(一)庙制
历代建庙塑像崇礼攸隆,载在史册不复赘。明嘉靖九年(1530年),撤像祀木主。国朝(指清朝)因之。清顺治元年(1644年),定每岁“秋仲”月上丁日(即每年农历二月、八月第—个丁日),直省府州县各行释奠于。先师之礼,以地方正印官主祭,陈设礼仪均与国子监同。又令每月朔望(即农历初一日、十五日),各州府县官依旧例行香。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议准“文武官军民等经过文庙下马”。四十九年(1710年),上谕直省府州县致祭先师,“凡同城大小文武官均照例入庙行礼”。雍正二年(1724年)令“郡县二祭,增用太牢”(指牛、羊、猪三牲祭品)。
(二)庙额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钦颁:“万世师表”匾额;雍正五年(1727年)钦颁“生民未有”匾额;乾隆元年(1736年)钦颁:“与天地参”匾额;嘉庆元年(1796年)钦颁:“圣集大成”匾额;道光元年(1821年)钦颁:“圣协时中”匾额;咸丰元年(1851年)钦颁:“德齐帱载”匾额;同治元年(1862年)钦颁:“圣神天纵”匾额,并悬大成殿。
(三)祭祀陈设
1. 至圣先师陈设:帛一(白色绸缎一匹)、尊一(大盛酒器皿)、白磁爵三(酒杯)、血豆一、牛一、羊一、豕一(猪)、登一(盛肉食礼器)、鉶二(盛菜羹器皿)、簠二(盛谷物器皿)、簋二(盛食物器皿)、笾十(盛果实、干肉的竹器)、豆十(盛食物器皿)、镫二。
2. 四配陈设(东西各两案):帛一(白色)、尊一、白磁爵三、豕一、羊一、鉶二、簠二、簋二、笾八、豆八、镫二、
3. 十二哲陈设(东西各一案):帛六(白色)、尊一、白磁爵三、羊一、豕一、铏一、簠一、簋一、笾四、豆四、镫二。
4. 两庑陈设(东西各案三组):帛各一(白色)、羊三、豕三(每羊一、豕一,同一组,凡三组)、簠各一、簋各一、笾各四、豆各三、鉶各二、三尊同坫。
5. 崇圣祠正位陈设:帛五(白色)、尊一、爵五、血豆一、羊一、豕一、鉶二、簠二、簋二、簋八、豆八、镫二。
6. 配位四贤陈设(东西各一案):帛二、尊二、镫二、鉶二、簠一、簋一、笾四、豆四、羊一、豕一、每位爵三。
7. 从祀,五先儒陈设(东西各一案):尊一、镫二、簠一、簋—、笾四、豆四、羊一、豕一、每位爵三、帛各一。
(四)斋戒
正祭前三日,献官、陪祭官及诸执事咸沐浴更衣,散斋二日,各宿别室,致斋一日,同诣祭所仍理事务,唯不饮酒,不茹葱韭蒜,不吊丧、不问疾、不听乐、不行刑、不判署刑杀文字、不预秽恶事,致斋惟理祭事。
(五)省牲
正祭前一日,执事者设香案,宰牲所赞礼者,引献官常服,诣省牲所,省牲揖执事者牵牲香案前,视过纯色、肥腯,无有抵易,再揖省牲毕,逐宰牲,以毛血少许,盛于盘,其余毛血以净器盛,祭毕,埋之。取毛以告纯,取血以告杀也。
(六)祭文祭仪
1. 文庙祭文:维先师,德隆千古,道冠百王。揭日月以常行,自生民所未有。属文教昌明之会,正礼、乐节之时。壁雍钟鼓咸恪者于馨香,中水胶庠益设严于笾豆。兹仲春秋,祗率彝章,敬展微忱,聿拜祀典。以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配尚饗。
2. 崇圣祠祭文:惟王奕叶钟祥光开圣,诸盛德之后积久弥昌。凡声教之,覃敷率循源而遡本,宜肃明禋之典,用伸守土之,忱兹维仲春秋。聿修祀事,配以先贤颜氏、曾氏、孔氏、孟孙氏尚饗。
3. 祭祀礼仪:顺治元年(1644年)规定:“每岁春秋仲月上丁日(农历二月、八月第一个丁日),直省府州县各行释典于先师之礼。以地方正印官主祭,陈设礼仪均与国子监同。”又命令级月朔望(农历初一日、十五日),各州府县依旧例行香。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朝廷议准,文武官军民等经过文庙下马。四十九年(1710年),奉皇帝谕旨,直省府州县致祭发师,凡同城大小文武官均照例入庙行礼。雍正二年(1724年),皇帝下令,令郡县二祭增用太牢。增用太牢,是祭祀时增加祭品,即牛、羊、豕三牲。
祭祀礼有:迎、送神行“三跪九叩”礼,读祝:初献、亚、终献,饮福受胙行“一跪一叩”礼。四配、十二哲两庑,迎、送神行“一跪三叩”礼。奠献,行“一跪一叩”礼。崇圣祠迎、送神行“二跪六叩”礼。祭奠这一日,在文庙、崇圣祠祭祀结束后,还要到名臣祠、乡贤祠、忠义节孝祠、府学名宦祠、府学乡贤祠、县名宦祠、县乡贤祠等各殿宣读祭文,行礼拜祭。(文章摘自《正定史源》)
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