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在法会开幕上发表致辞。(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摄影:丹珍旺姆)
2011年6月13日上午,当代佛门泰斗印顺导师灵骨舍利迎奉祈福法会在厦门南普陀寺隆重举行。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在法会开幕上发表致辞。全文如下:
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要归功于人类所具有的非凡的精神创造力。这种精神创造力蕴藏于广大的社会民众中,又在每个时代少之又少的杰出人物身上得以集中体现。通过这些杰出人物的综合与提炼,人类文明的成果方能像沙中的金子经过筛选一样得到最大程度的沉淀。在中国近代佛教史上,印顺法师无疑就是这样人物中的一位。
印顺法师于1906年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时,中华民族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而等到百年之后的2005年离开人世时,中华民族已日益走向繁荣与富强,这使法师的一生也成为中华民族百年沧桑的最好见证。尽管法师认为自己的一生非常平凡,但重温这看似平淡的一生,却让人感受到丰富多彩的内涵。
印顺法师所走的并非一般出家人的路子,对此法师也有很清晰的定位。他曾在《游心法海六十年》中说: 在 修行 、 学问 、 修福 三类出家人中,我是着重在 学问 ,也就是重在 闻思 ,从经律论中去探究佛法。 早在法师出家之前,每每目睹家乡佛教沦落到神佛不分,乃至仅存经忏佛事的场景,便激发起法师出家专修佛法并弘扬纯正佛法的愿望。正是怀着这种强烈的愿望,法师出家后花了三年时间便阅完了大藏经,不断深入探究小乘与大乘、唯识与中观等各宗各派教理教义,并一边宣讲,一边著述,逐渐构建起一套颇具特色而又博大精深的佛学思想体系。
对于佛学思想的探究思路,法师在《游心法海六十年》中说: 从现实世间的一定时空中,去理解佛法的本源与流变,渐成为我探求佛法的方针。 对于佛法的基本精神以及佛法的发展演变,法师所采取的是一种尊重现实世间缘起的态度。这种研究思路的转变,为佛教界带来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同时也为教界与学界之间搭建了良好的沟通渠道。1965年,法师受聘为中国文化学院哲学系教授;1973年,法师因《中国禅宗史 从印度禅到中华禅》的专著,而荣获日本大正大学文学博士学位,这些经历也每每为世人所乐道。
印顺法师在提倡非鬼神化的人生佛教之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对非天化的人间佛教给予了理论上的证明。这既是对明清以来汉传佛教弊病的对治,又是对原始佛教思想的回归。法师对印度佛教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印度佛教的产生及发展脉络的认知,这对于学者准确把握佛教的基本精神有着莫大的裨益。
印顺法师一生命运多坎坷,1930年于浙江普陀山福泉庵出家,1949年前往香港,三年后又辗转到台湾定居下来,从此在台湾度过了整整半个世纪。在法师看来,离开香港前往台湾这件事,在他的一生中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印顺法师不平凡的一生,大略可分四个时期:
一、学习时期:从1930年出家至1939年授课于汉藏教理院,这期间的学习奠定了印顺法师坚实的教理基础,其中给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太虚大师、法尊法师、大醒法师等
。二、著作时期:从1940年在贵阳大觉精舍撰写《唯识学探源》到1952年前往台湾,这期间是印顺法师思想勃发时期,著作也最为丰富。
三、弘化时期:从1953年创建福严精舍至1964年移住嘉义妙云兰若之前,这期间印顺法师开始在台湾为信众讲经,并到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弘法,取得了国际性的影响。
四、升华时期:从1964年夏移住嘉义妙云兰若之后的时期,这个阶段印顺法师的思想更趋成熟和严密,一些代表性的专著如《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中国禅宗史》等出炉。
在以上所述四个时期中,前两个时期是在大陆度过,后两个时期是在台湾度过。可以说,没有前两个时期的学习与积淀,就没有后两个时期的弘化与升华。另外,印顺法师在台湾对佛法的弘化与佛学思想的升华,又为台湾佛教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并为台湾佛教乃至东南亚佛教的兴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印顺法师出家后就读于闽南佛学院,并因为深厚的佛学功底而同时为同班同学讲课。随后又多次来南普陀寺及闽南佛学院讲学,在离开大陆前不久还参加了南普陀寺举行的传戒法会,并与法师的师父清念上人一起担任尊证。可以说,印顺法师与南普陀寺及闽南佛学院渊源有自。
今天,作为第三届海峡论坛 闽台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活动之一,印顺法师舍利回归迎奉法会在厦门南普陀寺隆重举行,可谓是因缘殊胜,意义非凡。在此,我谨代表福建省佛教协会衷心祝愿这次法会取得圆满成功!
版权所有:金刚经梵文网