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济寺应该说很早就知道它的存在了,然而去广济寺却完全是一个偶然,本来是准备直奔帝王庙的,结果由于车辆不允许掉头所以多向东行驶了一段,掉头后首先看到了广济寺,于是临时决定先去广济寺看一下。多多少少让我有点惊奇的是这里是不收门票的,于是我怀着一种忐忑的心情走了进去。
广济寺位于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25号。占地2.3公顷。始建于宋朝末年,名西刘村寺。明天顺初年重建,成化二年(1466)宪宗皇帝下诏命名“弘慈广济寺”。1931年寺院失火焚毁,1935年重建。建筑保持明代格局,分三路,寺内珍藏许多珍贵文物,如明代三世佛及十八罗汉造像,康熙时建的汉白玉戒台,乾隆年间的青铜宝鼎等。
进山门后的第一个院落是天王殿,天王殿正面供奉弥勒菩萨像,背面是韦陀,两边是四大天王。天王殿两侧分别是钟楼和鼓楼。山门的右侧放有免费的香,香客可以自行拿取。因为我进去的时间很早,香客不是很多,游人据我的观察似乎只有我一人。
进入广济寺最直观的感觉这是一处非常幽静的寺庙,静到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难以想象它其实是处在京城的中心位置的闹市繁华之地。
不同以往我并没有着急拍照,而是从前到后先在小院里仔细转了一遍,所到之处看到的都是虔诚的香客,有的在虔诚跪拜,也有的直接把带来的贡品直接交给殿内的人员,更有义工在认真地打扫寺内的地面。
院内一块石砚引起了我的注意,砚台正中是圆形的砚盖,上面刻有三尊佛像,中为阿弥陀佛,右为观世音菩萨,左为大势至菩萨,上书“纪念赵朴初先生诞辰100周年”,砚盖周围刻满了大大小小的佛像,砚台周围雕刻着藏传佛教黄教格鲁派的祖寺甘丹寺,及布达拉宫、塔尔寺、拉卜楞寺、雍和宫、敦煌千佛洞,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峨眉山等佛教圣地。“千佛砚”不仅是一方不可多得的洮砚工艺精品,更是国内第一方用砚雕形式全面系统地反映佛教思想文化的精工之作。
第二进院里是大雄殿,在大雄宝殿有一个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铸造的青铜宝鼎,有2米多高,放置在刻花石座上,鼎身铸有佛教八供(轮、螺、伞、盖、花、瓶、鱼、结)等花纹,造型古朴大方,工艺精湛,是珍贵的艺术珍品。门前有四个石碑,字迹已经风化得看不清楚。
院内有居士在为香客认真地解答问题,家中虽有至亲一心向佛,我却对佛教知之甚少,作为一个局外人我只是认真观察,没有上前打扰,有趣的是在帝王庙我居然碰到一个千里迢迢从安徽赶来到广济寺的出家人,老人已78岁,只是他操着一口浓重的方言限制了我与他的交流。
大雄殿后就是圆通殿了,这里也是一般游客能进入的最后方。1952年人民政府拨款对广济寺进行了全面维修。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成立,会址就设在广济寺。广济寺坐北朝南,在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山门殿、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圆通殿(观音殿)和多宝殿。
大雄殿的后侧看到一个居士在静静地打坐,初冬的北京天气其实已经有些冷了,但这似乎并不能动摇向佛之人坚定的礼佛信念。
京城的寺院我去过不少,但这座精致的小庙却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与以前去过的寺院比起来,这座寺院的规模要小得多,但却总是给人不一般的感觉,应该说这里是一个更纯粹的佛教之地,或许这也是它成为中国佛教协会驻会之地的缘故吧。
清朝初年,恒明法师将广济寺改为律宗道场,在此设立戒坛,开坛传戒。从清顺治五年(1648年)起,还请玉光律师在寺内开堂传成,历时十三年。顺治十三年 (1656年),清世祖曾游历广济寺。清朝末年,道阶和尚任广济寺住持,在寺中兴办了弘慈佛学院,学僧逾百人。当时,广济寺在京都还拥有几个下院,在北海西面有柏林寺(现为北京图书馆分馆),德胜门内有莲花寺,后海有广化寺,西直门内有弥勒院,龙须沟有龙泉寺等,盛极一时。
寺庙的西北隅,有一座建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的戒坛殿和汉白玉砌成的戒坛,至今保存完好,这是广济寺保存的最古老的建筑物,今称三字堂”,只是一般游人似乎无缘看到戒台。寺内西路四合院为中国佛教协会各部门的办公场所。整个寺院布局严谨,整齐对称,寺中有院,错落有序,曲径通幽,庄严寂静
。以往的一些寺院我都是以一种游客的心理在游览,唯有广济寺它似乎走进了我的内心,这里的香客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离开广济寺后,这座小庙留给我是深深的念想,我想我还会再去的。
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